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寿宫在明朝称仁寿宫,当时用做宫妃养老之地。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对此宫院进行改建,易名“宁寿宫”。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选择此宫院作其执政60年退位后生活起居场所,所以又花了七八年对此宫院进行修建、改造,可见此宫院在乾隆心中的地位。在此宫中的每一座庭院室外空地上都置放着各种独峰石。据《御苑赏石》记载,宁寿宫内有独峰石31块,分属8类。其中灵璧石最多,达12块,占38.7%;太湖石6 块,占19.4%;英石3 块,占9.7%;奇石4 块,占12.9%,其他是:木变石(硅化木)、竹叶状灰岩、结晶石和玉石。
笔者在宁寿宫中收录14块独峰石,本书选录其中11块,数量上较如今已知的少,其原因有四:①有些石体外形较小(单边长度或高度不超过0.50米);②有些独峰石形态一般,特色不明显;③宁寿宫内部分展馆不对外开放;④宁寿宫范围较御花园大,各类峰石置放较分散,放置地点时有变化,故难免有疏漏之处。本书选录的11块独峰石中,太湖石5块,占45.5%,英石3块,占27.3%,灵璧石2块,占18.2%。
北京的奇峰名石
宁-1 此石置放在宁寿宫倦勤斋南侧庭园中,灰白色灰岩,习称:灵璧石
因置放地不对外开放,故只能从相邻的窗栏中拍摄。石体大小引自《御苑赏石》:高1.20米、宽1.26米、厚0.23米。此石形似兽头,“兽嘴”上、下额各有一齿状凸出物,兽头顶上长有一角状凸起。兽眼圆而大,似经人为加工。整体显示天然与人工完美结合。基座长方形。
北京的奇峰名石
宁-2 此石置放在宁寿宫古华轩南侧庭园中,深灰色泥灰岩,习称:英石
石高0.51米、宽1.10米、厚0.50米。石体正面有三条沟壑将此石体分成4座连绵山峰,右侧刻有“奇峰迎夏”。石体背面较平整,有人工刻琢留下的痕迹。基座椭圆形:高0.55米、长0.65米、宽0.50米。此基座形态很奇特,表面有环状凸纹,其间有小孔与内部相通,这类基座在故宫及京城其他御花园中很少见到。
北京的奇峰名石
宁-3a,b 此石置放在宁寿宫遂初堂南侧庭园中,灰白色灰岩,习称:灵璧石
石高0.67米、宽0.90米、厚0.25米。石体背腹形态相近,既有背腹相通的孔洞,也有石体凹凸相间的沟壑。石体正面右上角有一个形似虎豹的动物从一山峰跃向另一山峰之势。石体背面较平滑,外形近似一个少数民族的头部和长发。基座长方形:高0.95米、长1.15米、宽0.55米。
宁-3a
宁-3b
宁-4a,b 此石置放在宁寿宫养性殿北侧庭园中,泥灰色灰岩,习称:太湖石、“蒸云”
石高1.65米、宽0.83米、厚0.63米。石体充分显示了太湖石“瘦、漏、透”的特征。整体形似一个骨架,为大自然的精美“作品。”石体表面光滑。基座圆形,高0.90米,直径1.30米。上方有铜护栏。此石与泰州市日涉园中“大美人”相似。与扬州市“个园”中四季假山中夏山荷花池畔的“龙骨石”也很相似。
宁-4a
宁-4b
宁-5 此石置放在宁寿宫乐寿堂北侧庭园中,浅灰褐色灰岩,习称:灵璧石
石高0.82米、宽0.99米、厚0.50米 。此石正面有粗壮的纵横沟壑,似经人工加工。另外,一些纵横纹理系自然形成。整座石体形似一头巨兽,头在左侧,背上驮有一白发白须的老者。石体背面有较细的、纵横无序的纹理,系石体原始状态。基座长方形:高1.10米、长1.16米、宽0.55米。四周雕纹较简洁。
北京的奇峰名石
宁-6 此石置放在宁寿宫乐寿堂北侧的庭园中,浅灰色灰岩,习称:灵璧石
石高0.70米、宽0.95米、厚0.34米。此石正面凹凸不平,节理、沟壑发育。右侧中部有一孔洞与背面相通。石体背面方解石脉众多,无序排列。表面遍布瘤状凸起。基座长方形:高1.10米、长1.16米、宽0.55米。
北京的奇峰名石
宁-7 此石系太湖石盆景,置放在宁寿宫乐寿堂庭园中,灰白色灰岩,习称:太湖石
