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中国有十四条龙脉,九条山龙与五条水龙。山龙分别是天山、昆仑山、峨眉山、秦岭、太行山、长白山、恒山、泰山、衡山,也就常说的四山五岳。五条水龙分别是黑龙江、黄河、淮河、长江、珠江。
中华的龙脉是源于昆仑山,昆仑山被称为万山之祖,山龙主贵贱,水龙主贫富。十四条龙脉九条山龙和五条水龙,构成了整个中国的龙脉地图,因此皇帝被称为九五之尊。
中国龙脉的始祖源自昆仑山。昆仑山的左边(西北边)是天山山脉、祁连山山脉、阴山山脉。北边有阿尔泰山,伴它行的还有贺兰山、大小兴安岭、长白山,昆仑山的右边(西北、西南边)有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横断山等山脉。
昆仑山龙脉夹在上述南北山脉中间,不断向东施展辉煌灿烂的舞姿。龙的主脉落在陕西省的西安市(即古都长安),然后东出中原(河南),同时展开北向、南向、东向、西向分支,形成井体的昆仑山脉体系。
昆仑山到了中原以后,向东有六盘山、秦岭;偏北又有太行山;偏南有巫山、雪峰山、武夷山;向南是南岭;加上五岳:北岳恒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
还有东边的黄山和台湾的玉山(海拔4000米),西南的峨眉山。这些举世闻名、举世无双的大大小小山脉——大大小小的龙脉,构成了一幅中华巨龙图,是大龙、中小龙混杂的卧龙图。
扩展资料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至少24个王朝,如果按照每一个王朝就有一条龙脉来计算的话,那么中国至少就有24条龙脉。黄帝的龙脉在中原黄河流域;大禹的龙脉在今天四川汶川县的九龙山;商汤的龙脉在黄河流域;周朝的龙脉在岐山;秦朝的龙脉在咸阳;汉朝的龙脉在沛县;西晋的龙脉在河内;隋朝的龙脉在弘农;
唐朝的龙脉在长安、陇西、太原;宋朝的龙脉在开封、巩义、洛阳一带;元朝的龙脉在内蒙古草原;明朝的龙脉在安徽凤阳;清朝的龙脉在东北长白山。当然,这些都是大致的范围,其实龙脉的具体位置是很难确定的,这是因为龙的活动范围是变动不定的,并且大多数龙脉都是依山傍水而生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龙脉
中国的气,是沿地势由西流向东方的。由于气的灵妙,气聚之地大都出现许多大人物,通常把这种地方称之为人杰地灵。而气的源头便是昆仑山。在国家地理上,它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惯新疆、西藏;东延青海境地内,长达2500多公里。它的西段是塔里木盆地和藏北高原的介山,西北东南走向。东段成东西走向,分出三支;北支为祁漫塔格山;中支为阿尔格山,东延至布尔汗布达山及阿尼马卿山;南支为可可西里山,东延为巴颜喀拉山,在四川边境与岷山和邙山、郏山相会合。对于昆仑这座大山,人们只知道它的高大雄伟,实际上它是中国乃至世界龙脉的发源地和鼻祖。古时便被看作为产生源气之所。黄河由它发祥而出,它是生气之源,物本之源。气脉从昆仑山向全世界扩展,所发端出的五支龙脉,其中三支在中国,两支向欧洲方向延伸出去,因而成为天下的主山。
中国的三支龙脉,从北方开始,以北干、中于、南干的形式,在中国的大地上流动,与黄河、长江等大水系有着密切的关系。自古,地理的基干龙脉对三支干龙的分法为:
北龙:沿黄河通过青海、甘肃、山西、河北、东三省等北部地区,延伸至朝鲜半岛而止。实际上,北龙不应到朝鲜便终结,它相接于朝鲜的白头山。也就是朝鲜的龙脉发于白头山,但并未停止,只是隐入了海中,最后连接了日本列岛。北京、天津等城市处于北龙之上。
中龙:通过黄河、长江之间的地区,包括四川、陕西、河北、湖北、安徽、山东,到达渤海终止;西安、洛阳、济南等,均为中龙气聚之所。
南龙:沿长江通过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江西、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南部地区入海而停止,通常把香港、广州、福州、南京、上海等城市划为南龙。
这三条龙的干脉生出支脉,支脉又生出支脉,犹如人体血管和经络一样,遍布于中华大地。
