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往故宫井里扔了很多宝贝都去哪里了?


故宫里有70多口井传说在这些井里藏了许多的明清两个朝代的宝物。当年慈溪和光绪帝从皇宫出逃,所有的稀世珍宝一点儿都没来得及拿。这些东西都被慈溪藏到了故宫的井里。不只是慈禧,各朝各代的的人对故宫的井都有执念。在故宫西部的一个古井里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个明代的瓷器。虽然只有这一个例子过于单薄,但也足以让传说的人相信故宫的井里真有可能是藏着无数的珍宝。

那么清朝灭亡之后故宫成了无主之地,为什么没有人去井里捞这些宝贝。说实话当年溥仪被赶出故宫后,这些军阀将皇宫里值钱的东西都抢完了。并派人保护起来,一般人想要进去都很难,更别说去寻宝贝了啦。即使军阀结束后,故宫让普通人进去也,他们也不愿意去井里捞宝贝。因为那时候的人很迷信。加上故宫里投井自杀的,被害的故事比比皆是,当年珍妃就是被活活扔到井里淹死的。且不是说这些井里有妃子们的冤魂,但就是遗骸也让迷信的老百姓望而却步。

此外,故宫的井都是和地下暗河相通的。就算是当年扔下的宝贝,如今也不知道被冲到哪儿啦,要想寻找宝藏,难度相当大。,想正而八经的在井底寻宝,必须借助相关设备。这样就必然会对故宫和井口造成破坏。对这样的一座几百年的历史文化古迹。放到今天谁让你这么干。

所以这么多年也只有一次国家正规的考古活动中在井里挖出点宝贝。普通人想要从井里捞出什么宝贝的东西,几乎是痴心妄想。这就是故宫井里宝物多如牛毛却无人敢捞的原因。为了这点儿莫须有的宝藏冒这么大风险显然是不合适的。

1924年11月25日,清朝逊帝溥仪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由北京警备司令鹿钟麟、警察总监张璧与社会名流代表李煜瀛一起执行。

(溥仪旧照)

随后,溥仪按照鹿钟麟等人提出的要求,交出了两方印玺,一方为“皇帝之宝”,另一方是“宣统之宝”,失魂落魄地离开了紫禁城,来到了什刹海甘石桥边的醇亲王府,接受民国政府的监管。

由于事发突然,溥仪都没来得及收拾金银细软,更不曾携带皇宫里任何的奇珍异宝,甚至都连换洗的衣物都没有,就身无一物地被“请出”了皇宫。

但是,溥仪的棉衣里,却藏着他常年不离身的一件宝贝,那就是田黄三链印章。

那么,为什么溥仪偏偏对这件宝贝情有独钟呢?

(田黄三链印章)

一、这套印章十分名贵。

田黄三链印章是由有着“石中帝王”之称的田黄石雕刻而成。这种珍贵的石头,产自福州市寿山乡“寿山溪”两旁之水稻田底下,呈金黄色,是大名鼎鼎的寿山石中的珍品。在全世界范围内,也只有福建寿山的一块不到一平方公里的田中,才出产田黄石。

田黄石的色泽温润柔美,材质肌理细腻,在软质雕刻石中属绝佳上品。

传说田黄石是女娲补天时遗留在人间的宝石,是凤凰蛋所变,因此,田黄石也被称作“万石中之王”“帝石”。

古代人把田黄石视作雕刻印玺的最佳材质,所以,田黄石又有着“印石之王”的美誉,其价值甚至超过了黄金,民间有“一两田黄三两金”的说法。

如此名贵的田黄石,自然也得到了清朝历代帝王的喜爱。据说咸丰帝临终时,赐予慈禧的一方御玺,就是田黄石所制。

但是,如果要说田黄印章的翘楚,那就莫过于溥仪带出宫的这套三链印章了。

这套印章正是乾隆的玉玺,它由两块方印,和一块圆印以及一根链条组成。左边的正方形印章高1厘米,边长2.6厘米,印文“乾隆宸翰”。中间椭圆形印章高1厘米,直径约3厘米,印文“乐天”。右边一枚和左边的形状大小相同,印文“惟精惟一”。

