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写真去哪里照?东升怎么样?

聊城写真去哪里照?东升怎么样?,第1张

罗门应该还算是很上档次的了,因为是连锁的婚纱机构。全称是台北罗门,在东昌路上,在中通时代那边。

女人街上的东升也不错,可以去看看,我结婚时是在东升拍的,感觉效果不错。

世纪佳人也可以,在聊城都是很出名的,不过价格都不低,都给你多拍,让你选来选去你就都不舍得不要了。

建议你们到处走走看看,肯定有一家让自己满意的。

绍兴自越王句践建都命范蠡筑城以来,一直筑有城墙御敌防匪。绍兴古城旧时到底有几座城门,有十城门和九城门之说。差别在哪里?在罗门。十城说多了一个罗门。绍兴旧时9座城门

1、【五云门】

绍兴旧时9座城门之一,为陆门。位于原坊口大街东端,即今环城东路与东环城河交接处西侧。城门内建有城楼、月城,还设兵马司厅和窝铺,便于兵丁防守。在府城9座城门中,五云门曾以宏伟著称。五云门城高1丈4尺,墙脚宽2丈1尺,墙面宽1丈8尺。古称雷门。据《康熙会稽县志》引《旧经》云:“句践旧门也。重阙二层。初,吴于陵门格南上有蛇象而作龙形,越又作此门以胜之,名之为雷。”《十道志》曰:“句践所立,以雷能威于龙也。门下有鼓,长丈八尺,声闻百里。孔恩乱,为军人砍破,有双鹤飞去。”晋时,传该处忽现五彩祥云,以为吉兆,乃名之日五云门。《吴越备史》载,唐乾宁二年(895)董昌据越州为乱,钱镠攻五云门遂平越州,因此五云门还被视为胜利之门,并常阅兵于此。宋王十朋有诗咏其事云:“吴越兴亡事若何,谯门遗迹枕山河。大声曾作雷霆震,应笑人间布鼓多”。五云门自句践立古雷门后,曾历经修缮。民国27年(1938)2月,为使日军侵城后难以固守,乃拆除全部城墙,五云门与其他各门遂均不存。

2、【昌安门】

绍兴旧时9座城门之一,有水门又有陆门的两座水陆两通城门之一。位于城东北原昌安直街北端,即今昌安立交桥下环城北路与环城东路相接处。水门在陆门东侧。昌安门已早不存,但另一座水陆两通的迎恩门(又称西郭门)已在本世纪初重建。昌安门城高1丈4尺,墙根宽2丈2尺,墙面宽1丈8尺。建有城楼、月城,设兵马司厅和窝铺。宋前,绍兴城墙均为夯土打筑,亦不为壕。元时始用砖石。明万历《绍兴府志》载:元至正十三年(1353),浙江廉访佥事笃满帖睦尔增筑城墙,“始瓷以石,开堑绕之”。这样在陆门以外,便有了吊桥。昌安吊桥跨于今北环城河上,不过早已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新桥。出昌安门可通三江所城,故昌安门初称三江门。唐乾宁二年(895),越州节度使董昌称帝,侈国号为“大越罗平”。原董昌部下当时任杭州刺史的钱镠被封为浙东招讨使讨伐董昌。自二月初二起围城10余天,终于在十八日攻克越州,俘获董昌,董昌之乱始安。后人为纪念此事,便将三江门改称昌安门,以寓昌乱平息之意。昌安门拆毁时间比其它城门要早。据《绍兴市志》载:民国11年(1922)因修筑萧(山)绍(兴)公路,自西郭门至昌安门段城墙拆除以为路基。以此推算,昌安门比其余城门早拆除约16年。但昌安其名尚存。上世纪90年代在该处新建立交桥仍以昌安名之。

