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小瑞士指的哪座城市?它有多梦幻?

东方小瑞士指的哪座城市?它有多梦幻?,第1张

中国地大物博,很多省份之间相连的城市都非常的有趣,例如四川甘肃交界有座小镇,国外知名度比国内响,被称“东方小瑞士”。在这里两个民族之间相互交流和谐共处气氛十分融洽,打造出了不一样的城市文化。

一、郎木寺

郎木寺这个地方,相信很多人都非常的陌生,这种代地方特色的名字本就不太好记,在加上这里并没有过度被开发很多城市状态都还保持原始的形状,算是比较小众的旅游景点。

在这个小镇的正中间有一条河,它把这个城市氛围两个部分,也让同一片土地有着两个省份的管理权。就像一盘象棋以河为界,一部分隶属于四川管辖一部分隶属于甘肃境内,像一块夹心饼干。

虽然归四川管辖,但这里大都生活的是藏族,他们信奉藏教文化,在这座小镇周围建立了很多喇叭寺庙。河对岸的甘肃范围内生活的大都是回族人,他们信奉的又是另外一种教派,所以最后的场面就是同一座小镇清真寺与喇嘛寺庙遥相呼应,守护着这里的人心中的信仰。

郎木寺的城市内因为地理位置特殊,所以很少能够见到非常高的楼房建筑,所以在这里生活视野非常的辽阔,放眼望去周围都是树木还有数不尽的草原牛马羊群。

犹豫是否这来这种小城市旅行的人,在查看攻略的时候都会看到这样一个故事,它在无形中就给人输入了一种这个城市真的非常的美好非常值得一探究竟的想法。

相传在上个世纪的40年代,当时很多美国的传教士都喜欢到中国来探访观光,当时有一位传教士一到这里就深深的爱上了这里生活的氛围,他在这里一住就长达十几年。

后来迫于种种原因,不得已返回他自己的国家,但为了向世人传达这座城市的美妙之处,他亲自撰写了一本关于这一方水土的故事,他喜欢用东方小瑞士来形容这个城市的美景。也正是因为他的辛苦宣传,让这个小城市在西方世界大受欢迎。

二、郎木寺的的魅力

郎木寺究竟有什么魅力,让这位传教士可以留恋十几年不愿回到自己的故乡呢?首先来看一下这个城市的地形。中国人讲究风水,郎木寺的地形被誉为是金盆养鱼的地貌特征。

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名字呢?虽然白龙江从城市中间穿过,让一座城池变为了两座单独的城市,但四周的高山与紧紧相连的峡谷,又把这两个城市紧紧包围在了一起。高山峡谷为金盆,两个城市为鱼,白龙河穿镇而过就是盆中之水,这么一看,这个形容真的是十分的贴切。

怎么去郎木寺玩呢?不论是自驾还是坐车,一条是可以从成都出发,比经过有一段是连接着四川的,另外一段就是从兰州出发,如果是自驾游还可以选择去甘南看一看然后再来郎木寺。

这里一路的山川美景足够用来观赏了,当走到两排双层的小楼距离郎木寺小镇就已经不远了,这里的海拔高达4000米,郎木寺的海拔也有3600米,如果是身体素质较差的一定要提前做好预防高反的准备。

这里的建筑非常具有藏族特色,但因为生活着两个民族的人,大街上大家的穿着还是有明显的区别的。一路上都是非常原始的景色包括这里修建的道路。

喜欢藏族文化的可以去格尔底寺听听僧人讲经,喜欢回族文化的可以去清真寺逛一逛,走在桥上的时候记得多拍几张打卡照,就是这座桥连着这两个城市不断的发展。

其实最初这里是没有如此正规模的生活状态的,即便是有在这里生活的人,也是零星几个。一直到同治年间的时候,为了更好的发展全国经济,商人们从茶马古道下来以后在这里修缮房屋,还是定居,人越来越多这个地方生活的人也越来越多,最后就发展成为了现在大家所看到的模样。

如果想看天葬的也可以来着,在藏族文化中,天葬是非常神圣的,一般不对外开放,但这里的天葬台是对外开放的,如果想了解,可以在这里仔细观看一下这里的天葬台。

总结:

时间充足的话,一定要去周围的草原上好好的骑一次快马,看着连绵不断的山峰,蜿蜒的河流。回到城市里,去看看寺庙外墙上纯粹的红色与对面清真寺金顶不断反射回来的金光都是难得的旅行体验。

芒果旅行日记:川甘交界有座神奇的小镇,以河为界,一半属于四川一半属于甘肃,一边是回族一边是藏族,一边是清真寺一边是喇嘛寺院,两个民族隔河相望,和谐共处。

这里夏季风景秀丽壮观,有草原、河流、峡谷、森林、溶洞,上世纪40年代有位美国传教士在此居住了十几年,回国后写了一本书,为世人描绘了这片人间净土,吸引了很多西方人前来寻找书里的“东方小瑞士”、“微缩版香格里拉”,因此当国内还没有多少游客知道这个的地方时候,它已经在西方世界出名了。

这座小镇叫郎木寺,位于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县和甘肃省甘南州碌曲县交界处,白龙江穿镇而过,两省以江为界,江南属于四川,江北属于甘肃。这里的地形被称为“金盆养鱼”,四周为高山峡谷,中间是河流,小镇就处于高山峡谷包围的狭长河谷上。

一般到郎木寺有两条路线,一条是从成都出发经过川西进入郎木寺,一条是从兰州出发经过甘南到达郎木寺,无论哪一条路线沿途风景都极为壮观美丽。从海拔4000米的垭口一路直下,到达海拔3600米的郎木寺小镇,入眼处是一条长长的街道,两旁是商铺、餐馆、酒店,往来行人有的穿着藏袍,有的戴着白帽子,有的穿着红袍。

