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中记载的须弥山和四大部洲真实存在吗,位于哪里?

cmb2023-03-10  24

“须弥山”学说是佛家的世界观。是不是真实存在也很难说。个人认为没有这座山。是佛用的“表法”方式说法。 凡人看什么都是着“相”的。没有“相”是很难理解事物的。真正的真理(空性)是用文字说不清楚的。只有实证才能见到真相。 佛担心大众听不明白他说的法。就塑造了一个“须弥山”。这个和“爱情”词一样。要把爱情说明白真不容易。如果拍一部电影用“阿诗玛”这个人物来诠释爱情。你就理解了! 其实,在佛法中有很多“表法”的。譬如说,“净土”。说的很形象。其实,“净土”就在你自己心中。当证的“自性(空性)”后就显现你自己的“净土”。 以上是学习佛法的个人理解。仅供参考!谢谢! 须弥山原是虚妄的,又如极乐世界,如果说它存在,那也只存在于心中。因为在佛家看来,心量广大,乃至无边无际,能超越亿万佛土世界,能包含无数恒河沙数佛国。心量遍于虚空之中,须弥山再大,在心中也一微尘而已。 又经曰,凡一切相,皆是虚妄。世人着相求山,以是虚妄不实之举,心能含藏万物,若说天堂,地狱,须弥山,铁围山,各大部州,莫不为心所生。所谓的芥子纳须弥,也脱不了心性范围! 所以,无生万物,万物又还于虚空,如老子的道,佛家的本性,充盈天地,无所不在,无所不被覆盖。人心又是俱足佛性,所以须弥山也不外心中一微尘而已! 须弥山当为宇宙能量共振的最大驻波,非三维视角下的物质形态。 我们生活在欲界,其中心称为须弥山(星系的中心),在须弥山外分布七个香水海和七重金山。七个金山与七个香水海互相相隔围绕着须弥山。最外一层金山叫持地山,再外有咸海,再之外有双重铁围山。在咸海与铁围之间,东南西北各现一大洲: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北俱芦洲、南赡部洲,各大洲是人道所居,日月绕须弥山而行。 地球(南赡部洲)围绕太阳公转构成一个太阳系,其他三大洲也可能也有各自的星系,四大星系再以须弥山为中心,这个须弥山就是河外星系的一个小中心。 是真实存在的。 简单的说:它是佛经里说的一个小千世界(包括日,月),这个须弥山是这个小千世界的中心,须弥山外围有东胜神州(西游记里孙悟空出生地),南瞻部洲(就是我们生活的地方,),西牛贺州,北俱芦洲……当然了还有七重海,大铁围山……日月围绕. 应该是指宇宙的分布,地球只是20万亿恒河沙中的一粒尘埃。 须弥山在银河系中心,银河系是佛说的小世界。人类只能看到小世界中欲界的一小部分。 须弥山与四部洲,是佛经中记载小千世界构成中的地名。 须弥山在中央,高不可计,其上有三十三天,天外天,等。 须弥山外,七金山隔离七香水海成同心圆状,围绕须弥山。 再外为咸海,四部洲座落在咸海中,占四方。 最外围是大铁围山。 他们全部加一起,构成一个小千世界。不存在。为补认知盲区所假,借以理解当时之现实世界,增补思维世界境界所用。需体如来真实义,勿于此等名相处做文章。佛教人以思维,所说名相皆用于思维处。不在这个纬度而已。佛经并没有说是地球。这是宇宙某一个星球 或者某一个星系

在佛经上,说太阳绕须弥山运行。

根据上述理论,现代佛教大师们结合现代宇宙观,认为须弥山在银河系中心。

但须弥山、铁围山等等佛经中所说的山,与天宫、龙宫一样,不是人类肉眼能见的。

首先上结论:就在太阳系啦!

