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诸暨火车站距西施殿1公里,乘车有1路、2路、113路。 关于西施,我们知道的很多,什么“貌若西施”、“情人眼里出西施”、“东施效颦”、“西施沉鱼”、“西施浣纱”等很多很多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她有着国色天香的容貌,有着“沉鱼”的本领,她在她的国家行将灭亡之际,毅然出使吴国,并以色相引诱吴王不理朝政,结果最后,她的祖国灭掉了吴国。厉害吧?
这样的结果,正像有人写诗赞叹的那样:犹若天仙下吴越,天姿国色展妩媚。惊得鱼儿沉水底,艳得后人起妒忌。只要心中有你在,万里江山可释怀。君王为你情意乱,乾坤倾覆有人爱。
可我们的问题在于,西施刚一出马、吴国立即就灭亡啦?这可真是倾国倾城了啊!就因为她的美貌?貌美的女子就能使一个强大的国家顿时“樯橹灰飞烟灭”? 我觉得,在西施的身上,除了美貌之外,一定还有着很多不为人所知的秘密!
这很多不为人所知的秘密到底是什么呢?话就要从西施的家乡来说起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西施的家乡带给西施的是些什么样的与众不同呢?
说到西施的家乡,我想起了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诗,“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看来,苎萝山就是西施的家乡了。而这苎萝山,它在哪里呢?我们还真说不好!
有一点可以肯定,西施的家乡在浙江。不过,在浙江的哪里呢?自古以来就有“诸暨”和“萧山”两说。这诸暨指的是浙江省绍兴市下辖的县级诸暨市;而这萧山指的是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诸暨与萧山两地相邻。西施到底是哪儿的人呢?
千余年来,“诸暨”和“萧山”两说聚讼纷纭。历代主流意见支持“诸暨说”,部分学者持“萧山说”,代表人物是明代的来斯行、清代的毛奇龄和朱彝尊等,而其中又以清翰林院检讨、明史馆纂修官毛奇龄的观点影响最大。毛的依据是《后汉书?郡国志》刘昭的注释:“萧山西施之所出”,但众多学者认为刘注有误,不足信。
1979年,萧山教师王玮常公开发表文章《西施出萧山》,再次公开提出西施的出生地在萧山的观点。一石击水,波涛涌起,一场历时7年、范围涉及全国的争论由此拉开序幕:西施故里在诸暨还是在萧山?从此开始,两个地方的人就打起来了。
王玮常的依据还是毛奇龄的观点,其佐证是萧山临浦的遗迹。他的文章发表后,诸暨的陈侃章、杨士安、剧作家何曾武和别号“西施的情人”的南开大学中文系毕业的阮逊等人立即写文章进行反击,并查县志,到萧山临浦寻访。当时萧山西施庙的和尚阿宝师傅向他们介绍了西施殿的来历:
西施赴吴国经过萧山临浦,在此留有遗迹,后来有一年发大水,江上漂来许多木头,上刻‘西施’两字,百姓认为西施留恋临浦,要到此享受香火,就为其雕像,造西施庙。此后的临浦就留下了西施殿、浴美施闸、苎萝亭等遗迹。由此看来,西施泛舟赴吴,萧山临浦只是第一站,她在此停舟沐浴,流连再三,方解缆登程。
西施故里之争引发之后,萧山临浦想把火车站改名为西施火车站,并向铁道部提出申请,铁道部没批准。与此同时,何曾武等人请中国美术学院傅维安教授在诸暨火车站创作西施塑像,还刷新了浣江边王羲之所题的‘浣纱’两字的摩崖石刻。”
在不断的查资料、写文反击对手的过程中,阮逊和何曾武都发现,西施的史料非常丰富,何曾武是县越剧团的编剧,阮逊也长于写作,他们决定把西施搬上舞台。 1979年底,他们合作的大型越剧《西施》创作完成,1980年由县越剧团搬上舞台。
1982年,由县文化局牵头,他们又合编出版了《西施》一书,这是解放后我国正式出版的第一本全面介绍西施的书。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他们合作的大型越剧《西施与范蠡》在省里得奖,并收入《中国越剧大典》中。1994年阮逊又创作了越剧《西施断缆》晋京演出,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化部文华奖。
一直到了1986年,姜亮夫、苏步青、陈桥驿等著名专家站出来写文章声援、肯定“诸暨说”,这场争论才告一段落。看来,到现在为止,人们普遍认可的,西施还是浙江诸暨人。我们说完了西施的家乡之后,就该了解一下西施本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