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12个安徽最美小众古镇,你剩下几个还没去过?

三年五载2023-03-07  32

安徽,从南至北,

徽州文化、皖江文化、淮河文化、中原文化等交相辉映,

留下了无数承载浓厚记忆的美好古镇,

一起来看看12个最美小众古镇。

颍上县是春秋时期大政治家管仲的故乡,慎城镇 历史 悠久,漫漫的 历史 长河给慎城留下了管鲍祠、驻驿亭、清真寺、文庙大成殿、魁星阁、管墩步月、东堤柳浪、梧风疏雨、飞龙横亘等丰富人文景观。花鼓灯、彩车灯、彩船、舞狮、舞龙、马叉会、彩轿、肘阁、三仙会、跑驴等数十种民间艺术,在慎城久演不衰。众多的遗址古迹是慎城 历史 演进的见证,颇具特色的民间艺术是颍城人民智慧的结晶。

镇上管仲老街最为出名与美好。集南北建筑于一体,又兼有古今风貌,显得既粗犷又婉约,既古朴又现代,已是颍上县对外的一张名片。

老街大门非常宏伟气派,上面正中央写着“管仲老街”四个大字,当地人千百年来把管仲作为颍上的骄傲,为之纪念。漫步老街,夜景时分也尤其美好。

正阳关镇属淮南寿县,名列中华八大关之一。曾经是淮上重镇,素有“小上海”之称。自民国到解放前夕为安徽八大要城之一。在其解放后,大批的商贾,资本家及军人,前往海外及宝岛台湾,其古镇人民海外亲属众多颇为壮观。

正阳关镇 旅游 资源十分丰富,有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的玄帝庙,有建于清同治年间的三座古城门和许多古街古巷、古民居等。

正阳关,曾经繁华于淮河岸边的古镇,素来有“七十二水归正阳”的美誉。镇内古城门,上面写着“凤城首镇”四个大字。古城门上斑驳脱落的青砖仿佛向人们诉说着她所经历的沧桑。

位于马鞍山。运漕古镇距今1700多年 历史 ,“过街木楼石板路,青砖小瓦马头墙”是其典型风格。位于含山县城南40公里,总面积70.3平方公里。

运漕镇建置之始可上溯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距今近1500年。公元530年左右,南朝梁武帝派东魏大将军候景引兵渡江,开发了这片荒芜的土地,取名“蓼花洲”。明成化年间,“运漕镇”镇名由漕河衍化而来。

明清时期,运漕镇以其集镇规模和繁华程度位居“江北八大镇”之首,佘氏宗祠、李鸿章当铺、明清古民居、运漕老街等一批珍贵文化遗产一直保留至今。

乌江镇位于马鞍山的和县东北隅,距县城21公里。地处苏皖两省交界处,面临长江,与南京、马鞍山市形成鼎足,素有金陵门户之称。公元前202年, 西楚霸王项羽终不肯过江东, 于乌江自剔,结束了楚汉之争, 乌江也因此名扬天下。项羽死后,当地曾为其修筑了 “衣冠冢” 。

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命名乌江项羽庙为 “英惠庙” 。历代屡经修茸与扩建,有正殿、青龙宫、行宫、水灵富等共99间半。殿内有项羽、虞姬、范增等人塑像井有石狮、早船、钟、鼎、匾、碑等文物。 唐宋诗人孟郊、杜牧、苏舜钦、陆游、王安石、李清照等均有题诗。后屡遭兵赛,大部建筑物被毁。 清同治七年(1868年),重塑霸王像。悬 “拔山盖世” 匾额,并有楹联曰"山襟水带,虎啸龙吟” 。

小镇街道纵横, 建筑多呈低矮的深巷, 青石板的路面,狭窄而长, 镇上商业发达, 有棉花行、米行、商店、茶馆、客校等近百家。 乌江是千年古镇, 文化底蕴深厚,是唐代著名诗人张籍,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张孝祥、张孝伯、张即之,以及当代草圣林散之的故乡。

位于安徽六安。苏埠镇,自宋代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 历史 ,境内古迹众多, 历史 文化资源丰富。

