大港镇是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下辖镇,地处长江南岸,三面环山,一面临江,东面有五峰山、圌山,南面有横山、锣鼓山、荞麦山,西面有大山、青龙山,北面有扬子江。
大港镇以青山桥为中心,古镇街区沿着长江南岸,从东到西弧形展开,东西长,南北短。东到东岳庙,西到西来门,约三华里,北到北巷口,南到三官殿,约两华里。街区道路全是清一色的条石路,石上车辙清晰可辨。
天津市大港区始建于1979年11月,是天津市滨海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以石油和石油化工为主体产业的新型滨海城区。它地处天津市东南,东临渤海湾、塘沽区;南与河北省黄骅市接壤;西与静海县为邻;北与津南、西青两区交界全区地势平坦,平均海拔3米。东部多为滩涂,中部有面积为22万亩的大港水库,西部和西南部为肥沃的农田。全区南北长约48公里,东西宽约36公里,总面积1113.83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963平方公里,滩涂面积85.5平方公里,荒地72.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34公里。总人口3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1万人,占总人口的67%,境内有回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等近20个少数民族。全区共辖4个乡、3个建制镇、5个街道办事处、60个居民委员会。大港区区位优势明显。距北京165公里,距天津新港28公里,距天津滨海国际机场40公里,205国道、李港铁路穿境,丹拉、京晋高速公路与津港公路相联,交通极为便捷。大港区资源丰富。已探明石油储藏量8.87亿吨,天然气储量360.5亿立方米。内陆水域面积达36万亩。有华北地区最大的人工平原水库--北大港水库,总面积147平方公里,蓄水量可达5亿立方米。地热资源丰富,地热分布面积62平方公里,热水井出口温度在94℃-96℃之间,出水量为500吨/日。 大港区沐浴改革开放春风诞生、崛起。20多年来,勤劳智慧的大港人不断开拓创新,艰苦创业,实现区属GDP和区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长率超过20%,使大港成为天津发展最快地区之一,被评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区、全国环保模范城区、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思想,遵循“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发展经济”的根本思路,全力打造完备的基础环境,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创造规范的诚信环境、良好的人才环境、优质的服务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使大港成为资金汇聚“洼地”和人才聚集“高地”;进一步发挥石化产业与资源优势,以发展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为重点,以开发区、海洋石化科技园、镇街工业园区为载体,构筑经济发展新平台。 大港区内建有两座大型热电厂,年发电量85亿千瓦时;四座水厂,日供水12万吨;居民燃气率和住宅供热率100%,集中供热率80%以上;光电通讯网络覆盖全区;城区绿化覆盖率31.8%,人均公共绿地36.9平方米;2000多家不同经济成份的企业和商业、服务网点星罗棋布。 大港享有中国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赋予天津开发区和天津滨海新区的全部优惠政策,并从实际出发制定执行《大港区回忆经济发展奖励办法》、《大港区招商引资奖励办法》、《大港区加快工业园区发展的扶持办法》等地方性政策措施。对重大项目实际“特事特办”最大限度地满足投资者需求。 大港区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万多人,约占职工总数的14%。区内科研院所8个,在化工、地质、设计、计算机应、电力工程、建筑施工、设备安装及电气仪表等领域具有独特的人才优势。“八五”以来,获国家专利78项,获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46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41项。天津外国语学院分院、南开大学滨海学院、天大网络学院等十几所高校落户生态高教园,为加快发展培养、贮备高素质人才。 大港区把尊重纳税人、服务纳税人作为政务之本,建立“一站式”经济服务中心,简化手续、规范管理,开通电子政务网和经贸网,促进各类经济发展快速发展。区内文体、服务设施齐全,金融、保险、公证、法律等服务和咨询机构完备,社会公共事业发达。 大港始终把稳定作为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严打各类犯罪,狠抓安全生产,破解发展难题,创造就业岗位。稳定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生活环境,保证了全区经济和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大港现代化大工业基础雄厚,区内驻有大港油田、大港发电厂、天津石化公司、中国蓝星集团、中石化四公司等大型石油化工和基建施工企业。形成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骨干、石油和石油化工为主体的多门类大型工业体系。 大港区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外向型经济生机勃发,欧美、东南亚、日本、韩国、港澳台等近二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商家在大港投资建厂,涉及机械、化工、电子、生物制药、基础材料等十几个行业,外贸出口交货值达13亿元,出口产品100余种。科、教、文、体对外交流活跃。 伴随驻大港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一大批相关产业剥离出来,形成大港区独特的城市集体经济。近年来大港区强化服务,改造环境,推动城市集体经济发展,涌现出华孚、炼达等一大批骨干企业。 大港区加强政策引导,调整产业结构,培育龙头企业,促进一批主业突出、市场广阔的民营企业迅速成长。科林自行车、三和铁制品公司荣获“中国双优外商投资企业”称号。餐饮、零售、服务等第三产业所占GDP比值迅速增加。 大港区加快区、街镇工业园区建设,推动农村城镇化战略。区内800多家乡镇、民营企业,涵盖电力、建筑、机械、橡胶、汽车配件、自行车制造、钢材加工等多种行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初步形成畜牧、养殖和冬枣三大基地。 大港优化投资环境,尊商、助商、安商,完善招商机制,营造亲商氛围。在开发区实行货款贴息和模拟一级财政政策,实行封闭管理,营造“零干扰、零负担”区域,成立海洋石化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加快海洋石化科技园区建设,开发石化下游产品,拉长产业链,形成产业聚集效益。 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大港区审时度势,把握区情,确立了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扎扎实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到2010年,人均GDP突破10000美元,率先实现现代化。 大海赋予我们面向世界的气魄,大海给了我们拥抱世界的雄心。我们以海的激情和胸襟,热诚邀请中外宾朋来大港观光做客,加盟大港建设和发展。世界第一大港是位于莱茵河和马斯河入海口的鹿特丹港,是西欧和荷兰重要的外贸门户,年吞吐量3亿吨左右。鹿特丹港始建于16世纪,1863年开挖了通往北海的31.5千米长的“新水道”,在此基础上修建了新马斯河北岸港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争中被破坏的码头和设备得到修复后,建设重点转向南岸。新的港区由东向西逐步向河口方向发展。从1947年起,先后建成三个大型港区。鲍特来克港区建于1947—1957年,总面积12.50平方千米,港池水深12.65米,可接纳6万吨级船舶,主要用于装卸石油、矿石和散粮。还有一座50万吨级的干船坞。欧罗港区建于1958—1969年,总面积36平方千米,港池水深21.65米,可停靠20万吨级油船。主要装卸原油和石油化工产品。马斯平原港区建于1960—1947年,港区面积33平方千米,港池水深23.50米,可停靠25万吨级矿砂船和30万吨级油船。港区建有一个大型矿石码头和两个大型油船港池。到1980年,鹿特丹港已成为西欧散货、原油、集装箱的最大集散中心。港口面积达100平方千米,其中水域21.48平方千米,陆域78.52平方千米;港池47个;码头岸线长度为37831米;仓库与货棚面积1215371平方米,冷藏库容积为129500立方米;筒仓容量466500吨;贮油罐容积32273624立方米;有起重机23台,吸粮机49台,浮式起重机15台,港作拖船518艘;港内铁路长410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