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芋在我国栽培、食用历史已相当悠久。我国魔芋的适宜种植区主要分布在东南山地、云贵高原、四川盆周山地等热带、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域。
魔芋是天南星科(Araceae)魔芋属的总称,栽培学上属于薯芋类作物。魔芋花序的附属器发放气味最浓,其次为雄蕊和佛焰苞上端,再次为佛焰苞的中部,而基部不能发放气味;其气味的主要组成成分为二甲基寡硫醚,主要吸引腐尸甲虫及粪蝇。
魔芋的叶有两种类型,一为大型复叶,一为变态叶—鳞片叶。每一个芽外面都被数片鳞片包裹保护着(约十片)。魔芋的一个生长周期仅发生一片大型复叶,魔芋的叶柄里具有一种特殊的后生木质化的管胞,对叶柄的支持作用起到很大的帮助。
扩展资料:由于魔芋展叶封行后不提倡过多的农事操作,因此种植前要施足底肥,要求亩施农家肥3000-4000 kg、普钙或复合肥20-30 kg、钾肥20 kg,混合后,一半作沟(塘)底肥,一半作盖种肥。
魔芋种植在3月中旬至4月中旬播种,低海拔区宜播早,高海拔区则相反。
据试验,魔芋生长发育有随着荫蔽度增加,病害发生率降低的趋势,提倡海拔1900 m以上的地区净种,海拔1900 m以下地区行间套种,有小麦—魔芋—玉米,果园、茶园套种等方式。
魔芋只分布于亚洲及非洲,在北美洲、拉丁美洲、欧洲、大洋洲等均未有分布,在这些地区仅植物园内有引进的魔芋植物。
星川清新1978年所著《栽培植物的起源与传播》中记载了“魔芋原产于印度、锡金等,但也有说魔芋原产于印度支那半岛(即中南半岛)”。
刘佩瑛2004年所著《魔芋学》根据魔芋属植物系统发育过程及种质资源的分布,结合生态地理,从魔芋个体发育的特征、特性追溯系统发育的生态环境判断起源中心认为:在魔芋漫长的系统发育的生态环境里,一年中必然有半年是温暖(25℃左右)湿润,而非高温(35℃以上)干旱;适当荫蔽而非直接强烈日光照射的环境能让其充分生长;其后则有一段不适合它生长的环境,如低温、干旱、强烈日照等环境因素强制它生理深休眠。魔芋属植物的分布地区主要在印度东北部中南半岛北部、中国云南南部,共有魔芋属植物70种,占全球163个魔芋种的43%,并且基因型极丰富,特别是有许多具条状根茎及堆砌许多畸形或球状块茎为一体、产于越南和云南的原始类型。
该区域地处靠近北回归线的热带,日照、热量充足,年均温接近25℃。在天南星科植物发生的晚白垩纪,气温比现在高,亚热带比现在偏北近10°,当时这一地域实际上仍处于热带气候范畴。至晚第三纪,大陆季风环流体系形成,由于印度是低压区,印度洋尤其是孟加拉湾的气流控制着印度东北部,并向东控制着缅甸、泰国、老挝、越南和中国云南南部,形成突出的半年湿、半年干的气候特点,每年5~10月,多雨、温暖而不酷热,空气及土壤湿润,10月至次年4月,日照强烈,空气干燥,土壤干涸。在此气候条件下,漫长的系统发育过程形成魔芋属植物在每年5~9月充分生长,10月倒苗,在土中留下球茎进入休眠,以低营养及低水分消耗度过旱季逆境延续物种。
因此,从拥有基因型的丰富,特别是有最原始的类型和其他原始类型的存在,以及适合于孕育魔芋的生态环境条件判断,可以认为魔芋的起源中心在现在的亚洲中南半岛偏北部和云南南部北纬16°~24°地带。此地带当时为热带气候,其始祖种为热带森林下层的草本植物。这是一种温暖湿润、土壤肥沃、疏松、有机质含量高、利于透水透气,光照是半阴不阳的环境气候,也正是我们栽培魔芋时要努力营造或选择的气候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