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书一般指圣旨。
圣旨,是指古代中国社会时皇帝下的命令或发表的言论。今常用于比喻,假传圣旨。
圣旨是中国古代帝王权力的展示和象征,其轴柄质地按官员品级不同,严格区别:一品为玉轴,二品为黑犀牛角轴,三品为贴金轴,四品和五品为黑牛角轴。 圣旨的材料十分考究,均为上好蚕丝制成的绫锦织品,图案多为祥云瑞鹤,富丽堂皇。
圣旨两端则有翻飞的银色巨龙作为防伪标志。作为历代帝王下达的文书命令及封赠有功官员或赐给爵位名号颁发的诰命或敕命,圣旨颜色越丰富,说明接受封赠的官员官衔越高。
诏书是皇帝布告天下臣民的文书。在周代,君臣上下都可以用诏字。秦王政统一六国,建立君主制的国家后,自以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号称皇帝,自称曰朕。并改命为制,令为诏,从此诏书便成为皇帝布告臣民的专用文书。汉承秦制,唐、宋废止不用,元代又恢复使用。明代用诏书宣布重大政令或训诫臣工。诏书一般指圣旨,出处:1、汉·蔡邕《陈政事七要疏》:“臣伏读圣旨,虽周成遇风,讯诸执事,宣王遭旱,密勿祗畏,无以或加。”2、汉·荀悦《汉纪·元帝纪下》:“延寿、汤承圣旨,倚神灵,总百蛮之军,揽城郭之兵,出万死之计,入绝域之地。”诏书造句:1、信使念完诏书,便让镇上书令抄录下来张贴于城镇诏示百姓。2、皇帝在这儿处理政务:颁布诏书,接见朝臣。3、诏书中所称蜀汉二主,三分鼎立之权,任嚣、尉佗之谋,实在让人感到痛心。乾清宫
1912年2月12日,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同时也是自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以来的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 于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夏历),颁布退位诏书,作统治之最后结束。由于溥仪当时年仅六岁,无行为能力,因此由隆裕皇太后(孝定景皇后)临朝称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