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自隋建州以来城市日益发展,但杭州城区是由浅海湾演变成的陆地,地下水咸苦不堪饮用。唐德宗朝李泌任杭州刺史后,组织民工自涌金门至钱塘门分置水闸,掘地为沟,沟内砌石槽,石槽内安装竹管(至北宋改用瓦筒),引西湖水至城内各地,并置六个出水口,即西井、金牛池、方井、白龟池、小方井、相国井,俗称六井。李泌此举,解杭人卤饮之苦,促进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德泽百世。现六井仅相国井尚存,其余均湮没,故在昔日入水口处设李泌引水装置和六井纪念标志,以表今人衔德之意.
龙溪初建县时,东美属龙溪县。宋属龙溪县永宁乡海洋上里二十八都;明属二十八都文甲社、东山社;清属二十八都太平保,部分属沃头保、刘瑞保;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属第三区埭东乡塘边、东美、萧井、南园4保;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属东美乡萧井、东塘、南园3保;1950年属第七区;1955年属埔尾区;1957年属东山区东美乡;1958年4月属东美乡,9月属火箭人民公;1959年3月属角美人民公社东美生产大队;1960年属龙海县;1984年属角美镇东美村;1993年5月属龙海市。2012年改为今名,辖东里、桥顶、尚庵、文桥、萧井、顶塘边、下塘边、山腰、南园、苏州、淹耕、洲尾、墩上、高田、桃洲等十五社。东美,原称“东里”、“文甲”。因址在柳营江虎渡桥东五里,而名“东里”。元代东里人黄思永荣登释褐状元,谓“文学甲天下”,因称“文甲”社。明嘉靖十三年《龙溪县志》记二十八都辖社十二,文甲为其中之一;又以东里闽南话谐音称“东美”,俗称“东尾”,明代即以“东美”为村名、圩名,后又沿用为乡名、队名、村名至今,“东里”反成为村中一个社名。东里社又有东塘、东星、东尾庵社的别称。尚庵社,因社在一奉大德禅师小庵之处得名“上庵”,雅称“尚庵”。桥顶社,《龙溪县志》载,明洪武间里人刘泗建东美桥,(村民)在桥上盖屋为市,因称其社为“桥顶”、“刘桥”。文桥社,因民居在文甲城西一小桥,得名。萧井社,正名“西井”,原有两社,在一小山的东西两侧,并各挖一井取水,故名为“东井社”和“西井社”,都姓王,东井人少,西井人多,民居连在一起,平常合称“西井”;“西”、“萧”谐音,后来又称为“萧井”。山腰社,因在埭山南麓得名。顶塘边、下塘边,两社建在自北向南的丘陵之上,旁边都有池塘,因名。居北称“顶塘边”,居南称“下塘边”。南园社,在文甲山之南,形如出水芙蕖,有荷花盛于园之说而得名。苏州社,桥顶码头之水向南经南园港出九龙江北港,至此九曲纡回,榕荫如盖,小桥流水,风景优美,有“小姑苏”之称,因名。淹耕社,居处林氏守族训“尊垅亩勤耕读”,“俺耕”自乐得名,“俺、淹”两字同旁,而转化为“淹耕”或谓当地旧有盐肆、“盐间”,以闽南话谐音转化为“淹耕”。洲尾社,居处在新溪洲田之末得名,雅名“瀛洲”。墩上社,民居在小墩之上得名,雅称“昆尚”。高田社,民居建于地势较高的田地之上得名。桃洲社,其洲原四周环水,洲地一端宽一端窄,形如桃子得名。
废社:西施社、洛图社、西边埔社,东井社。
东美村大人多姓杂,是角美镇人口最多的行政村,有2010户7035人,以林、徐、王3姓为最,约占全村人口总数84.57%。吴、曾、陈、周、康、张、魏、黄等36个姓,占总人口数15.22%。
十三陵区内共有妃子坟七座,分别为成祖妃坟两座(东井、西井)、宪宗万贵妃坟、世宗三妃坟(悼陵)、世宗四妃二太子坟(五子坟)、世宗贤妃坟、神宗五妃坟(郑贵妃墓)。1.东井位于德陵东南,德陵村到德陵五孔桥的柏油路路北。一说东井和西井都是明成祖殉葬妃子墓,之所以称为“井”,是因为殉葬的妃嫔没有棺椁,直接埋葬的。另外一种说法是,东西二井的墓主分别是永乐18年7月去世的昭献贵妃王氏和永乐19年3月去世的昭顺贤妃喻氏。两种说法都有道理,究竟哪种成立,有待于考古发掘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