此湖石盆景由大小三块湖石组成,最大一块湖石高1.48米、宽1.50米、厚0.48米。盆体由琉璃砖和汉白玉配制组合而成,盆体高1.42米、长4.86米、宽2.90米。此类湖石盆景在颐和园和御花园内也有。
北京的奇峰名石
宁-8 此石置放在宁寿宫符望阁东侧庭园内,含砾泥灰色灰岩,习称:太湖石
石高2.70米、宽2.10米、厚0.86米,此石致密性较差。石体表面多小孔,孔洞较多,但未见背腹相通的空洞。石体表面有小块砾石。此石在宁寿宫独峰石体形大小排位第二,仅次于“文峰”。基座长方形:高1.28米、长2.20米、宽1.13米。上部为铜制护栏,下部为大理石。
北京的奇峰名石
宁-9a,b 此石置放在署名“映寒碧”八角形洞门西侧,不对外开放的庭园内,与宁寿宫倦勤斋相邻,灰色灰岩
石体外形形似一只飞鸟。此场景与山东潍坊的十笏园内的“鸢飞鱼跃”的场景相近。石座由大理石刻琢制成,形态端庄,与上置“飞鸟”相辅相成。
宁-9a
宁-9b
宁-10 此石置放在宁寿宫倦勤斋南侧庭园中,岩性待定
石高1.41米、宽0.48米、厚0.50米。石体外形较一般,表面气孔分布广。石体呈灰泥黄色,结构不太致密,无节理、岩脉。此石外形与同一庭园中的硅化木在岩性、外形上差异很大,但石体的基座大小,外形相同。基座长方形,高0.78米、长0.70米、宽0.58米。
北京的奇峰名石
宁-11 此石置放在宁寿宫养性殿北侧庭园中,灰白色灰岩,习称:太湖石
石高1.76米、宽0.55米、厚0.66米。石体表面洁白、光滑。有大小孔穴,有的孔穴与石体内部相通。石体顶部形似兽头,周缘有几处明显的断裂痕迹,侧面和背面则有孔洞与石体内部相通。基座圆形,高0.88米,直径1.30米。上部有铜护栏。外形、大小、结构均与宁-4的基座相同。
北京的奇峰名石
在故宫的东北,有一处宫殿叫宁寿宫,在此建筑前的西面,乾隆时建造了一个小花园,叫宁寿宫西路花园,又叫乾隆花园,小巧精致。这座园林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92),四年后建成,是为乾隆做满六十年皇帝而建,后来他就在这里归政养尊,做“太上皇”了。园的正门叫衍祺门,是用湖石堆出的山屏。殿后即是一座古雅的建筑——古华轩。轩西有亭名曰禊赏亭。亭对面有假山,山顶建承露台,山下有洞,过山洞是一小斋,曰抑斋,是乾隆晚年静坐养性之处。古华轩北有垂花门,里面是个三合院式的空间,正房叫遂初堂,堂之后又是假山,山顶有亭,挺拔秀丽,即耸秀亭。这里地势较高,可以望见林木葱郁,远处隐约可见金碧辉煌的殿宇,故有飘飘然如临仙境之感。假山之北有萃赏楼。楼北又是假山,山正中一梅花亭,亭形五柱五脊,形似梅花,十分别致。山北有园中最大的建筑——符望阁,雕梁画栋,端庄华丽。由于建筑内有隔挡,人行其间,转弯抹角,不知方向,故有“迷楼”之称。这是一个南北向十分狭长的花园,南北长100余米,东西宽不足40米。最北即最后,乃是倦勤斋,这里有一个小院,弧形墙面,上有琉璃砖漏窗。中有一门,八角形,入门有一玲珑精致的建筑:竹香馆。空间虽小但布置得秀巧和谐,十分注重园林空间手法,多是从江南园林手法中学来的。
明代把这里作为太后生活的宫区。那时候,这一片地区比较空旷,只建有几座供太后太妃养老的宫殿:一号殿、仁寿宫、哕鸾宫、喈凤宫。明代先后居住在这里的太后太妃,较著名的有:成化年间的周太后,天启年间的郑太妃(万历宠妃)、李选侍(光宗宠妃),崇祯末年的懿安皇后张氏(天启皇后)。清代的宁寿宫宫区,是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初建的,主要是为皇太后(顺治孝惠皇后)颐养天年。乾隆三十七年增建修葺,4年后的乾隆四十一年最后落成,是为自己年老归政后,辟出一个养老的地方,供自己养老之用。不过,乾隆皇帝退居太上皇以后,他并没有移住到这宁寿宫来。
光绪年间,清廷对宁寿宫进行大规模的增建、修饰,完全是为了让慈禧太后入住。慈禧太后在晚年的时候,就看上了这里,并一直居住在这里,前后达19年之久。
从明代到清代,皇帝、皇后和太后们,都认为这一带是一块福地,是宫中颐养天年的理想之所。
到光绪年间时,又予以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