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增城区是隶属于广州市。
增城区位于广东省中部,广州市东部,珠江三角洲东北角和珠三角都市生活圈。地理坐标:北纬23°05′~23°37′,东经113°32′~114°00′。区境东界惠州市博罗县,西连广州市黄埔区,南与东莞市隔江相望,北接惠州市龙门县和广州市从化区。区政府所在地荔城街,距广州市中心60千米。
增城区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北回归线经过增城北部,特点是气温高、雨量充沛、霜日少、光照充足,全年都可栽培作物。但因季风交替迟早及强弱不同,气候多变。受地势影响,北部山区与南部平原气候有差异。
增城区的经济概况:
2021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66.66亿元,同比增长10.8%;规上工业总产值1609.16亿元,同比增长11.1%;固定资产投资1066.99亿元,同比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4.62亿元,同比增长9.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3.85亿元,同比增长5.3%。
增城是广州的一个区,增城区是广州市市辖区,位于广东省中东部、广州市东部,东江下游北岸,罗浮山西面;东与惠州市接壤,南与东莞市隔江相望,西与黄埔区毗邻,北与从化区和龙门县接界。面积1616.47平方公里,下辖7个镇6个街道,284个行政村和60个居委会。
拥有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全国第五个国家级侨商产业聚集区“侨梦苑”,是全国著名的荔枝之乡、丝苗米之乡、牛仔服装名城、新兴的汽车产业基地和生态旅游示范区。
增城区气候概况。
增城区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北回归线经过增城北部,特点是气温高、雨量充沛、霜日少、光照充足,全年都可栽培作物。但因季风交替迟早及强弱不同,气候多变。受地势影响,北部山区与南部平原气候有差异。
一年四季的气候特征:春季,从立春日起,阴雨连绵空气潮湿,温度较低,一般是12.7~21.7℃之间。夏季,从4月中旬始,气温上升,最高气温为28.5℃,天气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空气闷热;4~6月份多锋面雨,7~9月份多台风雨;常发生洪涝灾害。
以上内容参考 增城区政府——增城概况
增城位于广东省广州市东部,又称穗东,地处珠江三角洲都市圈内,是广州、东莞、深圳等珠三角城市群和广深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增城依托广州,毗邻港澳,南与东莞隔江相望,东临惠州,北界从化,西连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广州科学城,是全国闻名的荔枝之乡、牛仔服装名城、新兴的汽车产业基地和生态旅游示范区。 增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建县于东汉建安六年(公元201年),隶属南海郡,因南海郡原辖6县,新设一县,增多一城,故曰“增城”,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1993年撤县设市,现辖6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和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市政府驻守荔城街,全市总面积1616.47平方公里,户籍人口81.8万,外来人口50多万。 近年来,增城以规划建设三大主体功能区为抓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建广州东部现代化生态新城区为目标,按照“两城三中心”、“三个经济圈”的发展思路,打好“广州牌”,融入珠三角,积极探索都市圈卫星城的科学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地将1616平方公里划分为南中北三个经济圈形成三大主体功能区,南部定位为重点开发的新型工业集聚区、中部定位为优化开发的生活安居与文化产业区、北部定位为限制工业开发的都市型农业和生态旅游休闲区, 南中北三大主体功能区互补互动、协调发展,经济和社会走上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2008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510.27亿元,工业总产值1104.42亿元,财政总收入102.49亿元,分别比2007年增长18.28%、22.3%和32.72%。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比中,增城跃居全国第12位,连续七年位居广东省首位。先后荣获“联合国和谐城市提名奖”、“中国和谐之城”、“全国绿色小康县(市)”、“全国绿化模范县(市)”、“全国科技先进市”、“广东省文明城市”、“广东省教育强市”、“广东省卫生城市”和“广东省林业生态县(市)”等称号。两城三中心“两城”,即增城市区和新塘城区,市区努力建设成为青山环抱、绿水绕城、百花盛开、文化繁荣、经济发达的文化产业和国际化会议休闲城,成为广州市区的城市副中心;新塘努力打造成广州东部生态工业卫星城,形成广州乃至广东省的重要经济增长极。“三中心”,即石滩、中新、派潭三个中心镇,作为区域性次中心、广州未来的卫星城来发展,石滩创建生态工业镇,中新创建增城中部工业明珠,派潭创建生态旅游特色镇。新型制造业基地 一要做好汽车产业基地的规划与建设。要力争将汽车产业基地上报成为省级或国家级的汽车产业基地,按 20平方公里规模加快规划编制和推进工作,以广州本田二厂为核心,全力抓好广本汽车仓储物流区和生活服务区以及汽车零部件生产区的建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原仙村工业园、原宁西工业园、原永和汽车摩托车配件园,形成组团式布局,远期达到60平方公里左右的基地规模。二要发挥广州本田二厂和五羊本田新工厂两个生产力骨干项目的龙头带动效应。三要扎扎实实做好汽车零部件产业招商工作。紧紧依托两大龙头企业,加快吸引汽车、摩托车及其零部件企业落户,鼓励已落户的零部件企业增资扩产,壮大我市的汽车、摩托车及其零部件产业。四要发展汽车贸易、汽车物流、汽车研发,完善相关配套服务。五要充分利用已有产业基础,加强产业整合。充分利用我市汽车零配件生产企业较多,汽车零配件经营网络遍布全国主要城市的优势,加强汽车产业整合,力争与本田车系互相融合、同步发展,培养根植性,做长产业链,做大产业规模。六要营造汽车发展的良好氛围。大力倡导汽车文化、制造文化。利用职业教育强市的优势,加强汽车人才培养和研发力量的培育。大力发展、完善汽车摩托车销售、检测、维修服务,与汽车、摩托车及其零部件生产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