要了解印度的宇宙观,要看吠陀和佛教经典《世纪经》等等。《世纪经》有四个翻译成中文的版本,内容基本差不多,《世纪经》、《起世经》、《起世因本经》、《大楼炭经》。

古印度的吠陀保存有不少上古的知识,是那些往返于星际的天神传下的,涉及到不少我们现在还搞不清楚的星际高科技,不过流传太久了,加上宗教的扭曲,描述上变的莫名其妙,所以我们先把宗教的描述放到一边,只提取关键点。

一、我们所在的是婆娑世界,是一个很大的平的圆盘,中心是“须弥山”,一个巨大的长柱形,两头大,中间小,呈漏斗形。

所谓的“平的圆盘”指的是行星盘,而“须弥山”指的是磁场模型的部分,一个星系就是一个立体旋涡,所流者非是水,而是虚空(等离子体),自然呈漏斗形。

二、以须弥山为中心,外围有八大山(也有说九大山)、八大海,依此交替排列,顺次环绕,整个世界之形相团圆,有如铜烛盘。

说白了,就是太阳星系图。在上古,山指代星球,海指代虚空(星尘大海),非古印度一家如此,人类上古大都如此,中国的不周山、昆仑山,希腊的奥林匹斯山、众神之山等,都指的是星球。你们用这个去解读,方能了解上古神话的真义,那是真实的人类历史。

三、“须弥山”四方各有“四大洲”,《佛经》称为:东胜神洲、北俱卢洲、阎浮提(南赡部洲)、西牛贺洲。除四大部洲之外,有铁围山 ,周匝如轮,故名。铁围山有大小之分,小铁围山包围着“四大洲”,大铁围山包围着“八山八海”。小铁围山和大铁围山中间这个区域,日月照耀不到,是完全黑暗的。传说中的地狱在这个区域。“二山中间窈窈冥冥,日月神天有大威力,不能以光照及于彼。”

小铁围山对应是太阳系小行星带,铁围山包围的四大洲对就是太阳系小行星带圈内的四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大铁围山对应是太阳系柯伊伯带(或许包括奥尔特星云),所谓的八山就是太阳系八大星系,其中阎浮提(南赡部洲)就是我们生活的地球,此一小世界被称为“须弥世界”,相当于一个“太阳系”。

木星的光照程度只有地球的三十分之一,土星为八十分之一,天王星甚至达到三百分之一,而离太阳最远的那些星体,如1845年发现的海王星,光照程度只有地球的九百分之一。

四、古印度人设想的“七山七水”的精确的尺寸: “七金山”高度与“七海水”的宽度如下(单位是“由旬”):双持山42000、持轴山21000、担木山12000、善见山6000、马耳山3000、障碍山1200、持地山600。七海的宽度与此类似,不用多讲。

大家会发现:明显地运用了倍数。其实,太阳系的行星轨道间距确实有特殊的规律——提丢斯-波得定则,其他星系就不是这样啦!

提丢斯——波得定则(Titius Bode Law)是一套纯粹的经验关系,它起源于一个简单的数学游戏。为了说明它,我们首先给出如下一串数列:

0,3,6,12,24,48,96,192,……

这串数列的规律很简单:除了前两个数字0和3以外,后面的数字依次是前一个数字的两倍。之后,我们为每一个数字加4,得到一串新数列:

4,7,10,16,28,52,100,196,……

再全部除以10,得到:

0.4,0.7,1.0,1.6,2.8,5.2,10.0,19.6,……

如果你去查一下太阳系各大行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以天文单位AU为单位),你会得到水星为0.39,金星为0.72,地球是1(这是显然的),火星是1.52,小行星带散布于2.17到3.64之间,均值为2.9,木星是5.20,土星是9.54,天王星是19.18……与上面数列的误差均在百分之五以内!

构造这种“类提丢斯数列”的出发点往往是一组等比数列,其公比是2或者3。这意味着,在提丢斯——波得定则所刻画的卫星或行星系统中,相邻两个成员间的轨道半径有个近似的等比关系(比如木星到太阳的距离差不多是火星的两倍,土星又是木星的两倍,等等)。读者不妨回忆下高中数学的相关内容,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本质上是个指数函数。另一方面,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行星公转轨道半径的三次方与公转周期的平方之比是个与行星无关的常数。因此,受提丢斯——波得定则约束的行星系统,其任意两个成员之间的公转周期之比都不太可能是有理数,自然也就不存在轨道共振关系。不过,真正的逻辑应该是反过来的,即,太阳系早期的数个大行星胚胎在公转过程中相互影响,主要是依靠轨道共振相互推挤,逐渐清空了共振轨道附近的小天体,最后只留下了在提丢斯数列所指示的位置附近的大行星候选者。照此看来,提丢斯——波得定则存在反例就不奇怪了,因为它并非脱胎于某个严格的物理定律,说到底也只是解决轨道共振不稳定性的一个方案而已。换句话说,只要各大行星间的轨道不存在共振,当前的布局就能稳定存在下去,不一定非要严格遵循定则所指示的位置。

