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城的详细介绍

太极城的详细介绍,第1张

简介

从远处俯瞰陕西省旬阳县县城,呈现出典型的太极八卦图案。该城四周叠翠,峰高谷低,沟壑分明,八卦罗列,且绿水绕廊,阴阳回旋,故称“太极城”。

“天然太极城”是因奇特的地貌所造成。由于旬河的下切、侵蚀、堆积,使河床呈“S”形。旬河环绕流经旬阳县城,并在老县城东注入汉江,组成了一幅天然太极图案。在此,可体会到我国古代造城选址的独特思维和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身处汉水之滨、旬河之畔的旬阳城,又称太极城。恒古洪荒,岁迁月移,处子般静置在陕南的一方沃土上。旬阳历史悠久,秦设旬关。县城地貌景观极为独特,一条婀娜多姿、蜿蜒流长的旬河环城270度流入汉江,犹如“S”型的旬河水将县城天然分成阴阳两鱼岛,与四周环立的8座山峰一道勾画出一幅形态逼真、惟妙惟肖的太极图,鬼斧神工般造就了中国一个神秘、神奇、神圣的八卦太极城。自古就有文人墨客这样来描绘她的壮美:“满城灯火列星案,一曲旬水绕太极”“灵山刻就天书字,旬水绘成太极图”“仞望俯瞰江河流、太极突现山城秀”“南望汉江、北镇旬河,江河锁钥旬阳城;东倚灵崖,西倚林园,秀丽妩媚太极城”……

历史

早在五六千年以前,已有先民在太极城方圆800里开荒生活,繁衍生息,其地在历史上不仅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好地方,而且还是水陆要冲。由于旬阳太极城具备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因而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而今,最让太极城人荣耀的,还是城里悠久的文物及可人的景致。

名胜古迹

源远流长的古代文明,为太极城之辉煌。仅现在陈列于城内博物馆的新石器及战国、汉代文物就多达数千件。其中最著名的象牙算筹、孤独信多面体煤精组印等可谓稀世珍宝。境内现有60多处景点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中明代文庙、赤岩千佛洞、三国孟达墓和蜀河黄州会馆更是领尽风骚。三面环水的太极城风景名胜数不胜数:柏荫铜碑、灵岩芝草、环城曲水、禹穴遗踪……

在秦岭与大巴山的交界处有这样一座城市,汉水南流,洵河北绕,山水相依,阴阳回旋,其状如二鱼首尾相对,又似太极浮出,人称“太极城”。太极城者,安康旬阳之谓也。丁亥年仲夏,余应邀赴该县采风,赏于山而玩于水,着实陶醉了一番。为表胸臆,今书文字以记之。

乘火车出西安,一路穿越隧道。过秦岭后忽见悬崖峭壁,翠峰插天。继而“两山夹峙,一水中流”,山环水绕,气势逼人,清荣峻茂,雄奇险峻。这便是太极城了。出车站早已有人迎接等候。遂换乘小公交。但见沿途市井自不同于关中平原。有少妇怀抱婴孩,撩胸哺乳,一脸幸福。待下得车来,方知旬阳县城恰位于一山凹里。青山环绕,绿水荡漾,别有一番滋味情趣。

旬阳历史悠久,秦时设关,西汉置县,素有“秦头楚尾”和“北国江南”之誉。积淀了深厚的秦、楚、巴蜀、岭南、吴越等历史文化和丰富久远的汉水流域文化。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多汇于此,留下了不少诗篇佳作:“满城灯火列星案,一曲旬水绕太极”、“灵山刻就天书字,旬水绘成太极图”、“仞望俯瞰江河流、太极突现山城秀”、“南望汉江、北镇旬河,江河锁钥旬阳城;东倚灵崖,西倚林园,秀丽妩媚太极城”……

