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河内、河间指哪里

古代河内、河间指哪里,第1张

中国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战国时河内为魏国领土。秦末民变时司马卬被项羽封为殷王,都城在河内。汉高祖即位时设置殷国,次年改名为河内郡,位于太行山东南与黄河以北。

河间,古称河涧、瀛洲,隶属于河北省沧州市,东与沧县、青县接壤,北与大城县、任丘市交界,西与肃宁县、高阳县相邻,南与献县相连。属于湖积冲积平原,地势自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典型大陆性季风气候,受季风影响,四季分明。

扩展资料:

河内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泛指黄河中游北面的地区,约相当于今豫北地区。狭义则专指河内郡(今沁阳)。

因位于黄河凹处北岸以东,且位于殷商畿内,故称河内。与河南、河东相对,并称为“三河”。“三河”分别为夏商周王朝腹地,亦是“中原”的代名词。

河内、河南以黄河为界,河内、河东以太行为界。同时,河内与河南、河东又均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则分别专指河内郡(沁阳)、河南郡(洛阳)、河东郡(安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河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河间

宋朝的河间府是现在的河北省河间市

河间府府治河间县(今河北省河间市)领县十:河间、献、阜城、肃宁、任丘、交河、青、兴济、静海、宁津;州二:景(领吴桥、东光、故城三县)、沧(领庆云、南皮、盐山三县)。于赵都军城(河北河间市)置瀛州,辖河间、高阳、章武三郡。

隋大业三年(607年)改瀛州为河间郡,郡治河间县即今河间市。唐武德四年(621年),废郡复称瀛州。天宝四年(745年)又罢瀛州恢复河间郡。

乾元元年(758年)废郡复称瀛州。后晋天福元年(936年)瀛州归入契丹,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归后周辖。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废瀛州建河间府。

扩展资料:

河间府的历史沿革。

河间府署始置于北宋大观二年,规模宏大,远近闻名。宋朝李素之为河间府署兴建第一人。明弘治初年,知府谢文对府署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是自宋以后的唯一一次大动作。明正德辛未年,府衙毁于火灾,后张翊复建。

之后各任知府相继对府衙进行了完善。进入清朝后,清政府沿袭旧制,仍在此城设府存县,府署仍在原位。但随着民国以后废府存县,重心他移,加之财力不济,年久失修,到日本侵略者占领河间时已成废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河间府署

河间古称瀛洲,地处冀中平原腹地,位于今河北省内,属沧州市管辖。河间历史悠久,之名始于东周,距今有2700年历史。历代在此设郡,立国,建州,置府,是京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重地,素有京南第一府的美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9559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06
下一篇 2023-03-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