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州在哪里

工学硕士2023-03-09  22

河北省易县,古称易州。过去只记得易水,来后方知重关名山,皇陵故都,文物古迹比比皆是。而李白早已不远千里,游历其间,我匆匆里,不过步了他千年后尘。

道德经幢

易县城内,有道德经幢,八角柱体,刻了老子五千言,而且由唐玄宗李隆基所御注,自是难能可贵了。

老子姓李名耳,因李唐王朝与之同姓,便尊为始祖,并一封再封,“太上玄元皇帝”、“圣祖大道玄元皇帝”,简直无以复加,当然不会无缘无故地攀宗认祖,主要还是为强化家族统治,使李氏江山永固。老子若地下有知,是否认可这后续子孙?当初,他不愿做周朝守藏之史了,居周久之,见周之衰,就骑一头青牛,西出函谷关,关令尹喜强留他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近来有学者依据楚简二千言《老子》,提出“两位老子,两类《老子》”之说,需要进一步研究与认同,不过,有一点没有疑问,为万世师表的圣人,孔子曾问礼于老子,说“孔学本出于老”,并非空穴来风。老子告诉孔子:“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当时一定是茅塞顿开,获益匪浅。

老子是“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了,以至后人不知其所终。不知所终竟被尊为道教始祖,竟被大唐皇帝追作李氏始祖,可谓寂莫生前,辉煌身后。随手留下的那二千言也罢,五千言也罢,他绝对想不到,会留传后世,且影响两千余年,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与源头之一。二千余年来,为《道德经》作注者不绝,达三千余家,堂堂大唐皇帝,不一心理政,也客串一把,亲注《老子》,且颁诏称赞《老子》“权舆真宗,启迪来裔”,命将老子画像颁布天下,尊《老子》为《道德真经》,并在科举考试中特设《老子》科。如此殊荣,当空前绝后了。而《道德经》被人翻来检去,注来引去有哪一种更符合老子本意呢?只有问老子了。唐玄宗御注又当如何?有无独出机杼,超越前贤之处?匆匆间不及辩识细读,拍几张照片,也只见个大概,小字根本认识不清。看字为苏灵之所书,与颜真卿齐名,因其附逆安禄山,其碑刻墨迹多毁,所存无几,价值自非同一般了。

当初这里有龙兴观,历经宋元明清,今只经幢独存,已列为“国保”,建有碑亭。亭旁,“保护四至”新碑仰卧于地,柱础、石刻旧物随处遗弃,且垃圾遍地,既为国家级保护文物,还是好好保护才是,“国保”全国能有多少呢?!

荆轲塔

荆轲塔,在荆轲山上,后人为纪念荆轲而建。

当初,周武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都于蓟,即今北京房山琉璃河,世称。燕上都。后迁都易水之滨,为燕下都,都城长达十几里,居战国都城之首,世事沧桑,今也只存断壁残垣,任凭野草掩映,风雨剥蚀,荒台下落日,山水有余情了。有余情,便不会忘记,燕昭王劢精图治,招贤纳士,修筑黄金台,从而使燕国由弱而强,终于战败齐国。千年来,李白来此凭吊特作《古风》:“燕昭延郭隗,遂筑黄金台。”谁知笔锋一转:“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以至“千里独徘徊。”自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意不得用而满腹哀怨。其实,说到底,文人是不宜做官的,真做了,也很难做好。文人不是政客,文学家很难是政治家。扯远了。

其时,秦统一天下,已是大势所趋,太子丹,凭籍荆轲一介武夫,刺杀秦王,就想保住江山社稷,异想天开了。而荆轲带秦舞阳赴咸阳,舞阳色变振恐,荆轲展图现匕,行刺未果,命丧殿上。读《史记》刺客列传,总觉司马迁笔下有些演绎,情节过于渲染了。难怪,史书本身就是断简残篇,过去的历史是无法原本再现的,一切必要的联想,合理的叙述,少不得的。不然,那春秋也罢,史记也好,还会剩几个字呢?!