千年老街保存完好,青砖黛瓦、重梁高脊诉说昔日苏埠的繁华,街内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有白麻会所、刘铭传当铺、汇康钱庄、肖隆盛米行、王大忠私宅等。徐帅铜像和苏家埠前线指挥埠旧址永慧寺以及苏家埠战役总指挥部旧址朱家大院墙讲述着当年红军战史上“围点打援”的辉煌胜利,永慧寺和朱家大院墙已是省级文保单位。

巍巍大别山,滔滔淠河水。苏家埠镇位于大别山东北麓、淠河中游、安徽省西部。始建于元,兴于明,繁盛于清,迄今已有千年 历史 。苏家埠的繁荣,缘于淠河的舟楫之利,起始于一位姓苏的人在淠河上摆渡,人称“苏家渡”。后来,随着 社会 进步、生产不断发展,大批竹木、茶麻等在此集散、转运,于是渐成码头、商铺,宋代始称“苏家埠”。

街道以十字街为中心,四方延伸,分东、西、南、北四条主要大街和数十条后街小巷。十字长街,四通八达,纵横交错,曲径通幽,一排排木质结构的商铺老宅,一个个高墙大院的奇闻轶事,在这里留下了永不磨灭的痕迹。

是时,南来北往,东进西出,三教九流,五花八门,无所不有,大有解放前上海大世界和南京夫子庙的味道。难怪至今在苏家埠老人们口里盛传着“买不到的在这里买得到,卖不掉的在这里卖得掉”的俗语。买卖兴隆,可见一斑。

朝晖夕映入阁楼,楼上谁影似娇羞,深闺暗处藏幽梦,梦寐晨昏倦梳头。别看如今这一番凋零残败之景象,曾几何时这可是大户人家才有的特权景致。深闺小姐,落魄书生,贩夫走徒……多少花前月下,浓情蜜事,在阁楼高处寂寂地深锁着。

古风犹存映沧桑,十字长街听寂寥。老街的 历史 一天天被淡去,老街的故事一日日被掩映,但那些繁荣的印记,那些鲜活的轨迹却不会磨灭,它是老街的根,老街的魂。

镇中的老街始建于元,兴于明,繁盛于清。而如今,一半街巷一半萧条,没有了车水马龙、繁花似锦,却有了岁月刻下的不灭痕迹。

位于安徽六安。毛坦厂明清老街位于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毛坦厂镇,地处舒城、霍山、金安三县区交界外。老街始建于明初,全长1320米,呈南北走向,是皖西地区迄今保存的最为完整的一处古民居。

老街全长千余米,宽不过三五米,南北走向,现在大部分房屋是晚清的建筑,临街房屋有750多间,民宅近百户,有些门面辟为商铺。

街道中间为长青石板,两边铺鹅卵石,青石条上有深深的辙印,是旧时独轮车留下的痕迹。

老街始建于元末明初,朱元璋攻占下南京后,为抗击元朝骑兵,施行了“马政”,在苏皖一带的州县养马输军。此地依山傍水,草场肥美,适合养马,于是州官便设厂饲马,称为“茅滩厂”(明朝称养马用的棚子为“厂”),后渐渐变为“毛坦厂”,音型的转变缘故,不可考了。

明朝统一后,毛坦厂商旅云集,渐成重镇。清朝实行了“茶马政策”,以茶换马,使这里的茶经济发展迅猛,出现众多商贾大户。2007年毛坦厂老街被授予“中国 历史 文化名镇”称号。

大通位于铜陵市中部,古名澜溪,建镇已有千年, 历史 上曾是一座名蜚中外的江岸重镇,与安庆、芜湖、蚌埠并称安徽“四大商埠”。

大通镇始建于西汉时期,古名“澜溪”,唐代在此建“大通水驿”,成为著名的交通要道。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建镇,距今已有千年 历史 。

清末民初时期,大通镇作为《烟台条约》的重要通商口岸。其和悦洲曾为盐务招商局、长江水师、安徽临时军政府驻地,繁盛一时,时有“小上海”之称。至今,澜溪老街上仍有保存完整的杆秤制作、渔网编织、藤艺编织等传统手工艺。