四、《起世经》云:诸比丘。世界中间。复有诸风。名曰热恼。诸比丘。彼等诸风。若来至此四洲界者。此四洲界所有众生。生者住者。一切身分。悉皆散坏消灭无余。譬如苇荻若被刈已。不得水灌。皆当干坏。无有遗余。如是如是。诸比丘。世界中间。所有诸风。名热恼者。若来至此四洲界时。此四洲界。所有众生。一时皆悉干坏无余。亦复如是。但以内铁围山大铁围山二山所障。是故彼风不来到此。

翻译成现代科学语言,所谓的“热恼”之风,不过是宇宙辐射流,若不是受到太阳磁场与太阳风的阻碍,太阳内部所有生命将不复存在。而且每经过一层行星轨道,射线就会被削弱一次,到地球时就

大量热电粒子不断从太阳中涌出,使整个太阳系遭受辐射,偶尔会轰炸卫星,使任何一颗没有大气层遮蔽的星球都不可能有生命。从字面和比喻意义上讲,太阳风会吹——但是,正如来自太阳系边缘的新观测所揭示的,它还能保护它所触及的一切,使其免受星际空间更具破坏性的力量的伤害。

当太阳风向外流数十亿公里时,它创造了一个围绕我们整个太阳系的能量泡沫。在这个泡沫的边缘,太阳风最终与穿过星际空间的强大的宇宙射线碰撞,有一道热而厚的等离子体墙,叫做"日光层"。这个宇宙边界距离太阳大约120AU,它有助于偏转和稀释遥远恒星和天体爆炸释放的强大辐射。该防护罩阻止了约70%的宇宙辐射侵入太阳系。

补充资料:

告诉你们一个大多数人不知道的天文学的发现,大多数系外行星系统以严格的规律来区分:

1.系外行星的大小往往和它们的邻居大小相同:如果一颗行星很小,那么同一颗恒星周围的另一颗行星很可能也很小,如果一颗行星很大,那么下一颗可能也很大

2.围绕同一颗恒星的系外行星往往具有规则的轨道间距。

多行星系统中的行星往往具有相同的大小和规则的轨道间距,就像豆荚中的豌豆一样。如果行星的大小或间距是随机产生的,这样的情况就不会发生。

在经典的行星形成理论中,行星形成于恒星的原行星盘上。行星可能会形成紧凑的结构,具有相似的大小和规则的轨道间距,类似于新观测到的多星系统中的模式。

记住,太阳系是特殊的

记住,太阳系是特殊的

记住,太阳系是特殊的

看过美国大片的人们对这种天体景象熟悉吗?

对,在正常的标准星系中,人们在行星上应该看到的这样的天体景象,很梦幻吧!

从行星地表上看,你说这像山吗?所谓的“不周之山”是什么,心理有谱了吗?为什么我会说“在上古,山指代星球”,因为这是当时人们的真实感受。

插一句题外话,为何中国第一部易经是《连山》?连山易是以艮卦开始,如山之连绵,故名连山,为何以艮卦开始?

据传《连山》是盘古开天地后第一代君主 天皇氏 所创。在我们看来,“法象莫过乎天地,悬象莫大乎日月,变象莫大乎四季”是天然之理,但在远古之时却未必如此,在如此巨大邻居行星景象作为参照,天地日月什么的简直弱暴了。采用山山相连之远山景作参照观日月星辰南往北来位移规律创原始历法理轮,这就是《连山易》的全部奥秘。(对了,月亮这种异常现象在当时并不存在)

不得不说,美国的科幻星际大片考虑的很全面,好像亲眼在其他系列行星上看过一样(如果不是“好像”呢?),这对于习惯太阳系的我们而言,是无可想像的盲点。在一些的穿越异世界的小说、动漫、电影中,人们看到的都是地球一样的景色,他们天文知识有限,不知道太阳系是特殊的存在,下意识的就将日常的生活复制到从没去过的异世界,甚至连卫星月球的大小也是如此(月球也是特殊的存在,在地球上看起来,几乎与太阳相同大小,这在宇宙中也是特殊的),毕竟人之常情,常见则不疑嘛!

后续有时间,我会专门开辟一个专栏,详细讲一下太阳系发生中的那些真实的上古历史,包括记录在人类文化深处的“众神之战”,人类的起源过往,以及未来的归宿。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05261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