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大学在哪

福建农林大学在哪,第1张

福建农林大学(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简称“福建农林大”,位于福建省福州市,是一所以农林学科为优势和特色,理、工、经、管、文、法、艺

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由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福建省政府三方共建,是福建省一流大学建设高校[53]、福建省重点建设3所高水平大学之一[1]。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入选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国家“111计划”、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生态文明教育

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54]成员高校,中国-拉丁美洲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55]成员高校。

福建农林大学创建于1936年,是在福建协和大学农科和福建省立农学院基础上建立的。1952年,原厦门大学农学院和福州大学农学院汇集成立福建农学院。1958年,以福建农学院森林系为基础,成立福建林学院。2000年10月,原福建农业大学和原福建林学院合并组建新的福建农林大学。

截至2022年3月,校园占地5700余亩,另有科教基地1200亩,教学林场5.5万亩;设19个二级学院和1个独立学院;有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7个类别的专业学位硕士点;有全日制本科生2.2万人,研究生7900余人;有教职工3000人,专任教师1700人。

一、福建农林大学在哪里 福建农林大学 地址在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上下店路15号,该校是一所以农林学科为优势和特色,理、工、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是农业农村部与福建省政府共建高校。

二、福建农林大学介绍

福建农林大学 地处海上丝绸之路门户、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福州,是一所以农林学科为优势和特色,理、工、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是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与福建省政府共建高校,福建省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福建农林大学 的前身是成立于1936年的福建协和大学农科和成立于1940年的福建省立农学院。1952年,两大文脉汇集成立福建农学院。1958年秋,省委省政府以福建农学院森林系为基础,成立福建林学院。2000年10月,原福建农业大学和原福建林学院合并组建新的 福建农林大学 。

学校设有23个以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为主的学院以及2个独立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2.2万人,研究生6000多人。拥有本科专业79个,获批卓越农林人才试点专业8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4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4个。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创新创业50强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先后七次捧得“优胜杯”。

学校现有教职工3108人,专任教师1762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人,国家特聘专家14人,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7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教育部“*”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8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人选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41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支、教育部创新团队1支、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创新团队2支和农业部创新团队2支,1个基地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

学校现有1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学科和7个国家林草局重点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有17个学科进入榜单,其中植物保护、林学、生态学和风景园林学4个学科进入前10%-20%。6个学科入选福建省高峰学科,12个学科入选福建省高原学科。植物学与动物学学科、农业科学2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学科行列。

学校建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3个。“十二五”以来,学校主持科研计划项目5000多项,科研经费超15亿元,获得国家及部省级科技成果奖10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在全球破译小菜蛾基因组、菠萝基因组、甘蔗基因组,首次解析了植物蓝光受体原初光反应的分子机制,相关成果在《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

学校是菌草技术发明单位,选育出的甘蔗、黄麻、杉木、甘薯、花生、茶叶、蔬菜等新品种和形成的实用技术成果推广覆盖全国主要产区。依托科技部、教育部批准的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农村科技推广服务模式,在“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上,学校科技成果对接项目连续16年位居所有参会高校和科研院所第一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303035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09
下一篇 2023-03-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