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又称汉水,汉江河,为长江的支流,现代水文认为有三源:中源漾水、北源沮水、南源玉带河,均在秦岭南麓陕西宁强县境内,流经沔县(现勉县)称沔水,东流至汉中始称汉水;自安康至丹江口段古称沧浪水,襄阳以下别名襄江、襄水。汉江是长江的支流,在历史上占居重要地位,常与长江、淮河、黄河并列,合称“江淮河汉”。汉江流经陕西、湖北两省,在武汉市汉口龙王庙汇入长江。河长1577千米,流域面积1959年前为17.43万平方千米,位居长江水系各流域之首;1959年后,减少至15.9万平方千米。干流湖北省丹江口以上为上游,河谷狭窄,长约925km;丹江口至钟祥为中游,河谷较宽,沙滩多,长约270km;钟祥至汉口为下游,长约382km,流经江汉平原,河道婉蜒曲折逐步缩小。汉江多滩险峡谷、径流量大、水力资源丰富,航运条件好。
源于陕西省西南部汉中市宁强县大安镇的嶓冢山。
汉江,又称汉水,汉江河,为长江的支流,汉江是长江支流。源于秦岭南麓陕西省西南部汉中市宁强县大安镇的嶓冢山,干流流经陕西、湖北两省,在武汉汇入长江。干流全长1577千米。
在陕西省境内,基本上自西向东流,汉江干流发源于陕西宁强县的嶓冢山,自西而东流经勉县、汉中市、城固县、洋县、石泉县、汉阴县、紫阳县、安康市汉滨区、旬阳县,于白河县进入湖北省。
汉江是长江的支流,在历史上占居重要地位,常与长江、淮河、黄河并列,合称“江淮河汉”。
汉水之名的来源
从字源学角度看,所谓 “汉”字,其本义乃“国之大水”。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释:(汉)“域中大水也”。汉水是古人心目中的“大水”。汉水之名称,最早见于典籍《尚书·禹贡》,书中云:“大禹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尚书·禹贡》还称:“江、汉朝宗于海。”
据说成书于先秦的地理、民族、历史、宗教、神话之集大成著作《山海经·西山经》中对汉水也有记载:“嶓冢之山,汉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沔。”大约产生于三千年前的《诗经》中多次提到了汉江,不少作品与汉水相关。
《左传》称:“汉,水之祥也。”《孟子·滕文公下》说:“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山海经》中称河水 (黄河)、赤水、弱水、洋水 (汉水) 为上帝的四条“神泉”。
先秦以来,历代文人、学者留下了难以数计的探究和咏颂汉水的文章、诗词,从而奠定了汉水文化大河的地位。
汉江源头在: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现代水文认为,汉江有三源 ,中源漾水、北源沮水、南源玉带河,均在秦岭南麓宁强县境内。汉江又名汉水,是长江的最大支流,发源于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
现代水文认为,汉江有三源,中源漾水、北源沮水、南源玉带河,均在秦岭南麓宁强县境内。中源漾家河,发源于宁强县境内大巴山北坡五丁关,陈家大梁一带的石钟沟;南源玉带河,发源于宁强县西北箭竹岭水池垭。
境内干流长87.5公里,流域1022.8平方公里,于炭场市附近与中源相汇,全长101km,流域面积831km2;北源沮水河,发源于西紫柏山,在沮水铺与中源相汇,全长124km,流域面积1717km2,三源相汇后为汉江。
源头资源:
汉江源头原始资源保存完好,动植物资源丰富,物种繁多,列入国家保护的珍惜植物有银杏、天麻、红豆杉、香樟等10多种,有豹、白鹤、黄鹂等飞禽走兽200多种,具有较高科学价值。
还有海底生物历经数亿年地壳运动、地热煎熬、高温高压而形成的远古海洋生物化石。包括了珊瑚化石,三叶虫化石、海百合化石,还有一种笔石的化石,非常的丰富,反映了四亿三千万年前后,这里是一个广阔的海洋环境。
2011年6月18日,宁强县新华书店职工在该单位院内鱼池中发现大量疑似距今约6.5亿年、被列为世界最高级别的“极危生物”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罕见桃花水母,间接证实了远古汉江源头为海洋的说法。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汉江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