街道的尽头往左可去四川的格尔底寺,继续往前则是到甘肃的赛赤寺,中间会经过一座小桥,站在桥上可一脚踏两省。左边可看到两座圆顶建筑,为回族的清真寺,他们属于郎木寺的后来者。

若尔盖到甘南段曾经是茶马古道,清朝同治时期很多甘肃和宁夏的回族商人到郎木寺经商,在此落户,逐渐形成村落,于1943年修建了清真寺。

而格尔底寺和赛赤寺均属于藏传佛教寺院,也被称为郎木寺,由嘉参格桑活佛创建于1748年,有闻思学院、时轮学院、续部学院、印经院、医学院等,鼎盛时期人数多达500多人,是安多地区著名的大寺院之一。

甘肃的郎木寺建于半山上,站在台阶上可俯瞰小镇全镇,从寺院后一路继续往上爬,翻过几座山坡可到达郎木寺天葬台,这里没有围栏,比较简单,如果不是有随风飘动的经幡和地上散落的斧头和碎骨,很多人会以为这里只是一个寻常小山坡(PS:天葬台对外开放,但到此的游客需遵守当地习俗)。

甘肃郎木寺左边是一片开阔的草原,夏季野花盛开牛羊成群,白色的毡房散落在绿色的草地上,偶尔有牧民骑马路过。草原上溪流纵横,偶尔出现一个小水塘,倒映着蓝天白云,据说沿着河流向上走可走到白龙江源头。

四川的郎木寺位于峡谷入口处,红白相间的建筑在蓝天白云下格外显眼,寺内存放有第五世活佛的肉身灵塔,寺外很多藏民绕着寺院转经朝拜。寺院旁边有一片树林和草地,日出日落时分光影斑驳,十分宁静。

穿过树林继续往前走就是郎木寺大峡谷,清澈的河水从峡谷里流出来 ,里面有虎穴、仙女洞,传说是老祖母郎木居住的地方,她为了除猛虎羽化成石,与虎为伴,立于山洞之中。沿着峡谷溯流而上,怪石嶙峋、河水潺潺,到尽头处可爬到山顶俯瞰小镇全景。

小攻略:

1、交通:郎木寺交通不是很方便,自驾或者包车最好,夏季 旅游 旺季时在甘南州合作市 汽车 站有班车直达,其他季节则无公共交通;

2、住宿:镇上有酒店、客栈、青旅,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

3、饮食:以川菜为主,镇上很多川菜馆,也有小部分藏餐馆和回族小吃。

4、天气:夏季晴朗时气候凉爽适合避暑,下雨时气温会骤降到10度以下,所以即便夏季出行亦需要带一件中厚外套(最好是冲锋衣),冬季气温零度以下,会下雪。

那拉提草原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的亚高山草甸植物区,素有“塞外江南”美誉的伊犁河谷内的著名景区,位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那拉提镇。

那拉提草原以其优美的草原风光与当地哈萨克民俗风情的有机结合,成为新疆著名的 旅游 观光度假区,有着“东方小瑞士之称。

那拉提草原颇有些瑞士风情,但又兼具哈萨克民族特色。

那拉提草原上生活的居民以哈萨克族牧民为主,但"那拉提"却是蒙古语而非哈萨克语。

相传那拉提草原是当年成吉思汗西征时,蒙古人征服中亚时所留,意为"最先见到太阳的地方"。

当地人传说700多年前成吉思汗西征时,有一支军队由天山深处向伊犁进发。虽逢春季,但山中却是风雪交加,饥寒交迫的军队疲惫不堪。谁料想翻过山岭,眼前却是一片茫茫草原,流水淙淙,泉眼密布,加上此时天空又云开日出,众将士们禁不住大声呼喊着"那拉提”、“那拉提",从此“那拉提”就成为了当地的永久地名。

那拉提草原是国家AAAAA级风景区。

那拉提的空中草原,牧场上牛羊成群。

骑上这头牦牛,可以跟美丽的那拉提草原合个影。

那拉提草原降水丰沛,非常利于牧草生长。 历史 上,那拉提草原有着“鹿苑”的美称。

那拉提草原地处天山的腹地,位于有着“塞外江南”盛誉的伊犁河谷的东端。

在那拉提的河谷草原上骑马撒欢儿,拍个照片还自带“追光”。[笑]

那拉提草原还是全国最美的六大草原之一。

2005年上海吉尼斯世界总部授予了那拉提草原为“哈萨克人口最多的草原”。

来到那拉提草原,当然不会错过到牧民的帐篷里吃一餐丰盛的烤全羊。

刚出炉的烤全羊蒙上红色盖头,由帐篷里就餐的最年长者掀开红绸布,露出烤得金黄表皮酥脆的全羊。

进入帐篷,准备大快朵颐香气四溢的烤全羊。

到那拉提草原 旅游 的最佳季节一般在7-10月。此时雪山、塔松、草地、溪流、蓝天、白云、阳光、牛羊、马群、河谷、毡房...构成了一幅幅神话般的仙境。

坐车上到空中草原,再登上雪莲谷,恰好赶上一束阳光从云层中穿过,正好照射在身上。好似在雪莲谷C位出道,仍然是自带着“追光”。[笑]

那拉提草原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牧场,平展的河谷、纵横交错的河道、茂盛的森林、高耸的雪山,构成一幅人间天堂般绝美的画卷。[笑]

#新疆 旅游 #

#那拉提草原#

#国庆假期 旅游 #

# 旅游 #

#国庆长假 旅游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304357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10
下一篇 2023-03-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