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云南的昆明和哪里

历史文化名城云南的昆明和哪里,第1张

昆明,是一座有着3万多年人类生活史、2400多年滇中文化史、124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昆明的历史是由著名的“昆明人”开启的,龙潭山旧石器文化遗址的发现,把人类文明出现在滇池地区的时间推到了30000万年前。10000年前左右,昆明地区出现了许多属于新石器文化的“贝丘遗址”,这一迹象表明,早在庄蹻入滇之前,昆明就已经出现了走进繁荣期的青铜文化。

公元前280年,楚国大将庄蹻入滇,变服从俗称王,建立了滇国,国都就设立在今天晋宁县晋城镇一带,同时,他还在滇池北岸修建“庄蹻古城”和“苴兰城”。到了秦代,派秦将常頞奉命修筑“五尺道”,并对云南派官“置吏”,这一举措,成为了中央王朝对云南正式统治开始的标志。公元109年,汉武帝派兵攻打西南夷,滇王入朝称臣,在云南设益州郡,公元225年,改为建宁郡,东汉时设永昌郡。隋朝在今滇中、滇南、滇东设立昆州,并在碧鸡关下筑起了昆州城。公元765年,统一洱海地区的南诏国国王阁罗凤命长子凤伽异在滇池北岸筑拓东城,后称鄯阐城,成为南诏国的东京。859年,东西寺塔建成,第二年改东京为上都,在这里建造了鄯阐王宫。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10万大军乘革囊渡金沙江入云南,灭大理国,第二年,在滇池地区设立“昆明二千户”,首次把“昆明”用做滇池地区的行政地名。1274年,忽必烈选派赛典赤来云南建立云南行省,任赛典赤为“云南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治中庆。1276年,在滇池地区设中庆路,治所设在鄯禅城,又称中庆城,并设昆明县,省会设在中庆城。至此,云南省行政中心正式迁到滇池地区。赛典赤到昆明后,重新修筑了鄯禅城,大兴庙学,修水利,筑松华坝,分盘龙江水入金汁河。昆明由此成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于1381年派傅友德、蓝玉、沐英率30万大军西进平定云南,1382年改中庆路为云南府,建造了云南府砖城,同时在云南设立云南布政使司(相当于省政府)和都指挥司(相当于省军区),云南内地设府、州、县,实行以流官为主的统治,在边远地区则建立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御夷”府州等,全由土司管辖。明朝时,大量江南、江西、湖广汉族人口入滇,致使滇池地区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白银产量达全国的一半以上,仅于1423年所铸的24000斤重的大洪钟就充分体现了这个时期滇池地区铜矿业发展的水平。

明清时期,清兵入关攻占北京,张献忠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余部退至昆明,推行一整套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影响全国局势达12年。

公元1647年,农民起义军大西军在李定国、孙可望等的领导下进入昆明,平定云南,建立政权,并于1650年改云南府为昆明府,改昆明县为昆海县。1655年,李定国把南明永历帝护送到昆明,改昆明为“滇都”,并在五华山建造皇宫,开始了为期6年的统治。直到公元1658年12月,清军分三路进攻云南。在将军李定国和大学士雷跃龙等保护下,永历帝逃入缅甸。吴三桂于次年攻占昆明。公元1662年,为了向清廷示好,缅王猛白缚将藏身于缅甸的永历帝献给吴三桂,南明永历帝在逼死坡头被绞死,逼死坡头也成为明朝最后的灭亡地。

1679年,清军攻克昆明后,确立了对云南的统治,大力推行“改土归流”,将四川、湖北、湖南、广东汉族移民到云南,客观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推进了边疆的开发。清代云南的矿冶业又有较大的发展,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东川等地的铜业发展具有相当规模。1743年至1802年间,滇铜的平均年产量均超过10000斤以上,最高年产达到14000多斤,位居当时全国之冠。