荆轲未刺死秦王,即使刺死了,又有何用?只能图一时之快,马上会有另个秦王站出来,屈屈燕国依然要亡的,天下依然要统一于秦。历史的车轮如同轧着一颗小石子,仅仅硌生一下,又继续前进了。我无意否定荆轲,合生取义,英雄壮举。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可以荆轲为代表。而这一壮举,让后人景仰与难以忘怀,尤其在易水河边,太子及宾客皆以白衣冠送,高渐离击筑,荆轲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歌流传至今,当地人谈及此歌,竟念出续句:“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嘘气兮成白虹。”并说荆轲慷慨雄壮,边唱边登车而去,头也没回,易县有白虹村,传说因荆轲仰天呵气,直贯夕阳,化成一道白虹,见者称异而得此村名。是因歌而传说,还是因传说而歌呢?大概没人说得清了。

我们常吟咏英雄壮举,其实还有个尾声:那击筑相送的高渐离,后变名姓为人庸保,因善击筑受秦始皇召见,识出,秦惜其技艺,赦免一死,乃 矐 其目,即用马粪熏令失明。后在演奏时,以钻置筑中,举筑朴秦皇,不中,被诛。荆轲一样的英雄,为了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历史不应忘记。

我来时,天蒙蒙细雨,原是要拜谒荆轲塔的,怎奈山路湿滑,不便车行,只得在车中远远地凭窗而望,听导游游说:塔高十三层,每层八隅悬有风铎,微风摇动,清脆悦耳,声传四野。幽幽地,耳畔似有所闻。

易水砚

早就闻说易水砚。而置身易县城中,不曾想左一铺面,右一门庭,横匾竖额,大招小幌,全是卖砚的,有如集贸市场,花生瓜籽般的普遍。

随意走进一家,砚是琳琅满目了。进而走进后院,竟是制砚作坊,典型的前店后场,一木架,上有一块笸罗大紫色毛石,已现出龙云形状,刀凿斧锉与一顶陈旧的鸭舌帽散放石上,显然制砚人离去不久。想中国,山东鲁砚,广东端砚,江西歙砚,甘肃洮砚,号称四大名砚。其中端砚,自唐入宋,历元明清,及至今日,盛名不衰,为砚中至宝。当代大学者张中行老先生,曾向我出示一方珍藏的端砚,并道其来龙去脉,当时我没有再意,回顾,已然记不得张老究竟讲了什么,只记得那砚嵌于木盒之中,其形状平平,如一石片。宋代苏轼“得石不加斧凿以为砚,后人寻岩石自然平整者效之。”苏轼虽仕途一贬再贬,而人生却欲加豁达,乃至返朴归真了。莫非张老的端砚主人当年也效前贤而返朴么?不过,对于端砚,得一片石已实属不易。

易水砚始于战国。记得过去曾从秦昭王墓和其他战国墓中出土过砚,只是造型简单朴拙。由此说来,中国砚史起码有二千余年,而易水砚与中国砚史相久长了。易水砚取石于易县中南山黄伯阳洞,因易水而名。砚石分紫、绿及褐色,质细而硬,为砚颇佳。唐朝赐易州制砚大师奚朝以国姓,改名“李朝”。其子李廷圭充任墨官,随后将技艺传到安徽歙州(歙石主要产于安徽歙县和江西婺源)、广东端溪,便有了歙砚与端砚。这是《易州志》所载,如果是真,易水砚为中国制砚鼻祖了。后人多有溢美:质之坚润,琢之圆滑,色之光彩,声之清泠,体之厚重,藏之完整,为砚中之首。

边随想边流连,不知不觉从后场返回前店。店算不得宽绰,却摆满了大大小小的砚。小者比拳头小,大者比磨盘大,象征中华民族的龙砚,代表吉祥长寿的龟砚,以及葫芦砚、八宝砚、八仙过海砚、嫦娥奔月砚、哪吒闹海砚等数百个造型。蛙砚,砚中小品,一片荷叶微卷,托举着一只青蛙,荷叶上几颗水珠清泠泠滚动,青蛙后腿坐卧,前腿支撑,眼溜圆,嘴微张,似在长一声短一声脆生生地鸣叫,当然,这须用心谛听的。九龙长城砚,砚中巨作,为此专门打制一柜,但见九龙腾飞碧空云雾里,长城蜿蜒崇山峻岭中。惊叹的是刀工技法,感受的是民族精神。这时,主人回来了,指着巨砚,告我:“三个砚工,做了一年零二十天!”想不到,小小作坊,小小木架,竟有如此杰作,绝技真藏于民间!其实心巨作是杰作,小品何尝不是精品,只是各有千秋,不能以大小论高下了。

这方方石砚,无不因石施技,全仗砚工慧眼,巧妙利用石上天然石眼,平雕,立雕,阴雕,阳雕,浮雕,透雕,镂雕,积二千余年历史,溶绘画、书法艺术于一体,传统文化于其间,形成即有江南纤秀细腻,又有北国刚劲浑朴的独特风格。我本想带回一方的,不为书画,为案头观赏,怎奈这满目琳琅,竟使我眼花缭乱,一时无所适从,况且店外车已起动,笛声催促,只得恋恋地作罢。留待下回,即使为砚,我也要来的。

不叫翼县!河北没有翼县!河北只有易县!!!