3、【植利门】

绍兴旧时9座城门之一,位于府城正南,即府河南端,今城南大桥北堍东侧环城南路边。城高1丈6尺,墙脚宽1丈9尺,墙面宽1丈 6尺。东郭门位于城东南即旧延庆寺前东侧,今鲁迅东路与环城东路交接处。城高1丈8尺。水偏门又称西偏门,位于府城西南,即拜王桥西侧,今环城西路。城高1丈5尺,墙脚宽1丈9尺5寸,墙面宽1丈7尺。三门城上均建有城楼,城下可通舟楫。自隋越国公杨素筑罗城以来,是府城通往东、南、西各方向的主要航道。民国18年(1929),因植利门城楼失修将倾,便由当时建设局奉令拆除。20年(1931)7月,为便利交通和排水,又由当时省建设厅转发国民党中央研究院函,将植利、东郭、水偏、都泗和西郭、昌安等水门均予拆除。至今,东郭门外,明代余煌自沉殉节的渡东桥尚存,不过原来的石桥已改建成钢筋混凝土大桥。在原植利门西侧的南门公园里,新建起了一个面宽三间的“植利轩”,让人还能从“植利”两字,想象到一些植利门的影子。

4、【东郭门】绍兴旧时9座城门之一

5、【水偏门】绍兴旧时9座城门之一

6、【稽山门】

绍兴旧时9座城门之一,为陆门,建吊桥于城门前(偏门吊桥早年改建为仿古廊桥)。城高1丈4尺,墙脚和墙面宽度为2丈1尺和1丈8尺,位于府城东南,今环城南路与环城西路交接处。建有城楼、月城,设有兵马司厅和窝铺。稽山门的月城不是一座而是左右两座,这在绍兴各城门中是绝无仅有的。据《康熙会稽县志》载:郡城除水门外,其他诸门均有月城一座,而“稽山门独倍之”。

7、【常禧门】

绍兴旧时9座城门之一,为陆门,建吊桥于城门前。城高1丈5尺,墙脚和墙面宽度为1丈9尺5寸和1丈7尺,位于府城西南,旧清凉桥南,即今偏门桥东堍的环城西路上。建有城楼、月城,设有兵马司厅和窝铺。

8、【罗门】

绍兴旧时9座城门之一,在东郭门与稽山门之间,位置约在罗门畈以东。民间还传有“罗门开,强盗来”之说。清光绪《绍兴府城衢路图》上,罗门桥以东的城墙标志边,注有“此处旧为罗门,今堙”等字样。

9、【辕门】

绍兴旧时9座城门之一,座落于城区的西北角,现已按原样重建。

旧绍兴有十个城门,偏门,水偏门,南门,都泗门,东郭门,西郭门,五云门,昌安门,稽山门和罗门,随着时间的推移,几经沧桑,1922年,根据建设萧绍公路需要,拆除西郭门至昌安门1836米城墙为路基。1938年2月,又根据抗战的需要和上峰的命令,总共投放216698工,将11720米城墙全部拆去改成环城公路,以致绍兴的城墙、城门荡然无存。现在留在那里的也只有两座,都泗门和迎恩门(西郭门)。是在遗址上重建的供市民休闲的水城门“复印件”。

重建后的都泗门以一种雄壮的气势耸立着。这是一个旱门和水门合为一体的城门,共有四个小城门,一个大城门。旱门为古时通车行人所用,水门为古时通船所用,是专为防盗防寇而建。都泗门在当时的绍兴是重要的交通要害,在抗战时期被拆除。