三大干龙中,北龙和中龙的分法古今大相一致,惟独南龙未被取得共识。唐代的大地理家杨均松认为:江浙地区最平坦的当属苏州、松江、嘉兴、湖州、常州五府;嘉兴、松江的龙脉发自古目支脉,到杭州凤凰山分出,沿江东北曲折而行后消失,到高亭忽然耸峙,进入海宁、海盐;稍微靠中行走的有崇德、桐乡、嘉兴、秀水、嘉洋、平湖、松江,尽于西余等九峰,被太泖湖界开。稍靠外行走的,从上海到吴凇、江口为止;沿海往西靠内行走的,有苕水,各城郡都是西目的分支。湖州的龙脉发于东目支派,成为临安、余杭;从安吉出发,经武康、归安,终正于乌程,广德、宜兴的离墨是正龙尽头。长兴弁山是大龙的尽头,都为南龙的分支。常州是发于京口的支脉,接连丹阳,高原岗阜隐隐隆隆的是毗陵,与晋陵相连属,支脉是夫椒、锡山;从晋陵沿太湖向东南行约六十里有洋山,方圆四十五里到天平山向东稍南断伏,过金山。而金山出狮山。狮山又出索山,? 自此向东都是平原。三十里后聚为吴都,丹阳与武进交于滨江,再分支江阴;沿江往东偏南,虞山出现,便有常熟。北边是大江,南面是昆湖,中间是平原;东南是昆山,东边是嘉定,太仓也到吴凇、江口而止。
而明代的刘伯温考称:南龙一脉,从峨眉山沿江东行后,一开始不知结局。从通州泛海勘察后,才发觉海盐一带的山脉是南龙的尽头处。因为天目山虽为浙右镇山,但山势并未截止,而是蜿蜒而来,右挟黟浙,左带苕水,直到海盐长墙秦驻之间才终止。于是,以平松诸山为龙,左抱长江、淮河、泗水,以庆绍诸山为虎,右绕浙江曹娥之水,都朝拱着海盐州。后边的脉气乘湖东出,前后以朝鲜、日本为岸,使南龙成为最大的干龙。
应当说,杨均松和刘伯温的论断都很有道理。但南龙并未止于上海或海盐,真正的南龙龙脉在福建继续延伸入海,到达台湾岛后仍末到尽头。
山在地上行,气在地下走。
地本无名,有了故事,或有了历史,
便有了名。
一座城,千年城史。
历史河流,若逆流而上。
城在跌宕起伏中千回百转,
战国时期,城在晋安北。
闽是蛮夷之地,
是华夏文明遗忘的角落。
蛮夷族长率闽人在此建城,
那城宽约300米,那城长约600米,
城外男狩猎,城内女纺织。
城虽小,却有爱。
这城便是新店古城。
秦汉至今,城在鼓楼间。
福州开始了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史从刀耕火种到开辟蛮夷。
无诸,开闽第一人,
先协诸侯灭大秦,后助刘邦败项羽。
功成名就,偏居一隅,开辟闽疆。
秦汉之时,他率军在新店落脚,
扩建新店古城墙,注入大汉文化。
数年后,
新店古城演变为军事要塞,
拱卫福州北
无诸在鼓楼建新城,名曰冶城。
新店是无诸在闽开创霸业的新开始。
时隔千年,
王审知,河南固始人,
唐末入闽,随威武节度使王潮入闽,
在闽地开疆扩土,传播残唐文化。
数年后,
新店莲花峰成为闽国龙脉,
王审知葬于此,守候榕城。
新店是王审知在闽开疆拓土的归宿。
至北宋,
张伯玉任福州太守,携百姓植榕绿化。
数年后,绿荫满榕城。
从此,
福州亦是榕城,榕城亦是福州。
九百多年后,
在新店辖区的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内,
那棵种植于北宋太平年间的榕树苗,
已成千年古榕。
遥望那树,可谓一眼千年,
不知古榕待何人,
但见古榕见风雨。
曾想,若福州城是棵千年巨榕,
那榕城的根便是在~新店。
文化的种子在新店的土壤生根发芽。
漫步新店革新路,
城乡之间的杂乱无章,
唯独在夜晚,孤月高悬阡陌之上,
多了一份静谧,多一份神秘。
当古城揭开神秘面纱,
在古城遗址中,
斑驳的夯土城墙内,
虽无秦砖,却有汉瓦。
古城虽在此沉睡两千年。
这两千年,
新店却依旧喧嚣,
因为新店是古代福州通往京城的必经之路。
无论京城在长安,开封,
或者临安,南京,北京。
终于,在元朝,
那时,通往北方的官道横过新店,
驿站,旅馆,长亭,此处皆有,
书生在长亭告别亲人,
踏上进京赶考之路,
为那十年寒窗苦读,
更为一举成名天下知。
文书在驿站流转片刻,
南来北往的官文书,
朝廷政令朝下夕达,
数不尽说不尽的荣辱。
商贩在旅馆落脚整顿,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货通四方,谁主沉浮?
人多了,便有了交集,
于是有了故事。
后此处演变为长街,因新的店铺之多,
百姓称此处为新店,
区别旧路的长街。
“新店”之名流传至今。
我欲持一盏茶,远慰岁月沧桑。
千年岁月,白驹过隙。
新店曾有庙堂之高的位置,
亦曾有江湖之远的过往。
当新店重新纳入福州城版图,
新店犹如饱经沧桑岁月的人,却不坠青云之志,以图发展。
琴亭湖畔的夕阳余晖,
森林公园的宋古驿道,
升山古寺的摩崖石刻,
莲花山峰的层峦耸翠,
新店古城的斑驳城墙,
泰禾广场的今世繁华。
在新店五年,蓦然回首时,
仿若路过一段路,也路过一段历史。
木梁
2020年4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