旬阳城地貌独特,因水而分成阴阳两岛。阳岛位于旬河以北,属新城;阴岛位于旬河以南,属老城。新老对峙,各占南北。两城相比,吾更倾心于老城。喜新厌旧是人的天性,但余却偏偏喜旧厌新。老城座落在一个山包上,河水从脚下静静淌过。老城原有东、西、北城门三个,今仅剩西门一处。你看那城门沉重敦厚、高大雄浑,只是那头顶之上的城门名称早已因风蚀日晒而字迹班驳难以辨认。两扇灌满铁钉、布满弹痕的大木门像一个跨开双腿的沧桑老人。门洞内却是一番祥和景象:人们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或说笑,或乘凉,期间有小孩翻趴滚打,有妇人高声喧哗,也有老人闭目养神。绕城有三层街道:下城、河街、后城。一条鹅卵石小街,两旁清一色的青砖黑瓦房,间以木门、青石板房加以点缀。高低纷杂的各色屋檐挤出一线苍天。沿河一排房屋,均为前门对街,后门傍水,一派“人家皆枕河”的情趣。巷道四通八达,石阶幽邃曲折,狗吠深巷,鸡鸣小户,街头繁华,巷尾热闹。同行中有老作家年近七十,见一农户,养鸡两只,气宇轩昂,顿生感慨,以为和谐也。

旬阳美景,何止万千,而余尤喜老城古镇。古镇者,蜀河也。先前,大凡在汉水上使船弄帆、奔波行走的水手、船家、商贾,无一不知蜀河镇是一个响当当的水旱码头,人称“小汉口”。当年古老的汉江黄金水道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场面甚是雄伟壮观。陆路上,也是骡马方阵络绎不绝,驼铃声叮当,响彻暮江。各地的桐油、布匹、瓷器、药材以及米面油盐等诸多杂货皆在此中转,集散,辐射四方。商贸兴旺,经济繁荣。清朝年间,云集于此的富商巨贾出资建起了这至今仍吸引不少游客前来凭古吊今,亲昵不尽的黄州馆、杨泗庙、清真寺、江西馆、三义庙等一大群的古建筑群。而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黄州馆、杨泗庙。

黄州馆为湖北“黄帮”,即黄州籍客商,所建造的议事、休息、看戏的地方。它坐西朝东,背依山坡,南靠汉江,面对蜀河。门楼、乐楼、拜殿、正殿依次上升,左右对称层次分明,全部殿宇均为清代砖木结构建筑,既与传统的宫殿式建筑格局相符,又具浓厚的南方建筑特色。门楼为乐楼后墙的随墙门,正面是砖砌三间五楼式八字形牌楼,正楼高约10米,气宇轩昂,巍峨壮观;乐楼为高台建筑,歇山式顶,门枋刻有浮雕,天花板作八卦藻井,重檐飞翼,雕刻精美;乐楼与门楼巧妙相接,浑然一体,不失为同类建筑精华;乐楼前院场两侧有对称的二层厢房数间,楼上有廊,可作看台,靠北踏步两侧又有石栏杆两周,形如月台;再往北即为拜殿和正殿。正殿为硬山顶,拜殿为卧龙状风火墙头,与乐楼两山墙头造型一致,形成呼应,整座建筑旖旎美观、庄重大方,无论是规模、造型还是工艺均堪称一绝。遗憾的是,由于年久失修,馆内建筑大多坍塌破坏。加之院内杂草丛生,使人颇生伤感。

杨泗庙原是当年的汉江船帮留下的,历来享有“夜照万盏明灯,日受千人叩首”之称。杨泗庙布局与黄州馆大体相同,高大庙门两侧有对联曰“福德庇洵州看庙宇巍峨云飞雨卷,威灵昭汉水喜梯航顺利浪平××”(最后二字已斑驳不清,猜想应是“风静”)。

蜿蜒数里的蜀河古镇,一律铺着厚重的青石板。石板的边角已经磨损,显出历史的悠远。两边的木板门面带阁楼的房子,苍黑倾斜,透出远古的气息。有楼临水凌空而建,颇似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吊脚楼。房屋一律用石头砌成,方方正正,门口贴着崭新对联,红底金字,大福大贵,家家门口鲜花怒放,姹紫嫣红。更有闲情者,养鸟一二只,悬于头顶,声鸣啾啾。不时有好客者,邀游人入屋内,好烟好茶,盛情款待。屋里彩电、洗衣机一应俱全。有老人在门里竹藤躺椅上吸着水烟摇着蒲扇。有孩童在街上踢着鸡毛毽。有小猫沿着街角“巡视”,威严像将军,深情似恋人。一条条寂静幽深的小巷,一面面浑厚庄严的城墙,一阶阶石板台阶铺向远方。出得巷口,但见山奇水秀,丽色迷人。崖石黛墨,峭壁翼立,隙生杂草、垂枯藤、布荆棘、缀野花,常有鸟雀啄熟果,蜂蝶戏丛花。安详静谧酷似一副山水油画。行于期间,顿生世外之感。