据史志记载,大通唐始设水驿,曰大通水驿。南宋时期,“日出而市,及午而散”的集市活动已由“镇”所代替。诗人杨万里在《舟过大通镇》中有“渔罾最碍船”、“鱼蟹不论钱”的诗句,为渔乡留下了生动的写照。

走在老街上恍惚时空穿越,这里没有高调的叫卖声,它像个未睡醒的孩子,悠静地躺在长江怀抱!我们也是放缓了平日里匆匆脚步,闲闲悠悠地踱着,静静品味着岁月的苍桑。

古镇的天主教堂钟楼为西班牙人所建,已经历近70个寒暑,雄姿仍不减当年。与远处的大士阁遥向呼应,让东西方文化在此互相交回、成为大通镇的一大人文景观。

位于安徽淮北市濉溪县临涣镇境内,是一座具有千年 历史 的古镇。著名的景点有古城墙、文昌宫、城隍庙、蹇叔墓、嵇康旧居、传统老街、特色古茶馆、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等,是安徽省 历史 文化名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安徽省特色景观 旅游 乡镇”等荣誉称号,是安徽省级 历史 文化保护区。

临涣古镇,古称铚,又名古茶镇。在当地,茶馆就印证着 历史 。镇中心一里多长的街面上汇聚了16家茶馆,茶座300余张,茶壶600多把。古镇茶馆始于明代,临涣人饮茶的习惯已经持续了600年。如今,临涣镇的茶馆仍然保留着明清时期老旧的木桌,土黄色的粗砂碗和锈迹斑斑的铜茶壶,每天老茶客带着烟袋悠然到来,喝茶、打牌、聊天,享受悠闲时光。

章渡古镇也称泾溪古镇,位于皖南泾县县城以西20公里处,在青弋江上游北岸,章渡古名漆林渡,有一千多年 历史 。古镇依青弋江而建,房屋一面临江,用木柱悬空支架在青弋江上,河水从其下潺潺流过,极具江南水乡情调。此建筑一户接一户,延绵约1、2华里,所用木柱逾千根,故称“江南千条腿”——吊脚楼,又称吊栋阁。

章渡古名漆林渡,有一千多年 历史 。唐代诗人李白游历泾县时还曾誉章渡为皖南之“西来一镇”,他游历章渡南面的大蓝山,写下诗作。“蓝岑竦天壁,突兀如鲸额。奔蹙横澄潭,势吞落星石。沙带秋月明,水摇寒山碧。佳境宜缓棹,清辉能留客。恨君阻欢游,使我自惊惕。所期俱卜筑,结茅炼金液。”

唐代那时的章渡是泾县的水陆重镇,在此设埠置州,管辖三县。滔滔青弋江的水从镇边流过,航运的发达使得小镇兴旺,便有“千足吊脚”之称。而章渡老街建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 历史 。

章渡镇的“江南千条腿”是一处独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筑,瓦房木板结构,前店后宅。由于宅房主要粱架是用木柱支撑在空中,故又被称为吊栋阁,位于章渡老街南侧,均为临街店铺。另一侧则临青弋江,每当发大水的时候,水一直能漫到街上,远远望去,吊栋阁就象一排浮在水上的房子。

章渡老街,街宽4米,青石铺面,中有条石为轴,旧时为方便独轮车行走而铺就。一条约百米长的窄窄街道,靠江这边就是“吊栋阁”,另一边大都是破旧和废弃的房屋。据介绍老街在古代是泾县西南商贾云集之地,抗战期间又成为新四军转运物资的重要集散地。

赤滩位于安徽泾县城北7.5公里琴溪河与青弋江交汇处,是青弋江航道上一个古老的水上重镇,自明、清以来一直就是乡(镇)政府所在地,成为远近数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曾是泾县 历史 上知名的十八古镇之一,现隶属琴溪镇。

