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境。
丹霞山是世界“丹霞地貌”命名地。由680多座顶平、身陡、麓缓的红色砂砾岩石构成,“色如渥丹,灿若明霞”,以赤壁丹崖为特色。据地质学家研究表明,在世界已发现1200多处丹霞地貌中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造型最丰富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区。
扩展资料
丹霞山位于南岭山脉南坡,属亚热带南缘,具有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特点。
丹霞山年平均气温19.7℃,极端最低温-5.4℃,极端最高温40.9℃,最大月平均日较差18.8℃。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28.3℃,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9.5℃。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有秋高于春的特点。
丹霞山年均日照总数1721小时,太阳辐射量107.2千卡/平方厘米,日均每日日照时数4.7小时,7~9月较多,2~4月较少。
丹霞地貌的身影几乎遍及中国,福建泰宁、武夷山、连城、永安,甘肃张掖(张掖市临泽县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湖南怀化通道侗族自治县东北部万佛山、邵阳新宁县崀山。还有云南丽江老君山,江西龙虎山、鹰潭、弋阳、上饶、瑞金、宁都,青海坎布拉;广东仁化丹霞山、坪石镇金鸡岭等都有分布,中国已发现丹霞地貌790处,分布在26个省区。
其中有六处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分别是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福建泰宁、江西龙虎山、贵州赤水、浙江江郎山。
北至黑龙江,南到海南岛,最低可形成于东部的海岸带,最高可出现在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几乎都有丹霞地貌的分布。
丹霞地貌是直立陡峭的崖壁,崖壁上裸露着红色的岩石,岩石经过长年的风吹日晒还有水流冲刷形成的纹理,保留在空气中形成了一些自然画卷。
丹霞地貌垂直节理发育,常常会形成高达数十米的悬崖峭壁,与崖壁前的河流相组合,所以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末年,古丝绸之路向东传播之后就开始了在陇山周围、河西走廊以及天山两侧开凿修建佛教石窟的历程。
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同时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是典型的丹霞地貌也是具有代表性的)、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中国分布最广。中国的丹霞地貌广泛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区,温带湿润-半湿润区、半干旱-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
分布地区
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部及西南部,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其中中国分布最广。1928年,冯景兰等在粤北仁化县发现丹霞山,将此地地貌取名为丹霞地貌,并把形成丹霞地貌的红色砂砾岩层命名为丹霞层,此后又有多人对其概念进行阐述。
丹霞地貌在我国广泛分布,目前已查明丹霞地貌1005处,分布于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区,温带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均有分布。
最低海拔可以形成于东部的海岸带,最高海拔可以出现在4000m以上的青藏高原上。但相对集中分布在东南、西南和西北三个地区。除中国外,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均有分布,其中中国分布最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