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岗是莞深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凤岗镇牢牢把握“三区”叠加的重大历史机遇,充分发挥毗邻深圳的区位优势,建设“湾区创新重镇,智慧客侨新城”。有金龙路、东深二路、龙凤大道、博深高速等近10条道路与深圳互通,来往两地的公交专线有6条。凤岗是美丽宜居新城。总斥资25亿元以上的“一河两岸”工程沿河依山而建,由东向北基本形成中心区景观段、东部商住区、北部高档别墅区、西部高层商住综合区、南部休闲商贸综合区五大功能区。
凤岗镇位于广东省东莞市的东南部,东南西三面与惠阳、宝安接壤,北面与本市的塘厦、清溪相连。距东莞市区50多公里。
凤岗镇下辖11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大小自然村62个,辖区面积82、5平方公里,辖区人口31、8971万人,其中常住人口1、5万人。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凤岗人在开展民俗文化活动中,继承和发挥优良的习俗,取其精华。改革和摒弃不良习俗,去其糟粕。因势利导,破旧立新,大力弘扬客家民俗文化的优良传统,以推动社会义新文化的开展。
凤岗镇,隶属于广东省东莞市,位于东莞市的东南部,北纬22°40′35″,东经114°6′42″ 。东、南、西三面与惠阳、宝安(现为深圳市龙岗、宝安两区)接壤,北面与该市的塘厦、清溪相连。距东莞市区50多公里。东莞凤岗镇,古称塘沥洞。民国初期,建凤岗新圩,后更名为凤岗镇。
凤岗人的祖先都是移民而来,由从不同迁移地区语言分为白话和客家话两种语系。白话系人口其先祖从粤北的南雄到广州地区,后又逐迁到凤岗。宋末元初到凤岗立村的本地人,已有600多年历史了;而客家话语系人,其先祖原在福建和江西两省,后南迁到粤东地区。从清朝中期设立在黄洞廻龙庵的碑文记载,凤岗的立村定居第一批客家人的先祖为“十三位公”,从与粤东地区南迁到凤岗开垦,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了。
凤岗镇有侨乡之称,众多华人华侨分布世界五大洲36个国家和地区,是东莞市重点侨乡之一。在清朝前期,以农耕为主的凤岗客家人到异国他乡谋生者不多。也未有“华侨”,港澳同胞的谓称。据凤德岭的狮石厦黄氏族谱记载,在清朝乾隆期间,黄氏先祖黄振鹏外出南洋谋生。开了凤岗地区向外移民的先例。1840年鸦片战争后,英国人强占了香港,公开招聘大量的廉价的中国劳工,其实质是贩卖中国劳工。在战乱、饥荒、疾患和贫困线上挣扎的凤岗客家人,为了生活的出路,许多人便成了“契约华工”被贩卖的“契约华工”(俗称卖猪仔)。凤岗的“契约华工”前期多数被贩运到东南亚的马来亚等国,开采矿山,开垦殖橡胶种林等劳役工作;第二期的“契约华工”多被贩运到南美洲的苏里南、牙买加等地。这些人后来被人们称谓为华侨。多位华侨常常回国寻根问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