赤滩古镇始建于宋代,完好保存着明清一条街古建筑群,卵石路面,青砖黛瓦,马头墙,四水到堂,具徽派建筑风格,古朴典雅。

青石板上留下的独轮车辄沟槽,记录着古镇昔日的辉煌。建有民俗文化陈列馆,展出千余件尘封已久的民俗实物,再现昔时民间生活缩影。

另外岩龙寺僧来俗往,钟声悠扬。佛教文化陈列馆广钦大和尚舍利子晶莹庄严致臻。

陵阳镇在安徽青阳县南部,因位于陵阳山麓而得名,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 历史 。原国家副主席董必武途径陵阳时,留下了“富贵陵阳镇、风流谢家村”的赞美诗句。

“富贵陵阳镇”是家乡人的一句“口头禅”,也是陵阳人的一种骄傲的自足心态。客观上是由于地理环境形成的山多田地少,外出经商多。陵阳的商人是徽商中一支劲旅。他们的足迹遍布上海、无锡、南京、武汉、芜湖、蚌埠、大通、徽州、屯溪等地。在外埠经商的大多数只是小店员、管帐、小朝俸。也有一些能人逐步发展成为资本家。这些人在本地陵阳镇仍有店铺,有他们的代理人。陵阳镇的高楼大厦,都是他们的家属安身或回乡驻足之所。

陵阳镇地处安徽“两山一湖” 旅游 腹地。自古即为江南重镇和山区土特产集散地,是徽商北上南下的重要通道。境内有“3A”景区神仙洞等岩溶洞群,被省内外称为“小九寨沟”的黄石溪,闻名的神龙谷 旅游 胜地,其中苦妹潭瀑布高近百米,气势壮观。境内还有明清徽派古建筑多有留存,全镇156栋古民居,40余座古桥,尤以太平山房、李氏宗祠、宁氏宗祠和南流桥为代表。

孔城古镇是一座 历史 悠久的古镇,到现在已经有近2000年的 历史 了。位于安庆市桐城。这里曾经是连接巢湖地区和长江地区的重要水运码头,异常繁荣,历经千年风雨飘摇,如今只有一条老街,平静又有世俗热闹。

这座小小的徽州古镇 历史 悠久。经过三国的战乱,还是当年东吴的陆逊可是驻扎在此地区呢。水,给孔城镇带来了繁荣。经商的、开饭店的、跑单帮的、开杂货铺的、打鱼打铁的;行船走码,说书卖艺,南来北往,据清末不完全统计,各种商号和店铺,多达254家。

古镇并没有被商业化,还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老镇风貌。现在留下来的孔城老街,是太平天国以后建的。孔城老街的规模首屈一指,是江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一条老街。店铺房舍皆为青砖灰瓦,多具飞檐翘角,木镂花窗,栉次鳞比,颇具江南水乡特色。孔城老街的徽派建筑集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历来令中外建筑界所叹服。

古村记编辑自网络

【正阳关:千年古镇仍辉煌?】❣敬请关注>>【上官皖儿游遍#中国古城古镇#❣系列报道❣】

正阳关,又称正阳,系中华名关之一,古称颍尾,阳石,羊市、羊石城等,早在东周中期已具雏形。《左传》鲁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有“楚子狩于州来,次于颍尾”记载,因此,正阳关镇已有2540多年历史。明成化元年(1465年),在此设立征收税赋大关,直属户部管理,“正阳关”因此得名。全国有“两湖会馆”、“浙绍会馆”、山西等十五省在此设立会馆,英、美、法、德等国也派人在此传教行医,人口最多时达八万之众。

这里不仅有“小上海”的美称,还有“皖北秦淮”的名声。自民国到解放前夕,为安徽“八大要城”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于一九五0年三月设正阳市,可以想象,在建国初期它的经济地位的重要性。如今,正阳关镇,属安徽淮南寿县。

正阳关,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是“铁打的寿州城”的屏障和据点。正阳关,是淮河的“瓶颈”,瓶颈亦是关口。上官皖认为,这,抑或也是正阳关地名由来的又一个因素吧?

