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成都叫龟城?

为什么成都叫龟城?,第1张

成都有三个别称:芙蓉城、锦官城、龟城。

这三个都是成都别称,说成都叫蓉城、锦城,所以不叫龟城的,就跟土豆不叫洋芋、马铃薯一样。

(古代成都,像不像,自己看。)

之所以叫“龟城”,有一个传说:

当年成都筑城墙的时候,由于土质松软,一修就塌,成都太守一筹莫展。

一天深夜,太守正在发愁,忽然窗外的腐烂河里溅起一阵水花,一只乌龟从河中探出头来,对他说:“你跟着我,在我爬过的地方修就成了。”

太守非常诧异,便跟乌龟一同出去,跟在乌龟后面,将乌龟爬过的地方一一记录。

乌龟绕着成都爬了一圈,直到天边发白,又钻进河中。

这时,太守一个激灵,醒了,原来是场梦,再一看手边,竟然有刚才做的记录。

于是太守命人按照乌龟所说修建城墙,果然再也没塌过。

为了纪念乌龟的贡献,于是成都的别称,就成了“龟城”。

(现代成都地形)

成都叫做龟城是两千多年前的事了,那时人口还少,很多地方因为条件不好未开发,比如重庆朝天门那时还是两岸猿声啼不住的不毛之地,而成都地处平原沃野千里适合农业种植,积累了丰富的财富,有实力筑大城了,成都金沙遗址老君山天下第一经人扁鹊医书商业街船棺等都是实际锤证据。

相传成都筑城时城墙被洪水冲垮几次,有一个神龟爬了一圈,后来根据神龟爬的路线筑城墙,结果再也没倒过。显然这是编造的,那中国古都并非成都一个,龟城传说怎么独此一家呢?其实从成都地名就可知,金河半边街西御街送仙桥天仙桥一洞桥二仙桥三洞桥四马桥五桂桥九眼桥万里桥水碾河磨子桥洗瓦堰九道堰等等,成都 历史 上与水有关的地名有近千个,现在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都市区谈不上青山,但绝对是绿水,两千年来生态环境只好难以找到大城市可以相比,中国最早的酿酒坊就在成都一环路以内,现在仍然在使用,就是水井坊。

成都五桂桥其实以前叫乌龟桥,因为那里叫乌龟坝,就是现在著名的豪宅滨河湾一带,成都抬头可望见雪山,弯腰可捉乌龟,所以历来是富庶之地,引得无数人来游玩居住,比如司马相如李白杜甫。

乌龟学名中华草龟,与龙凤麒麟并称中华四大神物,帝王的墓要龟驮石碑,民间建房要用龟镇邪,是一种美好的符号,不懂中华民族传统之人不了解龟文化。

龟城,这个现在含有贬义的称呼,在古代却是另外的意思。成都在古代确实被称过龟城,这说法出自《华阳国志·蜀志》的记载。

秦灭古蜀国之后,当年建设成都的城墙很不容易,因为当地低洼潮湿,土质松软,需要取土填埋,故而屡筑屡颓,很花了不少时间。后来应地形而宜,立基础于高亢之处。结果不得已而为之,造成了成都城市的城墙南北不正,非方非圆,曲缩如一个乌龟,故而成都古代还称为龟城。

在古代,神龟是吉祥灵异之宝物,人们便杜撰了神龟示迹的传说。《搜神记》中说,秦惠王二十七年(公元310年)使张仪筑成都城墙,屡筑屡颓。忽然,有一只大乌龟浮在江面上,到了东南角死在那里。张仪问巫师其中的道理,巫师说:“依龟的样子建筑城墙”。这样才造好了,所以成都又叫“龟化城”。

成都还有许多美称,诸如"锦城"、"蓉城"、"罗城"等。不要仅仅记住了一个“龟城”!