旬阳城东有一突兀山峰名叫青龙山,山顶有一寺,立于旬河之北的山崖上,与旬阳县城遥遥相望。因临百丈悬崖而建,故名灵崖寺,亦称临岩寺。史载,该寺始建于宋绍兴六年(1136年),清同治年因焚毁而重修。历史上灵崖寺因两件事而名声大振:一是明弘治四年(1491),旬阳县县民先后两次在崖上采撷灵芝九株,进献知县蒋呙,蒋以芝草为祥瑞,为佳兆,乃于寺旁建亭,取每“芝亭”,并作《灵荨亭记》树碑纪之,纪碑矗立于灵崖寺门前,现保存完好,碑文已收录于《安康碑版钩沉》。有诗日:“殊草应佳祥,灵根赛玉香,云花夺金紫,服食致年长”;二是明代嘉靖八年(1529年),江西吉水县的罗洪先曾寄读于灵崖寺,因其志存高远,用功苦读,一举成为状元。状元及第后仍百尺竿头,苦钻勤研,执着追求,不负幼学壮行之志,又成为明代著名物理学家和地理学家。有志者事竟成,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当地遂在此建“读书亭”。人借寺功成名就,寺借人声名远扬。灵崖寺现存大殿,山门各一座及厢房数间。寺内多奇花异草。有大雄宝殿,雕龙画栋,庄严肃穆。殿外两侧有对联两副。一曰:晨钟暮鼓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迷路人。另一曰:礼佛一拜罪减河沙,念佛一声恒超三界。出寺百余步有亭一间,两层,数丈,勾心斗角。立于亭上远眺,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辽宁桓仁古县城简介

在辽宁东部的山水之间,一个形似“太极八卦图”的古老县城引起人们的兴趣,这就是辽宁的桓仁县城。

逐渐成长为山川秀美的一座山水旅游城。近几年,经北京大学王恩涌、吴必虎两位著名学者的探幽考证,发现桓仁是继安徽省“八卦村”之后发现的惟一的一座“八卦古城”。

可以清楚看到两条河流依山势在山间婉蜒盘桓,形成天然的太极图形,而桓仁城就建立在这阴阳鱼的阳极上。据史书记载,1876年(光绪二年)河南祥符人章樾受命协办建县前的怀仁(今桓仁)垦务。当时清王朝规定,在5年内将人口增至5万人,方可设县任知府。但建县前的桓仁经过了200多年的封禁,全县面积6000多平方公里,仅有违禁潜入垦荒者2.6万人。1877年(光绪三年)怀仁终于被批准建县,并由章樾负责建县之事。为了选好县城城址,使其真正成为桓仁的经济文化中心,章樾颇费心血。传说,章樾最初将县城选址于浑江西岸六道河子荒沟门。但因一日章樾出巡,登上五女山游览,在五女山点将台俯瞰浑江、哈达河时,看到了两条河流交汇形成的天然太极图形,遂将城址移至浑江东岸,在太极图的阳极中建成八卦桓仁城。

桓仁是辽宁东部的一座小城,建县百余年来,她远离尘世的喧嚣,静卧于长白山苍茫的余脉中,呼吸大自然的质朴,吐纳着天地灵气,逐渐成 长为山川秀美的一座山水旅游城。近几年,经北京大学王恩涌、吴必虎两位著名学者的探幽考证,发现桓仁是继安徽省“八卦村”之后发现的唯一的一座“八卦古城”。更为神奇的是桓仁这座八卦城还与天然太极图形紧密相联。桓仁城区位于浑江与哈达河交汇处,从五女山上俯瞰,可以清楚看到两条河流依山势在山间蜿蜒盘桓,形成天然的太极图形,而桓仁城就建立在这阴阳鱼的阳极上。