鸦片战争后,昆明进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恶劣环境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缓慢发展,1870年,云南最早的近代企业云南机器局在钱局街建立,1905年,昆明自行开放为商埠,1910年,滇越铁路通车至昆明。初具规模的资产阶级政党组织同盟会诞生后,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斗争逐步展开,1902年,云南推行新政,在昆明建立近代学堂和向国外派遣留学生,到1906年昆明已经建立了新式军队,1909年,云南陆军讲武堂建立,成为当时中国“最进步、最新式”的军事学校,培养出不少骨干军事人才。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昆明革命党人决定起义响应,于10月30日,即农历的九月九日发动了昆明起义,组建云南大汉军政府,推翻了清政府在云南的统治。

柳州,简称柳,又称壶城、龙城,中国五大汽车城之一,西南地区工业重镇、综合交通枢纽、商贸物流中心,也是全国唯一拥有一汽、东风、上汽和重汽等四大汽车集团整车生产企业的城市也是中国内陆走向东盟的重要通道城市和西南出海大通道集散枢纽城市、中国内陆与东盟双向往来的产品加工贸易基地和物流中转基地“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门户的重要节点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西江经济带的龙头城市和核心城市。

柳州工业经济总量在广西的占比居全区各市之首,约占广西总工业的1/4,是广西最大的工业基地和经济中心,柳州素有“桂中商埠”之称,是沟通西南与中南、华东、华南地区的铁路中枢及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已形成集水陆空于一体的立体化现代交通网络。

柳州虽为广西最大的生态工业城市,但却有着山清水秀地干净的赞誉。市区青山环绕,有“世界第一天然大盆景”的美誉;水抱城流, 描绘出“百里柳江,百里画廊”的景色。以柳州为圆心的250公里半径范围内,集中了广西80%的4A级以上的旅游风景区,与毗邻的桂林市,共同构成享誉世界的大桂林旅游风景区。“柳州奇石甲天下”,被誉为“中华石都”。

柳州是壮族歌仙刘三姐传歌圣地,传说刘三姐在鱼峰山唱歌感动上天而得道成仙,山歌世代在鱼峰山脚下缭绕。壮族的歌、侗族的楼、苗族的舞、瑶族的节堪称柳州民族风情四绝。

柳州是南中国古人类“柳江人”的发祥地。古人类文化遗址有白莲洞遗址(旧石器晚期──新石器早中期,距今约30000─7000年)、大龙潭鲤鱼嘴遗址(新石器早中期,距今约7000年)、蛮王城遗址(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距今约4000年)以及柳江两岸台地、蓝家村台地、九头山、甘前岩等古人类文化遗址。

先秦时期,柳州属百越之地,有西瓯、骆越等百越分支。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屠雎为统帅,发兵五十万,开始进行长期的秦攻百越之战,与译吁宋、桀骏率领的西瓯军遭遇第一次战争付出惨重代价,屠雎身亡。灵渠修通后,发动第二次战争,于公元前214年最终统一岭南,设置桂林郡、南海郡、象郡,柳州地域属桂林郡,但秦政权对地方控制力并不强。

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4年,秦将领南海郡尉赵佗击并桂林郡、象郡,建立南越国。柳州地域属南越国。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冬,汉朝将领路博德平定南越国,在岭南设置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朱崖等9郡,柳州地域设置潭中县,属郁林郡,为柳州建城之始。县城址位处今柳州市鱼峰区驾鹤山附近。潭中以地处潭水(今融江、柳江、黔江)中游得名,辖及柳江、柳城、鹿寨、象州、融水、来宾等县地。地方主要由当地人管辖,土司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改土归流”时期,柳州九头山汉墓为这一时期代表。

