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在人文地理概念中特指长江以南。
常与山明水秀,文教发达,美丽富庶,长江中下游地区联系在一起。
在不同历史时期,江南的文学意象不尽相同,江南最早出现在先秦两汉时期,狭义的江南现多指长江中下游平原南岸,濒临长江沿线组成的江南北部地区,苏杭等地区。
1、地理位置:
1)广义的江南包括了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南省、湖北省等六省一市中位于长江以南的地区。广义的江南面积博大,地貌多样,因而常被看做是“大江南”,这与气象学中的江南范围大致相符。江南四大米市、江南三大名楼都处在大江南的范围。
2)狭义的地理江南则多指上海、苏南、浙北、皖南,地理在长江以南。《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中表示,江南是指长江以南属于江苏省的江宁(今南京)、镇江、常州、苏州、无锡、松江(今上海)和太仓直隶州,长江以南属于安徽的宣州、徽州、太平、宁国以及浙江的杭州、绍兴、宁波、嘉兴、湖州地区。
2、地形地貌:相对于北方而言,江南地区的地形地貌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多丘陵多平原和多水。江南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地形上呈南高北低之势,其北部地势平坦,以平原、丘陵为主,南部则分布有一些山地。
3、历史文化:江南是一个人杰地灵、山清水秀的地方,“但始终代表着美丽富饶的水乡景象;也是自然条件优越,物产资源丰富、商品生产发达、工业物链齐全,是中国综合水平最高的发达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江南的文学意象不尽相同。江南虽最早出现先秦和汉朝时期,但仅指江河以南。西晋永嘉之乱后,今中原士族相继渡淮河、长江南迁,衣冠南渡,以建康(今南京)为都,是为东晋。自此之后自东晋清谈玄学起至南梁《观我生赋》及《哀江南赋》的出现后,始有文化江南。
“江南”一直是个不断变化、富有伸缩性的地域概念,狭义的地理江南多指长江以南太湖流域附近的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杭州、湖州、嘉兴、绍兴、宁波、上海等地。
广义江南范围还包括江苏南通(通州)、扬州、泰州;浙江金华、丽水、舟山、台州、衢州、温州;安徽南部黄山、芜湖、宣城、马鞍山、池州、铜陵;江西东北部婺源等。
“江南”的含义在古代文献中是变化多样的。它常是一个与“江北”、“中原”等汉地其他区域概念相并立的词,且含糊不清。从历史上看,江南既是一个自然地理区域,也是一个社会政治区域。
广义的江南包括了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六省一市长江以南地区。广义的江南面积博大,地貌多样,因而常被看做是“大江南”,这与气象学中的江南范围大致相符。江南四大米市、江南三大名楼都处在大江南的范围。
该区域囊括了著名的三山三江三湖——黄山钱塘江与太湖、庐山赣江与鄱阳湖、衡山湘江与洞庭湖,这三处山江湖流域分别是吴越文化、赣鄱文化、湖湘文化的发祥地。
大江南的定义始于古代的区划(江南道),也常有文学作品描述。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是写在长沙的事。天气预报中的所指的江南也大致为广义江南地带。
气候特征:全国一级气象地理区划分说明:江南地区:长江至南岭间所含的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安徽、江苏、上海和福建北部(从南岭向东延伸)等地。
全国二级气象地理区划分说明:江南地区:南北向基本浙赣和湘黔两条铁路线为界分为南部和北部,东西向基本以江西省东北部与浙江交界的南北延伸线和江西与湖南交界线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
江南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是个很适合各种作物的生长和人生存的区域。虽然历史上江南区域的气候也并非一成不变,如有资料显示,良渚文化在太湖流域发展的突然中断,实际上是与太湖流域地面沉降、降雨量增多以及海平面上升而引发的特大自然洪灾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不少良渚文化遗址如吴江梅埝、袁家埭、大三瑾等的良渚文化层上都普遍覆盖着一层泥炭层,说明此地曾被洪水覆盖过。另外,据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书,中国的气候也有着从暖湿逐步变得冷干的总趋势。但总体上,江南区域的气候变化幅度要较其他区域小。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