辽宁桓仁古县城历史

1878年(光绪四年)六月开工兴建,历时4年,于光绪八年春竣工。城高1丈3尺、厚1丈,基深5尺、宽1丈,城周1.5公里,墙形8角8面似八卦。东、西、南三面设门,分称为“宾阳”、“朝京”和“迎薰”。据称,东朝阳寓东方之意,西面京城为敬君之意,北面则依山而无门。城四面设城楼,四角设炮台。城内府衙、监狱、学堂、武庙、寺观等布局均与明清京城宫外六部相似。据说县城建成后,桓仁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人丁兴旺。据史书记载,八卦城竣工之际,知县章樾在他所撰写的《初建怀仁县碑记》中写道:相度形势。览择斯土,两江带环兮,气聚风藏,五柚屏到兮,原蔽形固,城像八卦,以宣八风,门开三光,以立三才。这里既提到了章樾根据山列水还的形势建八卦城的初衷,也表达了他以此来接日月星辰,培育和树立天地人三才的希望。另据了解,桓仁满族自治县八卦城垣建成迄今已有将近120年的历史,经自然坍塌和城建需要已近全部拆除。但在现今的桓仁满族自治县城西南处还保留着一段基本上保持着原貌的20米左右的城墙。虽然古城旧址已经被建为马路或民宅,但古城的格局却依然保持着八卦的形状。如今我们完全可以从空中拍下的航空照片上看到完整的八卦图形,而且东南西三条大街一直向外延伸,惟独没有从市中心向北的大街。

另外,还有一点可以证明八卦城的遗迹,那就是桓仁满族自治县城内八条独有的斜巷,它们都是八卦城的产物。桓仁县城是中国唯一的“八卦城”,这在全世界也可能是独一无二的。桓仁县决定用20年到50年的时间,把现在的桓仁县城建设成新的“八卦城”,目前“八卦城”的西门“朝京门”、南门“迎薰门”已经开始修建。史料记载,1877年,辽东垦荒发展使得桓仁地方人口大为增加,当地的土匪又经常骚扰百姓、掠夺财物,清政府终于批准在桓仁建县(当时称怀仁)。那么县城建在哪里呢?负责修建的河南人章樾发现哈达河与浑江交汇处两条河水形成了一个“S”走向的天然太极图形,于是决定将县城建在浑江东岸天然太极图的阳极中(阴阳鱼的阳鱼眼睛上),并按照八卦图形施工建设。当时清政府拨款四万两白银建城,1882年怀仁县城建成,城墙外形八角八面似八卦,城北依山,东、西、南分设“宾阳门”、“朝京门”和“迎薰门”。在当时的条件下,修建县城有效地提高了当地的行政管理能力和对土匪袭击的防御能力。

辽宁桓仁古县城之谜

然而,120多年的风雨过后,桓仁古八卦城只剩下了西南处一段20多米长的城墙。 2000年春天,北京大学考古专家王恩涌、吴必虎到桓仁考察时发现桓仁县城是一个“八卦城”,并把这一发现公布于众。两位学者称,桓仁古城旧址虽然已经被建为马路或民宅,但其格局却依然保持着八卦的形状,航空照片上可以看到完整的八卦图形,县城内几条独有的斜巷也都是八卦城的产物。据桓仁城乡建设规划局副局长韩秀烈介绍,新“八卦城”将定位为旅游城。现在规划设计和风貌设计已经完毕,新“八卦城”将既保留历史文脉的价值,又具有现今的旅游功能,城外设有护城河;城的出入口则以中国传统的牌楼古建筑风格为主,城内的所有建筑都将采用晚清民居风格。按照规划图,桓仁八卦城与周围太极形状的浑江水构成了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太极八卦城。近些年来到桓仁考察的学者认为,虽然国内陆续发现了八卦村、八卦田,但此前还没有发现过八卦城。因此,桓仁满族自治县的八卦主城不仅为我国所独有,在世界上也可能是独一无二的。特别是桓仁八卦城与天然太极图天然合一,并与高句丽第一古都城----五女山城紧密相连,引进一些国内外人士的兴趣。近几年,前来寻幽探奇的游客、学者不断。

阊门是古苏州城门之一,同时也是 苏北人心中的移民圣地 。苏北地区,简单说是江苏以北,依据部分学者的定义, 一般是指江苏省长江以北、陇海铁路以南的大部分平原地区,其范围大致为明、清时的淮安府和扬州府 。在苏北地区的家谱中,大多记载其祖先由苏州迁移而来,提及具体的地点,又多指苏州阊门, 如施耐庵、郑板桥等家族家谱记载都是来自于苏州阊门 。其后,一些地方志也采用此说。