“其实,淮河的源头,主要有三条:一条来自桐柏山,一条来自大别山,还有一条来自嵩山。” 著名记者、江淮作家淮君总编辑说过,沿着这三条河逆水溯源,还会发现:这些河流又分蘖出一百多条支流,到了正阳关,才融为一体,然后径直向东,再无分支。可见,这一段的淮河是像极了一棵大树的。以正阳关为界,上游是“冠”,下游为“干”。所以,自古以来便有“七十二水归正阳”、“水过正阳才是淮”的说法。

从上游裹挟着“七十二水”,在这里自西北向东北拐了四个将近90度的倒“几”字大弯。当年,苏轼写下千古名篇《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也恰在这个倒“几”字大弯上,从南部大别山迤逦而来的淠河和穿越西部沃野而来的颍河,都注入淮河。清澈的淠水和淮水,形成了清浊可辨、蔚为壮观的场景,淠水注入淮水的地方就叫“清河口”;而颍水与淮水交汇的地方,因水上起沫,又叫“沫河口”。

“古镇,沿着淮河从西北向东南蜿蜒逶迤,风格各异的南北大街、圈门街、三元街、新街、后街、木匠街、断街等57条街巷向东南西北延伸。街心青石铺路,中间石条车辙深陷,默默无声地向人们述说着古镇繁华兴旺的昨天。”淮君总编辑说,正阳关随形就势形成“九曲十八弯”,古街两旁分布着许多条纵横交错、或长或短、或宽或窄的巷道。

现在,正阳关,最有古典色彩的,就是城东门、城北门和城南门。而正阳关的城墙,是在明朝时修建的,1940年被国民党桂系部队拆除了,但,东、南、北三座城门,至今仍然保存较为完好。城门上有城楼,城门内外均有石刻题额。东门外题“西宇春台”,内题“朝阳”;南门外题“淮南古镇”,内题“解阜”;北门外题“凤城首镇”,内题“拱辰”。为什么没有西门呢?因西门在抗日战争时期,由淮南开来的日本炮艇,从淮河上向城门楼猛烈轰击,被炸垮了。

这里,还有1929—1934年设立的中央交通站正阳分站旧址,有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等。在南街,仍有少量的民国时期的店铺和房屋。

“千年古镇,几度枯荣。” 著名记者淮君总编说,正阳关,如同南京长江大桥修建通车后的裕溪口一样,失去了她昔日的繁荣与热闹。如今,听不到,淮河纤夫铿锵的号子和造船工人抡油锤、拉大锯哼唱的歌谣;再也看不到,四乡八村推着独轮车、肩挑手提“上关”赶大集的热闹。由此,无不让人回想那“五六月间无暑气,二三更后有渔歌”的幽雅怡人境界啊!

说到正阳关,人们自然会想到远近闻名的“三子”:蒿子、蚬子和鳭子。上官皖儿了解到,正阳关的“蚬子”不同于其他地方的“蚬子”,以清水河口的和上游溜子口的为佳。鳭子比鹌鹑小,是一种水陆两栖候鸟,每年春天才在正阳关周围的芦苇荡、蒿子丛内出现十几天,卤好的鳭子皮嫩骨酥,是一道下酒美味。“打蒿子”,当地人都是亲力亲为,这里的蒿子别有风味。

这里还有众多的民间戏剧舞蹈艺术,如花鼓灯、踩高翘等。尤为珍贵的是“三阁”,即:“抬阁”、“肘阁”、“穿心阁”。“三阁”表演一般在元宵节或重大节日才有。

正阳关的淮王鱼很出名,又称回黄鱼,是淮河中寿县到正阳一段独产的一种名贵鱼种,一般在2公斤左右,大的可达20公斤,但现在已不多见。据《寿州志》记载:西汉时,有人把这种鱼献给淮南王刘安品尝,他觉得鲜美可口,给它取名叫“回黄”,淮南王喜食“回黄”的事传到民间,人们习惯就叫它“淮王鱼”。

沧桑正阳关,往事成云烟。

如今,一个古代与现代相互辉映,经济实力与文化魅力相得益彰的崭新正阳,我们正翘首以盼!(文/上官皖儿,著名新闻人、书画家、散文家)

