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米饭是哪里的特产

乌米饭是哪里的特产,第1张

乌米饭是江苏的特产。

米饭是一种颜色相对来说比较黑的米饭,和我们平时吃的米饭没有太大的区别,只不过乌米饭和平时我们吃的米饭的种植地区和土壤不同。

乌米饭早在唐朝时期就已经出现,目前主要在宜兴、金坛、溧阳一带,原为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食品,是为了纪念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连。

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是溧阳地区的乌饭节,在民间相传是目连为了自己的母亲能够吃到饭,用乌药叶捣成汁水染米,然后煮成乌米饭送过去。因为饿鬼们不敢吃颜色较深的乌米饭,他的母亲才得以饱腹。

相关传说

食用乌米饭,一般在农历四月初八前后,即立夏这一天吃。选择这一特定的节气,其中还有一个的民间传说。

相传战国时期,兵圣孙武的后代孙膑曾和魏国大将庞涓一起进山向鬼谷子学习兵法。鬼谷子将兵法精华传授给谦虚好学的孙膑。庞涓妒忌贤才,设计将孙膑骗来,割去了他的膑骨(膝盖骨),并将孙膑关在马厩里,用饥饿法逼他交出兵书。

善良的狱卒非常同情孙膑的不幸遭遇。他瞒过庞涓手下人,就地取材用乌饭树叶捣烂浸汁拌糯米,煮熟后捏成小团子,偷偷送给孙膑食用。因其形状、颜色与马粪差不多,庞涓始终没有发现其中秘密。后来孙膑被人救出后报了仇。

乌米饭是很多地方的饮食特色之一,有很多种说法,同时立夏也有吃乌米饭的习俗。那么,乌米饭是哪里的特产?乌米饭是纪念谁的?

乌米饭是哪里的特产

乌米饭原为民间食品,唐代即有。江苏宜兴、溧阳、金坛和皖南一带农村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多有人家用乌饭树叶煮乌米饭,已成习俗。在中国浙江、江苏、湖北、湖南、江西、四川、贵州、安徽等地,人们仍保留着农历四月吃乌米饭这一古老的习俗。有的地方在清明寒食节吃,而更多的则是在四月初八这天吃。乌米饭是花溪苗族、布依族独特的风味小吃。

乌米饭的文化特色

乌米饭历史悠久,出现于唐代,那时叫“青精饭”,是道家求长生不死的养生食物,为道家斋日的饵食。杜甫《赠李白》诗曰:“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海马点评:这句话貌似有同志嫌疑)皮日休《南阳广文欲于荆襄卜居因而有赠》:“青精饭熟云侵灶,白裘成雪溅窗。”陆龟蒙在《道室书事》一诗中说:“乌饭新炊笔饭香,道家斋日以为常。” 张贲《以青食迅饭分送袭美鲁望因成一绝》:“谁屑琼瑶事青食迅,旧传名品出华阳。应宜仙子胡麻拌,因送刘郎与阮郎。”--按,“青食迅”是青精饭的别名。说“迅”是因为黑米是煮熟过的,加工起来很快。

乌米饭传说

传说:目莲的母亲在十八层地狱饿鬼道受苦受难,目莲修行得道后,费尽周折,求得恩准,去地狱看望母亲,但每次备了饭菜都被沿途的饿鬼狱卒抢吃一空。目莲为了让挨饿的母亲吃上饱饭,百思不得其法,为此,经常在山上徘徊。有一天(其时为农历四月初八),目莲在无奈、烦躁之中,不经意地在山上随手摘下身边矮树上的叶子,放入嘴中无聊地咀嚼 ,发现这种树叶香润可口,叶汁乌黑。目莲心想,如果用这种树叶汁浸米,烧成乌黑的米饭给母亲送去,就不会遭狱卒抢吃。于是目莲就将采摘的树叶拿回家捣碎,用叶汁浸米,蒸煮成乌饭后,再给母亲送去。果然,饿鬼狱卒们不再争抢,而目莲的母亲总算吃上了饱饭。目莲也最终救母脱离饿鬼道。为了褒扬目莲的一片孝心,宜兴民间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家家都吃乌饭,并一直流传至今。

宜兴民间制作乌饭的南烛树叶(宜兴俗称“乌饭草”),主要生长在宜兴南部丘陵山区一带,制作乌饭的米一般以糯米为主,掺入部分粳米,蒸煮后特别香润可口。宜兴吃乌饭习俗历史悠久,代代相传。至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载称:“摘取南烛树叶捣碎,浸水取汁,蒸煮粳米或糯米,成乌色之饭,久服能轻身明目,黑发驻颜,益气力而延年不衰。”《宜兴县志》亦有记载:“四月初八吃乌饭,此日演戏称‘乌饭献’。……又传,目莲以青精树(一名南天烛)叶浸糯米煮成‘乌饭’,瞒过鬼卒救其母,此俗传至今。”

柯 继 承

十年前,我在撰写《苏州穹窿山》时,曾对“乌米饭”(道家称为青精米、青精饭)的来龙去脉作过较为认真的梳理。

这里所说的乌米饭,与通常人们所说的黑米饭并不是一个概念。黑米饭,是用一种黑色大米烹制的米饭,米色浓黑。乌米饭也是乌黑的,但制作乌米饭的却是白米,只是它用了一种名叫“乌饭树”的树叶汁(呈紫黑色,故曰“乌”)来浸泡,然后再烹制成饭。