迁移的原因,大概有两种:

其一,朱元璋强制移民说。 如民国《续修盐城县志》载:“元末张士诚据有吴门,明主百计不能下,及士诚败至身虏,明主积怨,遂驱逐苏民实淮扬二郡。”这种说法当是最可靠的说法,虽然史书记载明初朱元璋曾将苏州富民迁往濠州,也即后来的凤阳,但在兴建中都以后,又陆续迁移一批,其中也包括苏州。

其二,各种传说。 如吴必虎《《 历史 时期苏北平原地理系统研究》一书记载苏北移民故事:“听老辈说,苏州人北迁的原因是江南有麻蜂螯人,被螯即死,人们只好向北逃,直到过了长江才没得事。”这种说法可信度当然不高,类似的还有自然灾害影响等等。

不过苏州阊门之说,至少是清中后期以后的事情,尤其是在近代,才广为流传开来 ,并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当然, 所谓苏州阊门,大概也仅是移民的聚集地之一,且因阊门所在靠近码头,水陆交通便利,所以逐渐成为苏北人的祖籍地。

根本原因,就是洪武赶散!当初,张士诚入主苏州,轻徭薄赋,尊绅重文。所以,城内百姓对他还是比较拥护的。朱元璋破城后,认为苏州人协助张士诚抵抗,罪大恶极!由此做了两个决定,一是课重税,二是将壮劳力迁至苏北苦寒之地。由此也照成苏州有一个不同于他处的习俗:冬至大过年!因为,迁往苏北的人口,每年农忙完毕,沿路乞讨回苏会亲。大约都是在冬至前赶回苏州。故此,那一日,姑苏城内,哭声震天!

明洪武年间,天灾大水,苏北平原一片汪洋,人畜俱绝矣。朱元璋命富庶苏州将阊门一带百姓强制迁赶至苏北平原,插草为田(用草杆在地里播上,做好草杆标识,这块儿地就是你家的了),安置百姓。所以苏北平原大部分人的先祖来自苏州阊门。

周氏一汝南堂

娼门,这个地方好啊,许多人都愿意去

盐城建湖东桥村大多都姓乔,家族族谱上记载盐城乔氏来自因为洪武赶散从苏州阊门一代迁至苏北建湖,到现在已经繁衍生息20多代,乔氏在建湖又分庆丰镇东桥村,和恒济镇的南桥村,建湖乔氏最有名的也就是出生在东桥村的外交部长乔冠华。

家谱中写着从阊门迁出的这些人祖上,大多与明初的“洪武赶散”事件有关。

苏北大量的现存家谱中记载着其先祖是明初,而且无一例外地称苏州阊门人,没有具体的街巷。其实“苏州阊门”只是个地域概念,自从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在此相土尝水建筑阖闾大城以来,阊门是苏州城的主要城门。

隋炀帝开挖江南运河(大运河江南段)以后,阊门是京杭大运河的南北要道。之后成了康熙、乾隆皇帝南巡的必经之地,《红楼梦》里称之为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就其原因而言,乃是其水陆要冲的交通地位决定的。

明清时期,这一带更是南北货运的集散地,阊门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南码头”、“北码头”、“万人码头”等 历史 地名,这些看似很不起眼的地名,却承载着这个地区的 历史 ,传递给后人的信息是它昔日的辉煌。

洪武初年,阊门的交通地位已经确立。朱元璋打下苏州后,生怕苏州百姓不服他统治,即所谓“大族相聚为逆”,于是,便想到了用大规模迁徙移民之法。

一方面可以削弱苏州百姓结派抱团,与朝廷为敌的力量;另一方面,可以补充苏北地区因战乱而丧失的劳动力。苏州百姓历来恋家,当然不愿远离家乡去苏北,于是强硬的“赶散”就不可避免。所有被送往苏北各地的人,都是从阊门码头启程的,背井离乡时最后看到、也是印象最深的当然是巍峨的阊门城楼,在越行越远的当口,这是苏州留给这些被“赶散”人的最后记忆,也是永恒的记忆。

在到达新的栖息地生活后,会口耳相传地告诉他的子孙们,不要忘祖———苏州阊门是你们的祖先呆过的地方。

于是,后人在编修家谱、族谱时,就把他们的始祖定为苏州阊门人。

今天的盐城人几乎都会告诉你祖籍是“苏州阊门”的,是“洪武赶散”让他们的祖先从苏南来到苏北的,这种文化现象与山东人所说祖籍是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是相同的。

那什么是“洪武赶散”呢?

