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锦官城”是指哪里

团员年龄2023-03-08  39

古诗中的锦官城是今四川省省会成都的别名,幼年时读唐诗“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句子,似乎能从诗里嗅到草木的清香,看到白露沾花清露欲垂的景色。尤其,一个城能被“锦”字形容,更让脑袋里闪现色彩斑斓的锦绣。一簇簇艳丽如红霞般的花云,被雨打湿后濡染开来,漫不经心低垂于城市。读诗的摇头晃脑中似乎那气味、颜色、湿度萦绕舌尖、鼻下、眼前,心中恋慕上了这句诗,也恋慕上了这座城。

三国蜀汉在成都置锦官城,以集中织锦工匠,管理织锦而得名。在历史上这里是蜀锦的主要产地与集散中心。南朝梁的李膺在其《益州记》里写道:“锦城在益州南、笞桥西流江南岸,昔蜀时故锦官也。其处号锦里,城墉犹在。”唐宋时,成都的芙蓉繁花似锦,因此成都也称作锦城。杜甫曾有诗云:“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宋人《成都古今集记》里写道:“孟蜀后主(孟昶)于成都城上,尽种芙蓉,每到深秋,四十里为锦,高下相照,因名锦城。”《蜀??杌》里记载:“蜀昶广政十三年(950)九月……城上尽种芙蓉,九月盛开,望之皆为锦绣。” 昶谓左右曰:“自古以蜀为锦城,今日观之,真锦城也。”

因此成都叫做锦官城、锦城、芙蓉城。

另外的说法是--锦城:四川是中国蚕桑产区,蜀锦在东汉是已负盛名,古人利用流经成都的流江濯锦,色泽鲜丽,又因濯锦者沿江不绝,致使江水呈现五光十色,艳丽似锦,故称锦城。蜀汉时设管织锦之官,驻地称锦官城,因而有锦城之称,杜甫诗中“锦官城外柏森森”指锦城。

汉代沿袭秦制,成都仍为蜀郡的治所。汉武帝元封5年(公元前106年)时,以巴蜀地区为中心设置了益州,成都成为益州刺史的治所。在以后的两千多年,成都一直是西南地区政治、经济、

军事

和文化中心,这一地位从未改变过。汉武帝时改筑成都城池,在原少城基础上筑南小城,与之相对的蜀王城则称为北小城,加上锦官城,三城连接成大城,称为“新城”。西汉时期,成都丝织业盛况空前.

锦官城

指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三国蜀汉时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后人有用作成都的别称。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出自唐代杜甫的《春夜喜雨》

天刚亮时看着那雨水润湿的花丛,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此句是诗人想象中的雨后情景,紧扣题中的“喜”字写想象中的雨后之晨锦官城的迷人景象,透露出喜悦的气息、明快的情调。

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译文

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春天植物萌发生长的时候。

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落下,无声地滋润着春天万物。

雨夜中田间小路黑茫茫一片,只有江船上的灯火独自闪烁。

天刚亮时看着那雨水润湿的花丛,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注释

知:明白,知道。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乃:就。

发生:萌发生长。

潜(qián):暗暗地,悄悄地。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润物:使万物受到春雨的滋养。

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晓:天刚亮的时候。

红湿处:雨水湿润的花丛。

花重:花沾上雨水而变得沉重。

重:读作zhòng,沉重。

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古代成都的别称,也可简称为锦城。在三国蜀汉时期,因成都蜀锦出名,成为蜀汉政权的重要财政收入,蜀汉王朝曾设锦官和建立锦官城以保护蜀锦生产,锦官城的称呼由此产生而声名远扬。后世也常以锦城和锦官城为成都作为成都的别称。

锦官城是今四川省省会成都的别名。三国蜀汉时期,成都的织锦手工业特别发达,被称为蜀锦的丝织手工艺品驰誉全国,是蜀汉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成为蜀汉政权财政收入的大宗来源。因此蜀汉王朝专门设置锦官以管理蜀锦生产,并且特别筑城以保护蜀锦生产,被称为锦官城。

南朝梁的李膺在其《益州记》里写道:“锦城在益州南、笞桥西流江南岸,昔蜀时故锦官也。其处号锦里,城墉犹在。”唐宋时,成都的芙蓉繁花似锦,因此成都也称作锦城。杜甫曾有诗云:“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宋人《成都古今集记》里写道:“孟蜀后主(孟昶)于成都城上,尽种芙蓉,每到深秋,四十里为锦,高下相照,因名锦城。”《蜀梼杌》里记载:“蜀昶广政十三年(950)九月……城上尽种芙蓉,九月盛开,望之皆为锦绣。” 昶谓左右曰:“自古以蜀为锦城,今日观之,真锦城也。”官以管理蜀锦生产,并且特别筑城以保护蜀锦生产,被称为锦官城。

望采纳,谢谢。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01439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