乌饭树,又名乌饭草,学名南烛,属杜鹃花科,为常绿灌木,多分枝。叶互生,卵形或椭圆形;花白色,民间实际上称之为白杜鹃。乌饭树为野生植物,在我国南北广见生长,而以“江左吴越至多”。先民常把它的叶子通过采摘、捣烂、火熬等几道工序,制成汤汁,和米合煮,最后烹制成乌黑晶亮的乌米饭。乌米饭吃口软糯,清香四溢,营养丰富,我国古代药典如《本草纲目》等都把它列为仙方,说“乌饭乃仙家服食之法”,民间更是把它视为补益脾肾、轻身明目的珍品。现代科学更证实,乌米饭中含有人体不可或缺的17种氨基酸和硒、磷、钙、镁、铜和维生素等30种有益于人体的营养元素,它是名副其实的食疗同源的美食。

民间传说中,关于发明乌米饭的故事,有很多版本,多指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比较确切的文字记载,则公认是苏州籍道士邓伯元从“仙家”引入“人间”(见陶弘景《真诰》),这样算来,距今也有1800年以上历史了。苏州盛产稻米,城西面众多山丘又遍长乌饭树(尤以穹窿山一带为盛),适宜的水土气候,使苏州一带的乌饭树叶长得极为肥美。因此,说苏州人邓伯元发明(或者说是推广)乌米饭,应当说是可信的。农历四月中上旬,正是江南乌饭树新叶茂盛之时,采摘熬制叶汁,正当其时,所以苏州人吃乌米饭,多在四月中上旬。而农历四月初八,又逢佛教浴佛日,佛家多念“阿弥陀佛”,吴语“乌米”又与“阿弥”谐音,故又称“乌米饭”为“阿弥饭”。入夏后,乌饭树叶已老,不宜榨汁,即使做成乌米饭,吃口也较差。因此,从有记载开始,苏州的乌米饭只是春夏之际短短的时令之享(四月中上旬),虽是历史悠久,却总是“小打小闹”。

后来,我从报上读到,有人已将乌饭树叶汁冷冻起来,以备不时之需,但毕竟运输和烹制不太方便。因此,我常想,什么时候能够改革一下工艺,使这个基本上属于苏州时令特产的“乌米饭”,开拓能够行销全国的“空间”呢?

“小雪”那天,朋友朱君突然电邀我去木渎。朱君是个颇有名气的美食家,知道我对“乌米饭”情有独钟,就故作神秘地对我说:木渎老街上有一家专售乌米饭的店家,“有熟的,也有生的,你去了一定惊喜。”

乌米饭怎么会有生的呢?生的乌米饭,应当说就是白米加乌饭叶汁,它是一种什么状态?又如何保存?

到了木渎山塘街一家叫做吴珍堂的店铺,我才恍然大悟。

原来,这店铺主人,就是早先以胥王粽跻身苏州食品界的方伟锋先生。作为苏州胥王食品公司的经理,方先生多年前就力推绿色食品的生产与销售,业绩一路走高。但他没有满足现状,而是沉潜下来,改革了传统的乌米饭烹制方法,将乌饭树叶,榨成乌米汁后,按一定配方浸泡大米,然后用特殊工艺予以风干,制成的“乌米”(青精米),就像普通大米一样,可以贮藏,也方便了包装和运输,又可随时烧成乌米饭、乌米粥等。“吃口怎样呢?”我对着热气腾腾的乌米饭,禁不住一再询问——说实话,现在单是大米,吃口已远不如几十年前“原生态”的,经过了加工与久藏的乌米饭,口感还能好吗?——方经理则是笑嘻嘻地说:“你吃后不就知道了?”

果然,这方家的乌米饭不仅入口清香,且软且韧,又甜又糯,完全出乎我意料之外。我又惊又喜,忙问道:“除了配方保密外,你用的恐怕不是一般大米,而是糯米吧?”方经理点头称是,直言道,他选用的糯米不是市场上一般的糯米,一般的糯米只二三元一斤,而他选用的,每斤在五元左右,加上特殊的制作工艺,所以吃口远胜于以前的乌米饭,当然,口感比通常的大米饭更要好得多了。

吴珍堂因独家制作与经销乌米饭而声誉昌隆。央视、省市及台湾几家电视台都闻讯前来拍摄和制作相关节目,大江南北慕名前来亲尝方家“乌米饭”和购买经过特殊包装的“青精米”的,也越来越多。“乌米饭”已开始在酒家饭店里“登堂入室”。每年春夏,吴珍堂大量收购乌饭树叶,采集乌饭树叶、直供吴珍堂已成了当地农民的一项增收业务。一个新型的,既接地气、又融合传统文化的,受人欢业的产业,已开始形成。但方伟锋没有止步,他在专家的建议下,正继续探求和改革传统乌米饭的制作工艺,为乌米饭的“申遗”工作和规模生产,作着不懈的努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301804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08
下一篇 2023-03-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