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拉萨向西100多公里,离开雅鲁藏布江往北,就是传说中西藏民族手工业的工坊---尼木县。
尼木是西藏拉萨市一个有名的文化县。它是藏文字创始人吞弥·桑布扎的故乡,又以“尼木三绝”藏香、藏纸、普松雕刻远近闻名。
藏香、藏纸、雕版并称"尼木三绝"。
千百年来,这些手艺代代相传,成就了尼木"拉萨的手工作坊"的美名。有趣的是,这三样名传西藏的手工技艺,所用的原料都是植物,三种工艺的兴盛,都和藏文创立者吞弥·桑布扎有关。
吞巴藏香
尼木香被称为西藏第一圣香,尼木县的制香技术距今已有1300年。藏文创始人吞弥·桑布扎发明了藏文后,又根据西藏的地域特点,把在印度所学的熏香技术进行改进,发明了藏香。
尼木藏香采用佛经中记载的古方,以沉香、檀香、丁香、当归、肉桂、甘香、菖蒲及藏红花等多种天然香料及药材合以金、银等珍贵矿物制香,不含任何化学香料,而且各成分之比例及处理方法均有严格规定。
尼木藏香不仅可用于佛事活动,而且还具有杀灭细菌、去除污浊之气、预防感冒等流行性疾病、增强睡眠等独特的医疗功效。
2008年,尼木藏香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尼木藏香获得国家原产地保护标志。
普松雕刻
尼木县普松乡是享有盛誉的“雕刻之乡”,户户都会雕刻经文图画;木刻匠人集中在这里,世世代代传承着这一项古老技艺。
普松雕刻主要雕刻经书版供拉萨个寺院印刷经书,这类经版雕是典型的宗教用品,集宗教、传统工艺与民间艺术于一身,极具收藏价值。
而今,普松雕刻已经从单一的文字雕刻发展到图文并茂的图案雕饰,并应用广泛,常见的雕刻品有“六面棍”,以及据说可以祛除病痛的木模雕。此外,我们随处可见的经幡大都是用普松雕版印制的。
雪拉藏纸
尼木藏尼纸作为中国造纸技术的分支,具有独特的技术特色。尼木县藏尼纸最早产生于公元7世纪40年代,藏尼纸具有久经岁月不遭虫蛀、无酸性、质地坚韧、耐折叠、耐磨、耐腐蚀等特点,其保存时间甚至可长达上千年。
尼木藏纸生产历史悠久,制作共有六道工艺,全由手工完成,基本采用家庭式世家传承生产,要长期操作才可学会,而且制作都是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全凭经验操作。
雪拉村藏纸制作已有1300 多年的历史,制作工艺特殊,仍然按照传统的手工制造来制作,在机械化发达的今天,更显弥足珍贵!
2006年5月,藏纸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尼木,满眼便是印有藏文的经幡,你将在辨不清的幽香中手持藏香祭拜佛祖,并且不忘青睐于绚烂精美的唐卡和写满经文的经书。
一切就像是祖先留下的小小标记,无时不在向你彰显着一个民族的传承力量,告诉你所眼见的与千年之前并无大异。
西藏,被称为一生必定要去一次的地方,这里的人们非常古朴,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格外淳朴的风土民情,所以不妨趁着空闲的时间放空一下自己,去见识一下自己从未见过的美景,去一次人生必定一去一次的地方吧
拉萨的“尼木三绝”,是哪些东西呢?为何保存那么好呢?
尼木三绝,是指西藏自治区尼木县的三种特产,及其制作技术。分别是:藏尼纸、尼木藏香和普松雕刻,它们被并称为“尼木三绝”。这三种特产和创造于尼木的藏文字一样凝聚着藏民族智慧,有着同样悠久历史和社会影响。早在1300年前,松赞干布的大臣吞弥·桑布扎在尼木县创造了藏文字。据说尼木三绝技艺也是他教给村民的。
西藏拉萨有大名鼎鼎的“尼木三绝”,是指尼木县的雪拉藏纸、吞巴藏香和普松雕刻。
西藏自治区尼木县被称为拉萨市的“西大门”,素有“水磨藏香之源·藏文鼻祖之乡”“拉萨作坊”“拉萨粮仓”之美誉,拥有10项国家级、自治区级和拉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西藏文化传承最为丰富的县区之一。绵延1300多年的悠久文化薪火相传,沉淀了尼木多元丰厚的文化底蕴,承载了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藏纸工艺复杂,所有的工序几乎全部需要手工制作。藏纸不腐不蠹,因为它使用的原材料是尼木当地植物——“狼毒草”的根。这种植物遍布在西藏高海拔的山坡上,牛羊从来不吃,因为它的根具有轻微毒性。即便是它的花,也有一丝难闻的气息,人闻久了就会头晕。
在西藏,很多古老的经书都使用这种藏纸书写,虫不蛀、鼠不咬、不腐烂、不变色、不易撕破、入水不烂、叠后不留折纹,可保存数百年乃至上千年。
藏纸的原材料取自狼毒草根茎表皮下薄薄的一层内膜,需要人手工撕下来。剥皮是藏纸最繁琐的一道工序,并且因为皮有毒性,人手长期接触也会被腐蚀,以至于发肿变白。
剥下来的植物皮用开水煮烂,然后用石头砸碎,加水和成均匀的纸浆;之后把纸浆均匀倒在造纸的网框里,在水池中抖匀,成为一层薄薄的膜;晾晒干燥之后,揭下来就是藏纸。
这些工艺说起来简单,其实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熟能生巧。
穷母岗日米海拔:7048米
方位:东经90.0度,北纬29.9度
地点:地处念青唐古拉山脉西段,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尼木县境内
开放时间:1991年
交通难易度:★
喜马拉雅山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