张仪当年在成都修城墙,屡修屡倒,后来梦见一只乌龟沿着某种线路爬了一圈,张仪醒来后按照乌龟爬行路线修筑的城墙再也没倒塌过,龟城因此而得名

从来没听说过这件事,如果真有此称呼,我愿意试着分析一下,纯属个人臆猜。

龟这种东西是比较安逸的,你看它不紧不慢,不着急,如果人有这样的品行,定是有道者,定长寿。另外龟又能吃苦耐劳,你看它,有时吃很少,依然存活,生命力很顽强,。

基于上述,我觉得和蜀人很像,蜀人就很能吃苦,异常艰韧顽强,又很会享受,向往安逸的生活,很是乐观。所以他们的口头禅就是龟儿子。

这个龟儿子,我理解在当地是一种有善意的骂人,就如北京人说你大爷,天津人说孙子,东北人说王八犊子,等等。当然这也得看语境,朋友之间有经常这样说的。

古人对龟是很尊重的,前人把成都说成龟城,大概是基于蜀人的性情品格而言吧。至于现在听着不太雅,那也是文化在变迁,含义在转换,现在有些词,传着传着就离本意越来越运了。

你在哪里听说成都穿城3里,绕城9里,这是打胡乱说。我只听说的是,穿城九里三,绕城48。

早在汉魏时期的《搜神记》中,记载了一个传说:秦统一巴蜀后,张仪主持在成都筑城,在修建城墙时,很难建,修一次、垮一次。这时候突然出现了一只大乌龟,于是人们就跟着这只乌龟爬行的轨迹,好像乌龟爬的过地方修建城墙就不会垮,于是我们的祖先就根据乌龟爬的这个“圆圈”,打地基修建城墙。乌龟从什么地方出发的呢?相传就是今天的青石桥,所以青石桥以前的别名也叫“龟化桥”。

唐代,诗人戎昱在《成都暮雨秋》一诗中有“九月龟城暮,愁人闲草堂”之句,一直到清代大名鼎鼎的诗人王渔洋《金方伯邀游浣花溪》有“人烟过蚕市,新月上龟城”。

俯瞰成都古城,状若乌龟

成都地势不好,过去水比较多,土地偏湿,为了把城墙修得很稳固,就选择地基好地方来修。古代的神话折射 历史 ,反映出我们的祖先修建成都城的时候,不追求形式上的方正好看,而是选最好的地基,修出一个不容易垮的城墙,就像“乌龟”一样的形状,这就是真正的顺其自然,因地制宜。

作为成都人,要有文化自信,狗咬你一口你肯定不会咬回去,是人肯定都会一脚zhua过切撒!要用人的方式反击,哈哈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地处中国北部山西省的中部,在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东部的太原盆地西南。

平遥古城通过影视剧、小说、报纸的大力宣传,在国内外已经享有盛名,可是有不少人不知道,平遥古城的具体地理位置在什么地方,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吧。

详细内容01

平遥古城自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重建以后,基本保持了原有格局。平遥城内的重点民居,系建于公元1840~1911年之间。民居建筑布局严谨,轴线明确,左右对称、主次分明、轮廓起伏,外观封闭,大院深深。

02

平遥古城,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扩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迄今为止,它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公元1368~1911年)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堪称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1997年12月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03

平遥旧称“古陶”,自公元前221年秦朝政府实行“郡县制”以来,一直是县治所在地。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以后景泰、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的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

04

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3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平遥城墙总周长6163米,墙高约12米,把面积约2.25平方公里的平遥县城分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城墙以内街道、铺面、市楼保留明清形制;城墙以外称新城。平遥城墙现存有6座城门瓮城、4座角楼和72座敌楼,其中南门城墙段于2004年倒塌,除此以外的其余大部分都至今完好,是中国现存规模较大、历史较早、保存较完整的古城墙之一,亦是世界遗产平遥古城的核心组成部分。此外,还有镇国寺、双林寺和平遥文庙等也都被纳入世界遗产的保护范围。

05

平遥有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格局。平遥古城的交通脉络由纵横交错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整座城市非常周正,街道横竖交织,街巷排列有致。市楼位于城市中央,明清街位于南北中轴线上。

古城建筑分为两部分:城隍庙居左,县衙居右,文庙居左,关帝庙居右。道教清虚观居左,佛教寺院居右。平遥也被称作“龟城”,南门是头,北门是尾,东西四座城门为四条腿,城内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仿佛龟背上的花纹,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八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304977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10
下一篇 2023-03-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