“乐天”取自《周易·系辞》:“乐天知命,故不忧。”寓意能洞悉宇宙的法则,知晓生命的道理。乾隆借此传达,他希望也可以像普通人一样乐天知命,与民同乐。

“惟精惟一”出自《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乾隆借此表达其治国理政的理念。他认为,为君之道应“精一”兼执,修行己身。

整套印章由一整块田黄石雕刻而成。这块重达2.5公斤的原石,是在康熙年间被发现了后进贡到宫里的。在库房里尘封了近百年,直到乾隆当上太上皇后,要刻一方印章,才被选出来雕刻而成。

乾隆一生拥有各种材质的公私宝玺多达1800多方,而这套三链章印玺,是其中最为名贵的。虽然它使用起来极为不便,稍有不慎就有损坏的危险,但这也丝毫没有影响它国宝的价值。

(溥仪旧照)

二、这套印章是清王朝曾经辉煌的见证。

这套小小的三链印章,不但见证了清朝的鼎盛时期,也见证了清王朝由盛转衰,最终崩塌的历史。因此,对于溥仪来说,这套印章就是清王朝的历史见证,它伴随了大清王朝的兴衰荣辱。溥仪之所以把这件宝物一刻不离地藏在身上,除了它价值连城外,更重要的是,表达了溥仪对于清王朝的一种情结,对封建帝王权力的一种眷恋。

1950年,溥仪从苏联被引渡回国后不久,朝鲜战争随即爆发。身在抚顺战犯管理所的溥仪,决心认真改造,为国家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于是,他将随身携带的这套田黄三链章,捐献给了国家。

现在,这套印章静静地躺在北京故宫博物馆里。以其无与伦比的艺术和历史价值,成为了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沈阳市考古研究所于 2020 年 3 月底至 8 月中旬对中心里遗址进行了 1000 平方米的考古发掘,取得了重要的发掘收获。经过发掘,从地层发展序列上揭示了沈阳城自汉魏至民国时期的演变关系,发现了 34 座房址、104 个灰坑、7 条灰沟、1 条道路及 1 眼水井,遗迹以清代至民国时期为多。近期发掘比较重要的是发现 1 条南北向路面及 1 眼水井。

发现的 1 眼砖砌水井,保存状况较好,青砖砌筑,井口圆形,井口直径 1.1 米,井底六边形,通高 5 米,出土了大量的泥质灰陶、白瓷片等,有陶盆、陶罐、瓷碗等,也有少量铁器、铜钱出土,水井年代可早至辽代。水井是城市聚集生活的重要物证,此前沈阳市域范围内并没有保存早于明代的水井,这眼水井具有保护利用的价值。

位于汉魏时期宫后里城址北侧、辽金沈州城、元代沈阳路、明代沈阳中卫城、清代盛京城城内,还出土了大量青花瓷,这里地处沈阳故宫的建设控制地带内,是历代城市的核心区域。中心里遗址在清代被称为 " 铜行胡同 ",1988 年命名为 " 铜行巷 ",因专制铜器的手工作坊集中地而得名,在清代是沈阳唯一的铜行制品集散地。它还具备汉魏至民国时期连续的地层叠压关系,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考古人员在发掘中发现,清中晚期至民国时期的 " 铜行胡同 " 相关的经营性建筑和铜加工环节中的木构结构建筑设施,出土了大量的各类生活用器,有铜制品、陶器、瓷器,尤其以青花瓷器居多。

8 月 18 日,考古发掘顺利通过省文物局专家组验收。这是位于沈阳故宫北侧的中心里遗址,里面藏着很多宝贝。专家结项得出结论:发掘区西侧的路面需尽快回填,因为砖砌水井遗迹对于勾勒沈阳城市文化肌理脉络、庚续沈阳历史文化名城的乡愁记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99671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