新朝(公元9—23年),改郁林郡为郁平郡,潭中县为中潭县,县隶属关系不变。

东汉(公元25—220年),复郁林、潭中名称。

三国孙吴凤凰三年(274年) ,从郁林郡分出桂林郡(治所武安县即今象州县境),潭中县属桂林郡。

晋太康三年(282年)潭中县从县治所升为桂林郡治所。

南朝宋,潭中县隶属依旧。

南朝齐(479—502年),桂林郡治所迁武熙县(今象州县),潭中县仍属之。南朝齐建元二年(公元480年)从潭中县分置齐熙郡,隶广州,同时置辖齐熙县,郡、县均治今融水苗族自治县县城,辖及今融水等县地。

南朝梁大同六年(540年) 十二月,潭中县属始安郡(治今桂林市),后属马平郡,潭中县为马平郡治所。

南朝陈(557—589年)潭中县隶属依旧。

隋开皇十一年(591年),潭中县改名桂林县,属象州,州、县治均设于今象州县。同年又析桂林县置马平县,县治所设于今柳州市柳北区雀儿山附近“双山”。大业元年(605年),撤象州,马平县属桂州。大业三年(607年),桂州改称始安郡,马平县属之。

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昆州,马平县为昆州治所,后昆州又改为南昆州,属岭南道。贞观八年(634年)以州境内柳江更名为柳州。天宝元年(742年),改名为龙城郡。乾元元年(758年),龙城郡复名为柳州,并沿用至今。柳州城址位于今柳州市城中区东南滨江一带。

柳州始置时领马平、新平、文安、贺水、阳德等5个县。同年,改阳德县为循德县,改文安县为乐沙县。武德八年(公元625年),柳州析出贺水县改隶澄州。贞观七年(公元633年),柳州废省乐沙县(治所在今柳江县白沙)入新平县,并划辖原隶龙州之龙城县。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柳州废省新平县(旧治在今柳州市南)入马平县。

乾封二年(公元667年),柳州增置辖洛封县,并将循德县析出划归严州。次年,柳州增辖原属桂州的象县。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柳州增划辖原隶严州之洛容县。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柳州洛封县更名洛曹县。故唐末柳州辖马平、龙城、象、洛曹、洛容等5个县。辖及今柳州、柳江、鹿寨、柳城、宜州等市县地。

五代时期,柳州先属楚,后周时属南汉,建制依旧。

宋朝时期,柳州属广南西路,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移治柳城,即今柳城县旧柳城。柳州初领马平、龙城、象、洛曹、洛容等5个县。淳化元年(公元990年),析出洛曹改隶宜州。嘉韦占四年(公元1059年),省象县入洛容县。宋末实辖柳城、马平、洛容等3个县。辖及今柳州市及其柳江、柳城、鹿寨等县地。

元朝时期,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柳州设安抚司,隶属广西道宣抚司。次年,广西道宣抚司改为广西道宣慰司,上隶同年置的潭州行中书省。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柳州改为柳州路,置总管府。治柳城。始终领辖柳城、马平、洛容等3个县,辖及今柳州市及其柳江、柳城和柳州地区的鹿寨等县地。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潭州行中书省改为湖广行中书省,广西道宣慰司随之改隶。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广西道宣慰司又改为广西两江道宣慰司。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广西两江道宣慰司又改为广西等处行中书省。

明朝时期,明洪武元年(1368年),柳州更名柳州府,府官署从柳城迁回马平县,马平县从宋代以前的州治所上升为府治所,柳州府直辖马平、洛容、柳城、怀远、来宾、融、罗城等县以及象、宾等州,其中,象州又领武宣县,宾州又领迁江、上林等县。柳州府隶属广西广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

清朝时期,柳州府隶属广西省,初领马平、洛容、柳城、罗城、怀远、融、来宾、武宣、上林、迁江等10个县以及宾、象等2个州。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柳州府析出宾州直隶广西省,并析出武宣、来宾、上林、迁江等4个县改隶宾州。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柳州府复划辖原隶宾州之来宾县。故清末柳州府实辖马平、雒容、罗城、柳城、怀远、融县、来宾等7个县和象州。辖及今柳州市区、三江、融安、融水、鹿寨、象州、来宾和罗城等县(自治县)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304260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10
下一篇 2023-03-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