现在的都泗门垂柳拂水,绿水围绕,完全没有了旧时的沧桑与纷争,人世间的一切苦难已离他远去,取而代之的是那份悠闲自得的情怀。



当我们从史料中认知:修建在罗口上的罗城,是在隋唐洛阳城的西南。并且,在罗口的塞道上,自汉朝起就有了三个门。因为北端的上东门,魏晋时又叫建春门。所以,从晋代杜预的见证中,又使我们得知了,在罗口处的 “建春门内有太仓” ,太仓西南的翟泉侧,是周公建立成周城的地方。因此说:翟泉侧的成周城,是建在罗口的西南。也就是在今洛阳城的西南。要认知这个历史事实,还需要从身历这座城池的北魏人,所记述的文献中来见证。 雒阳都城东面罗口的三个门: 根据北魏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东汉到北魏,经历了500多年,在雒阳京都大城东面的三个门,自汉朝起,由北向南分别为:“ 上东门,东中门,望京门” 。到了魏晋时三个门又改名为:“ 建春门,东阳门,清明门” 。北魏时期又一次建置引名谓:“ 建春门,东阳门,清阳门” 。这三个门,除了南北的两个门,是作为塞口的陆路通道外;中间的东中门连通着洛漕,是专门作为洛漕水运的进出口码头。由于这三个门是在远离都城以东20里,鸿池西面罗口的通道上。并且是派守门侯专门把守在都城东面的唯一进出口。只有走出了这里,才算是离开了京城。因此,这处远离都城十八里的三个门,就被称为雒阳京都大城东面的门。光武帝刘秀夜归,被守门侯郅恽挡在上东门外,就是在这里发生的。 到了隋唐时期,在罗口处逐渐发展到以城来命名。李密通过罗口夺取了洛口仓,并在此修筑了洛口城。75年后,武则天又派李昭德在此修建罗郭城。所以,罗郭上的三个门,基本上是沿袭着汉魏时在此的建制和门名。隋朝时期称谓:“ 上春门、罗门、建阳门”。 到了唐朝时,又改名为: “北曰 上东门,中曰建春门,南曰永通门”。 除了南北进出口的两个门外,东面中间的门,仍然是连通着洛漕。由此可以看出,在隋唐洛阳城西南,罗口塞道上的三个门,与汉魏京都大城东面的三个门,都是建在同一个罗口上。也就是说,隋唐时期罗口上的这三个门,也是汉魏京都大城东面的三个门。 不管历代对罗口上的门名有多少次变更,但是,在此相继建立的三个门,却一致保持着它们不变的方位和功能。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罗口始终是一个塞口通道,既是守护雒阳都城的重要门户。又是汉魏都城东面的水陆枢纽。☆ 见证 在建春门西南的成周城: 当我们认知了罗口上这三个门的方位,历史中周公修建的成周城,从下面的历史记载中也就显露了出来:1,从罗口上可以看出,汉朝时期北端的上东门,到了魏晋时代改为建春门。由晋代杜预云:“ 晋 太仓在建春门内”。 “ 狄 泉在晋太仓西南”。 这就是说,在建春门内太仓的西南有狄泉;而建春门又是在罗口上。因而可以确认,狄泉也就是在罗口的西南。 2,另按《帝王世纪》曰: 敬王避子朝之乱,居成周。以成周小,不受王都,故毁狄泉而广之。 由此可知,敬王时扩大的成周城,是与太仓西南的狄泉相毗连。 3,另据晋孝廉董养曰: ‘步广里即周之狄泉。旧会盟之地也’ 《水经注》。他又指明了,在罗口西南的狄泉旁边,既是步广里,也是诸侯会盟的成周城。 4,再据《周书》曰: “周公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 按此记载,成周城不仅是在狄泉侧,还是在北靠郏山,南系洛水的地方。 5,另据《舆地志》记载: “在洛阳西南,洛水北,是成王定鼎处”。 这就更明确的指出了,由于罗口是在洛阳城的西南。因此说,周公定鼎的地方,既是在罗口西南的狄泉侧,也是在洛阳城西南的洛水之阳。 