磡头村向为许氏家族住居,现在约90%的居民依然是许姓。开基638年来,村风淳朴,文风兴盛,人才辈出,有史记载的就达五十余位.如:明代广西都司正断事许时润;广东按擦使许桂;清代誉满京师的名医许在文;民国留学日本明治大学的许怡荪。村域日扩,逐渐成为徽州的著名村落,现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村内古建筑百分之九十以上为明、清和民初所建,鳞次栉比的民宅均粉墙黛瓦,古貌依旧。老村区长一公里多,宽约500米,两头小,中间大,形似金鱼。沿溪岸的两条街道名为水街,全部用花岗岩石条铺就。水街有14古巷、10古桥(永安桥、聚顺桥、三德桥、杨川桥、艮硚桥、聚秀桥等)、10古祠(涧州公祠、许氏宗祠、章氏宗祠、司平第、大夫第等)、5古庙、5古碾(即旧时舂米的水碓)、4古坊、2古第、1古楼。沿水街的溪中还筑有28处取水石磡,进村但见道道跌水似浅瀑,满耳但闻流水声。
村中民宅多为内开“四水归明堂”式的两层楼房,三间两过厢,结构合理实用。斗拱飞檐,窗棂隔扇均雕花,雕刻手法细腻,图案丰富多彩。厅堂摆设条桌、八仙桌,悬挂匾额、对联,鲜明地体现了古徽州的理学传统。古巷纵横交错,羊肠百折,曲径通幽。有的古巷从民宅楼底穿过,别具特色。三座石雕精美的古牌坊矗立水街,令人景仰。
昔人曾将该村的优美风光归纳为“涧洲八景”:甑峰毓秀、逄石作壶、石室清虚、岩存仙迹、屏开锦帐、峦回天马、洲涌金鱼、玉泉鸣佩。位于许氏宗祠旁的听泉楼更是别致显眼。清咸丰年间仲夏,县令王峻题赠的匾额至今依然挂在楼上。楼角悬有四串风铃,随不同风向而发出不同音响,可以听铃声而知天气变化。夜晚登楼,能听到楼底溪边泉水汩汩而出,有如击佩之声。
漫步磡头,古桥、古牌坊、古民居、蜿蜒的水街...真可谓一步一景,步移景换,目不暇接.站在村外高处眺望,只见层层叠叠的马头墙错落有致,线条流畅,空间舒展,极赋层次感,且整体和谐,显出建筑风格相当统一。仿佛是画里乡村,世外桃园,令人陶醉。
润州:江苏省镇江。589年,隋朝军队渡江攻占陈朝的京城建康以及京口,并改丹徒县为延陵县。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在此设置润州。
涧水出新安县南白石山,《山海经》曰:白石之山,惠水出于其阳,东南注于洛,涧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谷。世谓是山曰广阳山,水曰赤岸水,亦曰石子涧。《地理志》曰:涧水在新安县,东南入洛。是为密矣。东北流历函谷东坂东,谓之八特板。东南入于洛。孔安国曰:涧水出渑池山,今新安县西北有一水,北出渑池界,东南流径新安县,而东南流入于谷水。安国所言当斯水也。然谷水出渑池,下合涧水,得其通称,或亦指之为涧水也。并未之祥耳。今孝水东十里有水,世谓之慈涧,又谓之涧水。按《山海经》则少水也,而非涧水,盖习俗之误耳。又按河南有离山水,谓之为涧水,水西北出离山,东南流历郏山,于谷城东而南流注于谷,旧与谷水乱流,南人于洛。今谷水东入千金渠,涧水与之俱,东入洛矣。或以是水并为周公之所相卜也。吕忱曰:今河南死水。疑其是此水也。然意所未详,故并书存之耳。
九溪十八涧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著名景点西湖之西的群山中,上自龙井起蜿蜒曲折7公里入钱塘江。九溪之水发源于杨梅岭,途中汇合了青湾、宏法、方家、佛石、百丈、唐家、小康、云栖、渚头的溪流,因称九溪,溪水一路上穿越青山翠谷,又汇集了无数细流,所以称九溪十八涧。古时候人们常喜欢用“九”字来表示数量的众多。其实,这条山区溪流一路上穿林绕麓,不知汇合了多少细流。十八涧,原是指这条山区溪流的源头----龙井一带的无数山涧泉流而说的。所以,十八涧也是古时人们用“九”的倍数来形容山涧泉流众多的意思,并非只有十八条山涧。九溪十八涧的形成是由于:它的源头在龙井村一带形成了一个面积巨大的漏斗状盆地,这个盆地周围的山岭基本上由砂岩组成,只有东北角靠近龙井泉处出露了石灰岩,在龙井盆地中,四周山岭坡面上无数细小的水流都向盆地中心部分汇聚,形成了“万壑争流下九溪”的美丽景色。九溪十八涧景色天然,少有匠气,“溪水因山而曲折”,其中6处溪流漫过山径,上置石步,游人可涉水溪中,也可自石上鹤步而过,各有意趣。清俞曲园有诗:“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叮叮咚咚泉,高高下下树。”身历其境,尘襟为之一洗,更有一种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位于河南省西部。源出陕西省洛南县洛源乡的木岔沟。东流入河南境,经卢氏县、洛宁县、宜阳县、洛阳市,到偃师县杨村附近纳伊河后称伊洛河,到巩义市洛口以北入黄河。全长453千米。大致以洛宁的长水为界,上段洛河穿行在峡谷和盆地之间,多险滩急流;范里至长水一段,两岸悬崖陡壁,谷深在200米左右;出长水后,洛河脱离山区,水面渐宽,水中多沙洲。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支流有24条。其中最著名的是涧河! 发源于华山南麓,在崤山、熊耳山之间广纳百川, 在洛阳平原腹地左携涧水,右带伊河,东出平原,北入黄河。传说有神龟出于洛水,其甲壳上有图象,结构是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以五居中,五方白圈皆阳数,四隅黑点为阴数。称为洛书,古称龟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