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在哪里?

山海关在哪里?,第1张

山海关,又称榆关、渝关、临闾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千米处,是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

拓展资料

在1990年以前被认为是明长城东端起点,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与“天下第一关”、“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之称,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筑城建关设卫,因其依山襟海,故名山海关。山海关城周长约4千米,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有四座主要城门,多种防御建筑。包括“天下第一关”箭楼、靖边楼、牧营楼、临闾楼、瓮城以及1350延长米的明代平原长城等景观。

山海关位于明长城东端,是明长城唯一与大海相交汇的地方。向北是辽西走廊西段,地势险要,为古碣石所在地,所以史家又称其为“碣石道”。关城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冀辽在此分界。

山海关的城池,周长约4千米,是一座小城,整个城池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全城有四座主要城门,并有多种古代的防御建筑,是一座防御体系比较完整的城关,有“天下第一关”之称。以威武雄壮的“天下第一关”箭楼为主体,辅以靖边楼、临闾楼、牧营楼、威远堂、瓮城,东罗城、长城博物馆等长城建筑。

参考资料:山海关_百度百科

山海关区,隶属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它是连接东北和华北的咽喉大动脉,被誉为“两京无双锁,万里长城第一关”。山海关古称关羽,又称关羽,又称临吕关。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中山王徐达奉命在此建立山海关,因北临燕山,南临渤海,故名山海关。面积193.5平方公里。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山海关区常住人口为164989人。 山海关区南临渤海,北依燕山。交通便利,海陆空立体交通条件十分便利。京哈高速、京哈铁路在此交汇,京哈高速出口距市区仅5公里。它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有许多名胜古迹,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境内有许多历史文化遗迹,包括山、海、风俗、城市、建筑、湖泊、洞穴和寺庙。山海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先后获得了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中国长城文化之乡、中国孟姜女文化之乡、中国书法之乡等称号。截至2013年,山海关区辖3镇4街,距离沈阳363公里。 2020年,山海关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增长3.2%左右;一般预算收入增长7.7%;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48亿元,增幅达74.6%,居全市首位;上海工业增加值增长10.4%,位居全市第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9%,位居全市第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分别增长7.5%和8%。

山海关,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与辽宁省的省界附近,又名渝关、榆关。山海关位于燕山和渤海之间,是明长城最东端的关隘,故而被称为“天下第一关”。而山海关经常出现在诗词里不奇怪,它也是保护文物。

山海关关城

山海关关城北高南低,关城占地1.26平方公里。关城城墙高11.6米,厚10余米,周长4796米,城墙顶部宽约12米至15米。东墙为长城主线,长1378米,两端与长城相连,正中开有东门,城墙上方修建有6座敌楼和敌台;西墙长1290米,设有西门和2座水门;南墙长1300米,中部开有南门和1座水门,另有1座城台;北城墙828米,开有一座北门,另建有一座烽火台。各城门上方均建有二层箭楼,其中东门门楼为镇东楼,东、南、北三面公开有68个箭窗,城楼内外绘有彩画,西面顶层檐下挂有“天下第一关”匾额。南城门被称为望洋门,楼上箭楼是为望洋楼,高13米,重檐双层,面阔17.4米,进深7.68米。

北面底层正中设门,东、西、南三面共设72个箭窗,西面为格栅门。东门外还保留有瓮城,周长318米,南侧开门。北门为威远门,原有威远楼,形制应与镇东楼类似,现仅存楼台。城墙东南角建有一座二层角楼,与城内有马道相连通。建筑面积均为658.4平米,高13米,内侧面阔14米,各开一门;外侧面阔为25米,开有56个箭窗。城池中央建有钟鼓楼,为正四棱台状砖石建筑,每面正中各开有一门。城内有南北向和东西向道路各一条,穿过钟鼓楼下的门后相互交叉,并与关城四门相连。此外关城内原建有各种官衙、入学、仓库、牌坊等建筑,部分建筑沿用至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卫城

卫城共有五座,分别为与关城相连的东罗城和西罗城,与长城主体相连的北翼城和南翼城,以及位于关城东北的威远城。

东罗城位于关城东门外,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建,占地0.24平方公里,周长2045.6米。东墙长394.8米,开有一座宽4.2米、深9.7米、搞4.6米的关门,门外有一块镌刻有“山海关”字样的匾额,关门上建有城楼“服远楼”,此外东墙还建有2座敌楼和1座角楼。南墙长439米,开有一小门,门额上由“渤海”二字石匾,现字迹一无法看清。南墙建有2座角楼,原有水门已无存。西墙长590.5米,与长城主线和关城东墙一体。北墙长612.3米,开有一小门,门额上原有“兖龙”二字石匾,现字迹已无法辨别。北墙上建有3座敌楼,原开有水门已不存。城墙平均高8米,墙面宽3.2米。城内有一条东西向主干道,与关城内东西向干道相连。

西罗城位于关城西门外,占地面积0.57平方公里。此城位于关内,在筑城之前已有平民居住,是山海关的经济贸易中心。始建年代无考,起初城墙均为夯土城墙,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改为砖石结构,崇祯十六年(1643年)按照军事需要修建,但并未建完。城墙上无敌楼和角楼。东墙与关城共用,西城墙开有一座城门,是为拱宸门,该门连通其上原有的拱宸楼的出现时间早于西罗城城墙,但具体时间不明。此外西罗城另有南北两门,现仅存墙基。城内建有牌坊、清真寺、关帝庙、地藏寺等诸多建筑。

南翼城和北翼城均建于崇祯六年(1633年),现均已坍塌,仅存遗址。两城建成时主要功能为粮仓、军火库和兵营。南翼城位于关城南侧1公里处,占地0.13平方公里。城墙周长1.5公里,高6米左右,厚4米,东城墙与长城主体共用。南城墙和北城墙各开1座城门。北翼城与南翼城相对,位于关城北侧1公里处,占地0.08平方公里,城墙周长1.2千米,高7米左右,厚4米至5米,东城墙与长城主体共用。

威远城俗称“呜咽城”,又名威远台,坐落于关城以东1公里外的欢喜岭高地,现较为残破。该城平面近似方形,占地面积0.02平方公里,初建时主要功能为瞭望和屯兵。城墙周长614米,高约7米,建筑方法与周边长城相同。城墙四角建有台垛,城墙上建有1.6米高的女墙。城池正南开1座城门,门上镌刻“威远”二字。墙内底部建有21个作为防护掩体用的砖洞。

海防城

海防城共分为两部分,即宁海城和入海石城。宁海城位于关城以南4公里处的南海口附近,是一座典型的海防城堡。城墙周长0.6公里,高5米至6米,占地面积0.016平方公里。该城东墙和南墙与长城主体共用,各面城墙除北墙外均用灰土夯筑。北墙和西墙各开1座城门,南城墙上修建有澄海楼,澄海楼楼上悬挂有乾隆御书匾额“澄海楼”和孙承宗所题“雄襟万里”,楼前有一块古“天开海岳”碑。

澄海楼楼下留存有清代定远炮台的部分三合土墙体,长12米,宽3.5米。入海石城即长城在宁海城以南伸入渤海的部分,俗称老龙头。此段长22.4米,宽8.3米,高9.2米,建于原生礁石之上。城墙尽头建有一座敌台,名为“靖卤台”,长13米,宽11.5米,高7.8米。敌台上建有一座敌楼,敌楼内有一座战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304660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10
下一篇 2023-03-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