从以上有关史料记述中足以说明,在建春门西南狄泉之北的郏鄏之地,既是周公定鼎洛水之阳和建立成周的地方;又是诸侯会盟处的步广里。由于 “成周小,不受王都,故毁狄泉而广之”。 因而《水经注》云: ‘ 周苌弘合诸侯’ 带领大伙一起填土,来扩充狄泉与郏山之间的狹窄地面,使得郏鄏之地的成周城才有所宽松。 既然从以上记载中得知:成周城是在建春门的西南,那么,按华延儁《洛阳记》曰:“ 洛阳盖周敬王所都之地,所谓东周也。后汉、魏、晋、隋并都于此城” 《河南志P38》。这就是说:后来汉魏晋等都城的真实方位也是在成周城的地方。均应该是在罗口(今高新区三山村)建春门的西南,也就是在今洛阳市的西南。☆ 周公建在郏鄏之地的成周城: 从筹建成周的背景中看到,周武王以周公作为冢宰,辅佐年幼的成王理政。天下贡赋源源不断运到鎬京,有的小国路途遥远,运输非常不便。成王就问周公:哪里为天下中,可以方便四方朝贡。周公告知,洛阳为天下中。并说先王在世之时,曾有建置洛阳的打算。于是,为了方便收缴貢赋,保全大周稳定。成王让周公把九鼎由鎬京迁到洛阳,表示要在天下中土的地方来稳定九州。 周公受命后,定鼎于洛水之北,郏鄏之地的狄泉侧,并于此立名为成周。视此为成全大周的吉祥地。同时,也安排了八师的甸军作驻守,这里也就成了监视殷朝顽民的管教区。据《博物记》曰: “城方720丈,郛方70里,南望洛水,北至郟山”。 这就是在罗口西南,历史中真实方位的成周城。 成周城 与王 城的形势 与布局: 召公与周公选择成周的地理形势非常优越:成周城北靠郏山(今人又称秦岭)为屏障,南依洛水为掩护;又是在狄泉北侧的高地上。向东18里是罗口塞道,向西16里是九曲城处的大散关。南北有山水作阻隔,东西有两关塞可守护。因此,最初规划成周的第一用意,就是利用这个东西34里,周围72里,封闭的地理形势,作为管教殷朝顽民的集中营。 在罗口北端的上东门,向东北七里是涧水,史称七里涧(今称七里河)。越过涧水东面是周王城。与成周之间东西相距二十六里。王城是周王的居邸,又称府城。罗口就成了来往王城与成周之间的关隘与门户。在罗口处设置有太仓和管署,也方便了两城的供养。成周以封闭的自然环境和居天下中土的地理优势,一方面作为殷顽民的管教地,同时也兼作郊祭祖宗和谛天的场所。因此说,王城与成周东西相连璧,就成了东周在洛阳完整的都畿之地。 在成周城北部的郏山,及洛水之南甘水下游的甘城,都驻扎有八师的甸军作防守,由此又把甘城叫作鉴洛城。鉴控着成周郛内的殷顽民,使东周前期稳固地发展了250年。到了周敬王时期,东周逐渐衰弱,为了躲避子朝之乱,敬王就迁居到成周。这里就成了他最安全的庇护所,此后又把成周号为王城。成周城自敬王迁入,经历了10位王子260多年,最后到周赧王灭亡才成为废都。 由于成周城临山近水,自然条件非常优越。秦朝时期以此作为三川郡署。秦丞相吕不韦来到洛阳,加封十万户侯,又一次大加修筑,使得郏鄏之地的洛阳城,最早的成为一座经济与文化出类拔萃的城池。到了西汉建国,因娄敬说这里的地面狭窄,因此,对洛阳曾多有眷顾的刘邦,最终还是舍弃了郏鄏之地的成周城,西去镐京建都。然而,在周王朝灭亡280年后,到了东汉光武帝刘秀,一眼又看上了这片热土。在成周城西南的却非殿,开始扩建了南宫。相继魏晋至北魏,几乎经历了五百多年的都城,都是建在罗口西南18里,这带类似关塞隘道,水陆交融的郏鄏之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303576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09
下一篇 2023-03-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