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两千多年前,夏商时属梁州之域。周代属巴国辖地。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张仪和司马错灭巴、蜀,同年设置巴郡辖有包括泸州在内的大片土地。西汉景帝六年(前151年)封嘉为江阳侯在长江与沱江交汇处(今泸州市江阳区)设置江阳县;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开发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置犍为郡,领江阳县。东汉献帝建安十八年(213年)置江阳郡。西晋仍置江阳郡。南朝刘宋、齐置东江阳郡,箫粱武帝大同年间(535—546年)建置泸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泸州为泸川郡,仁寿中升为泸州总管府。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复置为泸州,三年置总管府,四年升为都督府。北宋泸州泸川郡置泸川军节度.南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升本路安抚使。宋、元之际,蒙古军人蜀,泸州城先后迁治于合江榕山、江安三江碛,合江安乐山,最终筑城于合江神臂崖坚持抗元5年。元属重庆路。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年)泸州直隶四川行中书省,九年直隶四川布政使司。清嘉庆七年(1802年)泸州置川南永宁道(1908年改名下川南道)。民国初改泸州为泸县.属永宁道。
1949年12月,泸县解放。1950年成立泸州市,先后隶属川南行署、隆昌专区、泸州专区管辖。1960年7月14日国务院批复撤消泸州专区,泸州市划归宜宾专区管辖。1983年3月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将地辖泸州市改为省辖泸州市。同年5月四川省政府批准原宜宾专区泸州市改为泸州市市中区,划归省辖泸州市管辖。1995年12月24日国务院以“国函(1995)132号”文作了《关于同意四川省调整泸州市行政区划的批复》的通知。1996年1月26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又以“川府函(1996)36号文作出正式通知,经报请国务院批准,同意泸州市市中区更名为泸州市江阳区。
泸州地理位置:长江上游、四川省东南部、川滇黔渝结合部。
全市位于四川盆地南缘,永宁河、赤水河,沱江与长江交汇处。地理座标介于北纬27°39′-29°20′,东经105°8′-106°28′。南北长184.84公里,东西宽121.64公里;东到重庆221公里,北到成都318公里。 全市辖区面积12232.34平方公里。
以中部长江河谷为最低中心,向南北两岸逐渐升高。长江河谷海拔最低203米(合江鹿角乡下关桥村江面),为泸州地区地貌侵蚀基准面与南北岸径流汇聚的中心。北岸最高为万寿山,海拔757.7米;南岸最高为罗汉林木鱼山,海拔1902米。
扩展资料:
泸州市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南部山区立体气候明显。气温较高,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温、光、水同季,季风气候明显,春秋季暖和,夏季炎热,冬季不太冷。但受四川盆地地形影响,泸州市夏季多雷雨,冬季多为连绵阴雨天气,多轻雾天气, 而全年少有大风,多为0-2米/秒的微风。
境内河流湖泊众多。属长江水系。长江分布于市区北部,自西面江安流至纳溪大渡口入境长江由西从纳溪区大渡口镇进入泸州,流经泸州纳溪区、江阳区、龙马潭区、泸县至合江县望龙镇入重庆市,横穿全市133千米,江面宽600-1300米,以长江为主干,由4级支流组成树枝状水系。
境内汇入长江主要支流有永宁河、沱江、龙溪河、赤水河。湖泊主要有海潮湖、玉龙湖、凤凰湖、红龙湖等。水资源总量大,但分布不均,开发较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泸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