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1年起,首先由圣彼得堡弹药厂生产,所以又叫 1891型莫辛-纳干步枪弹. 圆头型子弹, 铅芯, 铜镍合金cupro-nickel被甲, 重13.73克凸缘式黄铜弹壳, 伯丹式底火, 初速 615m/s.
不久后,图拉弹药厂(当时还是一家私有企业)获得了合同, 大约在1893年也开始生产. 乌克兰共和国卢甘斯克Lugansk亦于1894年建厂, 并在1895年投入全力生产.日俄战争期间, 沙俄将部分生产权转交给德国, 奥地利, 比利时等国, 以补充国内生产能力的不足.1908年, 新型的莫辛-纳干尖头弹研发成功, 并命名为 L型轻尖弹. 1908式 7.62x54mmR轻尖弹可以将 9,6克重的弹头加速到 855m/s. 弹头速度的增加需要对步枪结构进行加强, 并改用新式的瞄准标尺.
一战期间, 工业基础薄弱的沙俄再次将生产权交给美国的温彻斯特Winchester,雷明顿Remington, 西部Western, 美国弹药公司U.S. Cartridge Co. 以及英国的基诺奇Kynoch(后纳入ICI帝国化工), 艾利兄弟弹药公司Eley Brothers, 格雷伍德&巴特利Greenwood &Batley, 伯明翰金属弹药公司Birmingham Metal and Munitions, 皇家弹药厂Royal Laboratory and Government Cartridge Factories等. 作为交战方的德国, 也同时在生产7.62x54mmR步枪弹, 为供应缴获的莫辛-纳干步枪使用.
20世纪20年代, 芬兰在采装备莫辛纳干步枪的同时, 也采用了7.62x54mmR步枪弹. 发射跟俄国 L型轻尖弹类似的 S型步枪弹. 军队使用的弹壳底部有 VPT(国有弹药厂生产)的印记, 而民兵使用的弹壳底部有SAT (萨科Sako生产)的印记.在对莫辛-纳干步枪进行改进的同时, 芬兰人也对 7.62x54mmR步枪弹进行了升级. 30年代末, 芬兰拉普阿Lapua(正是大名鼎鼎的.338 Lapua Magnum制造商)为莫辛纳干步枪制造出 D166型重型弹头.冬季战争期间, 芬兰从温彻斯特公司进口 S型轻尖弹和 D166重弹.
1930年, 苏联研制出 11,8克重的 D型重弹. 同年, 还推出了 B-30穿甲弹和 T-30曳光弹. 不久后, B-32穿甲燃烧弹也研发成功, B-30穿甲弹一直生产到30年代末. 30年代, 顿巴tombac黄铜弹头被甲开始取代镍铜合金被甲. 覆铜钢弹壳在1934年首次出现, 并应用于 ShKAS航空机枪.
西班牙内战期间, 一部分共和武装力量获得了苏联援助的莫辛-纳干步枪, 并开始在国内生产 7.62x54mmR步枪弹. 这些西班牙生产的子弹, 以及来自法国和墨西哥的子弹上, 都显示出一些较为少见的变化.
二战后, 苏联开始在他的势力范围内传播武器技术, 7.62x54mmR步枪弹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也得到推广.保加利亚,中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埃及,伊拉克,阿尔巴尼亚都开始在国内生产7.62x54mmR步枪弹.南斯拉夫还大量向东德出口莫辛-纳干步枪弹, 而美国也在战后开始生产莫辛-纳干运动枪弹.
而苏联自身, 乌里扬诺夫斯克Ulyanovsk (代号3)于1969年停止了 7.62x54mmR军用弹药的生产. 伏龙芝Frunze (代号60, 又叫Bishkek)于1991年停止 7.62x54mmR弹的生产. 只有巴尔瑙尔Barnaul (代号17, 又叫Podolsk)和新斯比尔斯克Novosibirsk (代号188, 又叫Klimov)仍在生产军用 7.62x54mmR弹药. 生产的穿甲弹, 曳光弹, 狙击弹, ST-M2淬火钢芯弹等已经于1988年取代了57-N-323S LPS轻尖钢芯弹. BP穿甲弹和 SNB穿甲狙击弹都已经于1999年投入生产. 7.62x54mmR这种古老的枪弹跨入他寿命中的第三个世纪, 并继续为军队所采用. 图拉, 乌里扬诺夫斯克, 新斯比尔斯克, 巴尔瑙尔今天仍在继续生产 7.62x54mmR商业用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