易县古称易州,始建于开皇十六年,历经一千多年的沿革变迁,易州大地胜迹叠出,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易州因易水之“易”得名,史载商代有易氏部落在此居住,隋开皇16年(公元596年)置易县,时称易州,迄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那一幕幕悲壮的历史,镌刻下一张张鲜活的面容。燕国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燕都遗址至今清晰可辨,而“黄金台”的故事则伴随着悠悠易水千古传诵。

易州古燕文化与邯郸赵文化共同构成闻名全国的“燕赵文化”。家喻户晓的荆轲刺秦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的千古绝唱,与狼牙山五壮士英勇跳崖那惊天地、泣鬼神之壮举,勾勒出“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历史画面,高标着中华儿女舍生取义的精神风骨.

这里是中国古代名将乐毅、军事家孙膑、一代名医张元素的故里,更有聂荣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戎马倥偬的战斗足迹。这里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侵华日军中将“阿部规秀”就是在易县西部山区黄土岭上被击毙,“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

情引天下客,易县老区人民热诚欢迎中外各界人士来易县参观考察,旅游观光,探亲访友,指导工作,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以尽快开发这块古老的风水宝地,使其更加灿烂辉煌。

地形地貌:

全县总面积2534平方公里,分山区、丘陵、平原三个类型区。其中山区1414平方公里,占55.83%,丘陵929平方公里,占36.68%,平原190平方公里,占7.49%。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复杂,西部群山起伏,中部丘陵相连,东部地势平坦。

民族:

全县有十多个民族,汉族占95%,满族、回族等占5%。

山:

境内有五大名山。狼牙山:有五坨三十六峰,主峰莲花瓣,海拔1150米。五回岭:大岭二十里中委折五回方得上其顶,主峰海拔1345米。云蒙山:峻岭山簇若屯云,山上有天然乳水洞,主峰海拔1120米。

摩天岭:高冠群山,主峰海拔1813米。五峰寨:山上有五峰,海拔1283米。

河流:

境内有五大河流。拒马河:发源于涞源县涞山。北易水:发源于云蒙山南麓。中易水:发源于西部蚍蜉岭东麓。南易水:发源于狼牙山东麓。漕河:发源于西部五回岭东麓。

耕地:

全县有总耕地面积62万亩,其中水浇地面积3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5.8%;旱地27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44%;

水资源:

县内有20座大、中、小型水库。总蓄水量可达6.5亿立方米。大、中、小灌渠7条。

气候:

境内大陆气候特点显著,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1.9。C,平均日照时数2615小时,无霜期186天,全县10度以上有效积温为4265度。年平均降雨量668MM。

易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以祖名为氏。据《尚友录》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资料所载,春秋时,齐桓公宠臣雍巫食采于易,又称易牙,易牙犯上作乱,被杀,其子孙以先人名字为氏,称为易姓。是为山东易姓。

2、出自姜太公后裔,以封邑名为氏。据《姓氏考略》所载,姜太公后裔有被封于易州(今河北省易县一带),且以封邑为氏,称为易姓。是为河北易姓。

3、出自以地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古有易州(今河北省易县),州人以地为氏,称为易姓。

4、出自少数民族源流有易姓。彝、水、苗、土家、纳西等族均有易姓。

得姓始祖:吕尚。吕尚,字子牙,后人称姜子牙,周朝初年,为姜姓部落族长。武王伐纣时,吕尚统兵在牧野(今河南省淇县西南)之战中大败商纣,为灭商建周第一功臣,被武王尊为“尚父”,封于齐国,授以征讨五侯九伯的特权,位列其他封国之上。吕尚后人有被封于易地,且以封邑为氏者,遂为易姓。吕尚因其德高望重,深受子孙敬仰而被视为易姓始祖。