“洪武赶散”是明朝初年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活动,一般称作“洪武迁徙”。至正二十三年(1363)张士诚在苏州建立根据地,自称吴王,与朱元璋抗衡。1367年张士诚兵败被俘,缢死金陵。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改元洪武,建立明朝。

洪武帝为巩固政权,下令将苏州城内原来支持和拥戴过张士诚的士绅商贾没收家产,责令全家迁徙到外地垦荒屯田。 这就是 历史 上所说的“洪武迁徙”,亦称“洪武赶散”。

“洪武赶散”始于明朝初年,据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冯仁宏撰《新安镇源流》(见《新安镇志》)记载称:“大明洪武登极之初,虑大族相聚为逆,使各道武员,率游骑击散,谓‘洪武赶散’,子孙相沿,传世为例。传至嘉靖,适奉旨击散,而苏之阊门周姓、常之无锡惠姓,以及刘、管、段、金皆被赶散,来至朐南(原海州以南地区),芦苇荒滩,遂各插草为标,占为民地,以作避兵之计。后人烟渐繁,乃诣州请为州民,州牧载入版图,是为里人。”因为当时这些被“赶散”者,无一出自自愿,而是强制性的,加上是武装押送,事情集中发生在洪武年间,故称为“ 洪武赶散 ”。

苏北许多县的人口始祖多从苏州迁徙而来,不少旧宗谱均有记载,也有称“红蝇赶散”、“红蜂赶散”或“红巾赶散”、“红军赶散”。

兜转六城门,是苏州的一句老话。

六城门中,最热闹繁华的要数阊门,曹雪芹在《红楼梦》书中称它为“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明朝中叶,苏州出了个有名的才子唐寅(伯虎),他的家,就住在离阊门不远的桃花坞廖家巷一带,读一读他写的一首诗,可以领略当年阊门的繁华:

《阊门即事》

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更擅雄。

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

五更市卖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

若使画师描作画,画师应道画难工。

/阊门:数百年前的繁华/

阊门是苏州建造得最为宽阔高大的一座城门,它的位置处在城西稍偏北。古人把天地分为八个方位,分别和天上的八路天风相通,这路天风,是最重要的,叫做阊阖风。

由于通天气,可以得到天神的保佑,所以就起名叫阊门。而且,吴国的战略目的是与楚国争雄,故而又叫破楚门。在城门上建有高楼阁道,巍峨雄丽,高悬“气通阊阖”四字大匾。

早在唐朝,苏州的物产和经济就在全国首屈一指,因为靠近运河,阊门就自然而然发展为苏州最繁华的地段,远远超过了城里。

阊门最兴盛的时代,当属明清时期。

那时,从运河边的铁岭关向西一直到吊桥,是全国最大的商业贸易集散地之一,人口总数达到近百万。各色店铺、茶楼、酒肆、饭馆、货摊,比比皆是,应有尽有。

可惜,阊门昔日的繁华断送在一场罪恶的大火中。太平军东进时,溃败的清军将领马德昭在逃窜时纵兵点火,从浒墅关直到阊门,绵延20多里,四野焦土,一片废墟。

由此,阊门元气大伤,苏州的商业中心开始向城内发展,先是西中市,逐渐往东,民国以后,才有了观前街的崛起。

直到抗日战争前夕,苏州主要的金融机构和商号还在西中市一带,至今仍能找到当时颇为 时尚 的西式店面建筑外墙,一座座矗立着,给这段让人渐远渐去的 历史 留下了抚古思今的新话题。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西中市:

西中市:隐约可见的民国风情

走进阊门,面前是一条街。这条街叫西中市,长约453米,宽约14米,今天看来,有点破旧,有点杂乱,但也透出一种原生态的市井风情来。

在 历史 上,这里是进城的主干道、主河道。大约在清末民国初,许多商号就集中在这条街上。这些商号纷纷造房子,于是就占河道,店挨着店,给西中市带来了新的生机。

清代这条街是绸庄林立,一旁的德馨里,从咸丰时期开始,就是官方金库出入的代理机构。1860年太平天国进入苏州前,清政府命令,烧毁城外的商业区。极盛一时的阊门大街,随之变成一片焦土。