正阳关在1940年曾被日本仓林部队占领,攻占前夕在正阳关西门外进行过惨烈空袭,详细记录在日本《仓林部队出征纪实》一书。

正阳关的古城门

淮上古镇正阳关,虽在历史上屡遭兵燹和洪水的侵害,但至今仍保存有三座建于大清同治年间的古城门——北门、南门、东门(西门已毁于解放前)。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三座城门的内外门额上均镌有古人的题字,字体或雍容端庄或遒劲苍润,非但含义深刻、意味隽永,而且还是难得一见的书法珍品。正阳关原有民筑土圩以御洪水,清同治五年(1866年)寿州知州施照,在土圩旧址上“改筑城垣……,城周围七百二十丈,高一丈五尺,计四里三分。女墙一千三百七十垛”。城设四门,上有城楼,城门内外均有石刻题额。

东门内额题字:朝阳;外额题字:熙宇春台。朝阳:即东方初升的太阳,此题字寓意人们对正阳寄予无限美好的希望,愿正阳就像东方冉冉升起的一轮红日,蒸蒸日上。熙宇春台,此典故出自老子《道德经》二十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用今天的话说,众人兴高采烈,好像去参加丰盛的筵席,又像是在温暖的春天里登上高台眺望美景,一派和谐景象。“熙宇春台”意为人们登上东门,心情就如在阳光明媚的春天里登上高台眺望美景那样舒畅。这样既指东门的高大,又指其四周风景怡人,是众人游玩的好去处。

南门内额题字:解阜;外额题字:淮南古镇。“解阜”出于舜帝《南风歌》,据《史记》乐书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南风歌云:“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意为做官者要为百姓排忧解难,减轻百姓负担,增加百姓收入,使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淮南古镇,意指正阳关是淮南国的古镇,言其历史之悠久也。据《史记·黥布列传》载,汉高祖三年,九江王黥布归汉,“四年七月(即公元前203年7月),立布为淮南王”,寿春为淮南王国地,正阳关当然也归淮南国管辖,故有“淮南古镇”之称。

西门原内额题字:西映长庚;原外额题字:淮流管钥。西映长庚,语出《诗经》小雅-大东,“东有启明,西有长庚”。长庚即金星,亦名太白、启明,昏见为长庚,旦见为启明。“西映长庚”意为:黄昏时节,长庚星伴随着夕阳的余辉一道映照在西门上,主要讲述是夕阳西下时的西门美景。淮流管钥:正阳关是淮河水运重要枢纽,七十二水通正阳,东可至扬州,西可入桐柏,北通颍阜,南溯大别山。“淮流管钥”意为西门就像是淮河上一把能控制淮水流量的钥匙,言西门对淮河水运的重要性,是扼守淮、颍、淠三水之咽喉。在抗日战争时期,从淮南过来的一条日本鬼子炮艇,从淮河上向城门楼猛烈轰击,炸垮了西门。

北门内额题字为“拱辰”,外额题字为“凤城首镇”,“拱辰”出自《论语·为政》第二章,“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意为做官从政者,要以“官德”为先,以德服人,这样百姓就会像众星环绕北斗那样,团结在你的周围,从而获得百姓的信任和拥护。晋潘安仁《籍田赋》有“若湛露之晞朝阳,似众星之拱北辰也”句。凤城首镇,意为正阳关为凤阳府内第一大镇。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为扩大家乡凤阳府的管辖范围,曾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将寿州划入凤阳府。据明嘉靖寿州志云:“明兴,高皇帝为寿春府,寻改寿州隶凤阳府”。正阳属寿州,帮正阳亦属凤阳府。又因正阳关“七十二水通正阳”,得水运之利,擅舟揖之便,商贩辐辏,是淮河中游重要物资集散地,自明代成化元年设立收钞关以来,一直是淮河中游的商贸大镇,有“淮南第一镇”之誉,故有“凤城首镇”之说。

由此可见,正阳关城门门额题字大部分出自《道德经》、《诗经》、《论语》、《史记》等典籍,含义隽永,确实值得游人驻足品味三思。正阳城墙于1940年被国民党桂系部队拆除,东、南、北三座城门仍保存至今。正阳的古城门让人特别油生怀古的幽思。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01161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