易姓的发源地为今河北易县一带和山东、河南间地。秦汉时,易姓主要以山东、河南一带为繁衍中心,且零星向周边扩展。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时期,群雄逐鹿中原,烽烟四起,易姓较频繁地从北方向南方迁徙,始有易姓名人见于史册。如三国时魏国的易懂,西晋浏阳(今属湖南省)人易雄皆出于山东易姓。另有前凉(都今甘肃省武威)将军易挺亦名噪一时。唐朝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安定富足局面,易姓得以休养生息,繁衍壮大,势力渐强。据载,有大理评事易重,游宦筠州上高(今属江西),定居于此。宋元时期,见于史册的易姓人物渐多,且以湖北、湖南两省为最。如有北宋画家易元吉居于湖南长沙;有南宋大臣易祓,为宁乡(今属湖南省)人;有元代襄阳(今属湖北省)名人易炳文等。可见,此时易姓家族势力较之前代浩盛、强大起来,并且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以南方为主要聚居地。另外,此期避金人、元人战乱而南迁者也进一步巩固了易姓以南方为盛的状况。明朝年间,贵州、云南、广西、福建等省均有易姓人居住。如有易节为万载(今属江西省)人;易元贞为广西桂林人;易时中为晋江(今福建省泉州)人。清代,易姓仍以江南为主要繁衍中心,并有从沿海入居台湾进而迁入新加坡等地者。今日易姓枝繁叶茂,尤以四川、湖南、湖北、江西等省多此姓,四省易姓约占全国汉族易姓人口的百分之九十。易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九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九。

郡望堂号

郡望:

1、济阳郡:晋惠帝时分陈留置郡,治所在济阳。相当于今河南兰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

2、太原郡:战国时秦庄襄王四年置郡,治所在晋阳。秦时相当于今山西五台山、霍山以北等地区。北魏时相当于今阳曲,交城、和顺间的晋中地区。

堂号:

1、主要有纯孝堂、植栗堂:宋朝时,易延庆为奉礼郎,出任临淮县县令。后因父丧守墓而辞官,服满又任大理丞。后又因母丧回家葬母,他母亲生前爱吃栗子,于是他守墓时在母亲墓旁种了两棵栗子树,后来这两棵树竟然长在一起,成了连理。墓前又生出两棵灵芝。人们都说这是他的孝行感动了上天,称他为“纯孝先生”。

姓氏家谱

江苏:南通易氏三修宗谱四卷首一卷

江西:宜春霖田易氏宗谱七卷末一卷、宜春赤溪塘下易氏宗谱卷

湖北:宜昌县晓峰易氏家乘一卷

湖南:长沙易氏重修族谱九卷、长沙易氏家谱十七卷、宁乡易氏族谱卷、宁乡沩源易氏支谱卷、宁乡沩宁易氏支谱七卷、宁乡易堂铺易氏四世支谱十卷首一卷、攸县鸾山易氏三修族谱八卷、攸县鸾山易氏三修族谱六卷、湘潭易家塘易氏家谱十卷首一卷、湘乡易氏支谱六卷、湘乡易氏族谱不分卷、新化易氏四修宗谱卷

广东:古冈易氏世谱不分卷、鹤山易氏易氏前谱考证一卷、新会玉桥易氏族谱二十三卷、钟山易氏置谱牒不分卷、瓦锡田易氏家谱十卷首一卷、瓦锡田易氏续修家谱十四卷首一卷

历史名人

1、易元吉:北宋画家,长沙人,初攻花鸟、草虫、果品,善画獐猴,曾游荆、湖间,深入山区,观察景物,并在长沙五后开凿池沼,种植花木竹石,养水禽,窥其动静游息之态,故其作品富有生气。治平元年招入宫中,不久死去。存世的作品有《聚猿》、《猴猫》等。

2、易佩绅:清代江苏布政使,龙阳人。

3、易翼之:明代学者,腾越人,正德中知长寿县,因与上司不和而隐归,著有《四书音义汇编》、《春秋经传汇编》、《古今诗评》等。

4、易之贞:户部郎中,蕲水人。

5、易英:浙江布政司参政,澧人。

6、易元贞:桂林人,官崇阳令、平县令,为官清廉,死后贫无以葬,人民为他举办葬礼,罢市相送。

7、易延庆:大理事,上高人。

8、易贞言:字内美,清代湘乡人。有《周易讲义》等。

9、易宗捃:清代学者,字公申,乾隆间举鸿博,名动京师。有《性理精微》等。

宗族特征

1、易姓发源于北方,后称盛于南方,属典型南方姓氏。

2、易姓家规家训严明,子孙多恪守祖训,光耀千载。易姓名人中最流传久远的当数易延庆孝感动天的故事,后人据此以“纯孝”、“植栗”之堂号,“纯孝先生望重”之楹联训示子孙。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03544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