而后,清政府在原来的大街上,修了一条三米来宽的小路,就是现在的“西中市”。

苏州素有“金阊门银胥门”的说法,民国时期,苏州城的24家钱庄,有20家就集中在西中市。区域内有“雷允上老店”、“老中国银行大楼”等31座民国建筑。银楼、药材店,也都大量集中在这里。

五十年代以后,这里的繁华慢慢淡去。

西中市老街,属于阊门 历史 街坊,阊门一直是苏州最繁盛之地。

阊门 历史 上称得上颠峰时期的,至少曾有过两次。一次是明中叶到清中叶,一次是清末民初到30年代前期。第二次的颠峰,便是以西中市,在民国时期的辉煌为主。

西中市的第一条巷,叫专诸巷。一般人都认为,这里因为住过春秋时刺客专诸,后来此地形成了巷,人们就叫了此名。

专诸巷

西中市的东头,南面一条巷叫吴趋坊,至少在晋代已是代表性的街道。据说唐寅的父亲,在这吴趋坊口开了家酒楼,这里当年也是黄金地段。

吴趋坊

吴趋坊口往东,再走不过七八步路,是一座不起眼的桥,这里是苏州城内,三横三竖河道网络中,第一横河和第一竖河的交汇处,这条第一直河上,架着的一座水泥桥,外貌极其普通,却是大名鼎鼎。

东汉时,因为有个大户人家,皋伯通住在附近,此桥就叫成了皋桥,直到今天。

皋桥

一条有特色的街,以其原有的素丽,穿过 历史 尘埃,展示在世人面前。许多人将西中市列为观赏苏州旧城风貌的一个免费景点。

/苏北移民:“阊门寻根”的 历史 由来/

在苏北的泰州兴化一带,不少人称睡觉为“上虎丘”,如果这一觉还做了梦,则管做梦叫“上苏州”。

这样的说法很奇特,但并非空穴来风,细数这些人的家谱,会发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的先祖,和许多今天生活在苏北的人的先祖一样,是在明朝洪武年间由苏州迁徙至苏北的。

史料记载,600多年前的一次大移民,也就是“洪武赶散”,使得数十万江南百姓自苏州阊门迁移至苏北。背井离乡600多年,寻根问祖便成了这些昔日江南人后裔的夙愿。

“洪武赶散”是明朝洪武年间江南地区发生的一次大规模移民迁徙事件,据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抑制江南地区富豪望族的势力,惩治曾激烈抵抗朱元璋部队的“吴王”张士诚旧部,也为了快速恢复经过战乱后人少地多的苏北江淮地区的经济,遂将苏州城内数十万百姓遣散至江淮地区。

不过从移民在苏北的分布和数量来看,移民们都是阊门人显然是不可能的,那么苏州阊门和移民究竟是什么关系呢?

京杭大运河是近代交通发展以前沟通南北的唯一水道,所以出阊门、入大运河,是苏州向北去水路的最佳路线。

由于移民们要过江,所以必须走水路。在苏北平原调查时,移民的后裔也多说他们的祖先当年从水路来,有的地方至今还留有正月初二祭船神的习俗。

由于阊门所处的交通地理位置,官方也就很自然地在阊门附近的驿站设局驻员。办理有关移民的一切公务。

旧时寺庙往往又是“慈善机构”,阊门外除寒山寺外还有几座大寺院,也就有条件和可能接待和临时安置来自苏、松等五府众多的被迁之民。

阊门一带也就很自然地成为迁民的集中之地。成了他们惜别家乡的标志。从苏南迁往苏北的人们,寄居他乡,不少人想回乡又回不得,只好把离别阊门时潸然泪下的情景用各种方式留传给后代,聊解思乡之情。

天长日久,苏州阊门的故事逐渐丰满,有枝有叶,在苏北平原广为流传。

因为过去没有说明自己是那个镇,那个村,所以大家一起集合到一个地点阊门,从这里迁徙到各地,所以祖宗留下的家谱都是从阊门迁徙而来的道理。

王氏三槐堂苏州阊门世隔百年又回到这片土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9892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07
下一篇 2023-03-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