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骨茶是哪里的特产

肉骨茶是哪里的特产,第1张

肉骨茶 是一种 骨肉兼饮茶 的饮食方式,闽南语:Bah-Kut-Teh ,风味享誉海内外。肉骨茶分为 新加坡 海南派 马来西亚 福建派 ,海南肉骨茶较重胡椒味,福建肉骨茶较重药材味。

肉骨茶的起源:

肉骨茶的由来:很久以前,中国人远渡重洋来到马来西亚谋生。由于先辈们的教育水平不高,也没有资本做生意,于是便到矿场里采锡矿当矿工。矿工们长期需要浸泡在矿井内或在矿山沟里采矿,因为当地常年多雨,不少矿工们因此积劳成疾需要进补,但买不起那些昂贵的中药材补身。后来有一位稍懂中药医理又怀有仁心的锡矿老板,体恤矿工们的疾苦,另一方面也希望属下员工可以身体健康提高工作效率,于是就写下了中药配方吩咐厨房熬了一锅药材骨头汤让员工驱寒。当时的一碗用肉骨熬煮驱寒的药材汤加上一大碗的白饭,就是老先辈们用来驱寒及消除疲劳,开胃又丰富的一餐了。

“肉骨茶”原是馬來西亞華人的一大發明,清末時期,那时的华人为了逃离国家的动荡不安,纷纷遠涉重洋來到了南洋谋生计。那时的马来亚为英国殖民地(当时马来西亚还未独立,称为“马来亚”),英国在马来亚搜刮了许多的资源需要运送回英国,于是在巴生(离首都吉隆坡30千米的城市)建立了深水码头。不少華人由于知识水平不高,来到马来亚也只能以劳动换取薪资。在巴生河谷採挖“錫米”的華人,為了維持長時間的體力消耗和適應熱帶地區的氣候,需要进补,但他们不舍得购买些昂贵的中药食谱。于是便用猪骨和一些普遍常用的中药,以及一些家传的偏方一起熬成汤,这就是最早的肉骨茶。当时多来自福建泉州的中国人按照家乡的习惯,把药汤称为“茶”。肉骨茶不但美味、营养丰富,還提供于所需的能量,並且能抗風濕,又能耐饑餓,一下在就在劳工间流传起来。渐渐地,肉骨茶就成了新马两地人人喜爱的美食。 肉骨茶分為新加坡的海南派及馬來西亞的福建派,海南肉骨茶有較重的胡椒味,而福建肉骨茶有較重的藥材味。

将水煮滚,加入香料包煮约30分钟至香味溢出,转小火,放入蒜头、小排骨续煮约1小时至肉软汤浓,再加入盐调味即可熄火。并加以黑胡椒、八角、丁香、当归、党参、枸杞、茴香、甘草、玉竹、淮山、桂皮、陈皮、川穹、甘蔗、冰糖、熟地等等材料,各家有各家的秘方,不同之处正是在于这些材料的选取以及分量。为什么这么说?所谓新加坡或者东南亚的饮食店愈开愈多,打开菜单,当然少不了标志性的肉骨茶。问题是光看样子就不对,再喝汤,尽是香料和味精的味道,至于肉骨,已完全没兴趣再啃了。

为了能让你更明白我查了一下资料,以前在南洋一带的人们因为气候原因很容易风湿疼痛,为了治病祛寒,用了各种药材,包括当归、杞、党参等来煮药,但是,因忌讳而将药称为“茶”。多以卖苦力为生,东南亚的气候湿热,因此很容易就患上风湿,肉骨茶就是在这时出现的,它不仅美味还能够强身健体。后来经过改良,肉骨茶成为了老少皆宜的国民美食。

很多人会误以为是一种茶,虽然肉骨茶名为“茶”,但却是一道药材汤,汤料却完全没有茶叶的成分,相传华人初到南洋时,由于不适应湿热气候,不少人患上风湿,为了治病祛湿,采用各种药材,其实就是清凉补(一种组合中药)加肉炖。以前肉比较稀罕,所以经常有这样配着吃,有营养,但是后来肉多了,不再像以前那么金贵了,而且也不习惯那种味道,慢慢去没有再那样吃了。

是以肉与骨配合中药煲成的汤,并没有茶叶或茶的成份,但是由於食用时多会泡茶解汤肉的肥腻,所以一般都习称肉骨茶。其中,以马来西亚的雪兰莪巴生肉骨茶最为著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303841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09
下一篇 2023-03-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