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是指哪里?

江南是指哪里?,第1张

江南”一直是个不断变化、富有伸缩性的地域概念。

1、狭义的地理江南多指长江以南太湖流域附近的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杭州、湖州、嘉兴、绍兴、宁波、上海等地。

2、广义江南范围还包括江苏南通(通州)、扬州、泰州;浙江金华、丽水、舟山、台州、衢州、温州;安徽南部黄山、芜湖、宣城、马鞍山、池州、铜陵;江西东北部婺源等。

江南以才子佳人、繁荣水乡、教育发达等著称。江南是一个人杰地灵、山清水秀的地方,从古到今“江南”始终代表着美丽富饶的水乡景象,现今也是自然条件优越,物产资源丰富、商品生产发达、工业物链齐全,是中国综合水平最高的发达地区。

扩展资料

江南的含义在古代文献中是变化多样的,根据历史传统和文化形成的大江南地区是江西、苏南、上海、浙江北部,江南核心区是所谓“水乡江南”,是江南文明的一个生态型,因其位于平原泽国之上,故和山地江南滨海江南相区别,因其最具代表性,所以也被认为是狭义江南。

在大的江南文化区域中,东南地区无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亚文化区域。特别是唐宋以来,东南地区逐渐成为天下财赋之所区、士大夫渊薮,正如宋史专家刘子健先生所认为的那样:“中国近八百年来的文化模式,是以南宋为领导的模式,以江、浙一带为重心。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江南

广义的江南: 指整个长江中下游长江以南的地区,即苏南、浙江、安徽长江以南、江西、湖南和湖北长江以南地区.福建有些地区有时也被称为江南.广义的江南的定义始于古代的区划(江南道),也常有文学作品描述.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是写在长沙的事.天气预报中的所指的江南也大致为广义江南地带.江南三大名楼(武汉市的黄鹤楼,岳阳市的岳阳楼和南昌市的滕王阁)均位于小江南以外的大江南地带. 【 狭义的江南大致指苏南和浙北地区,但具体范围并不很明确.这个概念大概从唐末开始,到明清时期成型.最明确的江南核心地带,大致只包括太湖周边的几个城市:苏州、杭州、无锡、常州、湖州、嘉兴(传统的江南六府)南京、镇江、常熟等.上海由于和苏南浙北文化相近以及历史的渊源,在现代概念中也基本被纳入小江南范围.而地处江北的扬州、经济文化形同江南、故有比江南更江南之说、在各大网站选举代表江南的城市、扬州仅次苏杭二州、可见大家对扬州的认同!同时皖南的芜湖等地、由于文化原因、江南认知度也很高!而钱塘江流域的绍兴等地、才子佳人辈出、散发出浓浓的江南的温柔、基本也属于狭义江南范围!简言之狭义的江南是以苏杭二州为中心、经济文化相近的苏南浙北一带!

代表城市: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湖州、杭州、绍兴、嘉兴、上海、宁波、扬州、南通、芜湖、宣城、黄山、马鞍山、池州、铜陵、安庆、九江、上饶、景德镇等。

全国一级气象地理区划分说明:

江南地区:长江至南岭间所含的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安徽、江苏、上海、和福建北部(从南岭向东延伸)等地。

全国二级气象地理区划说明:

江南地区:南北向基本浙赣和湘黔两条铁路线为界分为南部和北部,东西向基本以江西省东北部与浙江交界的南北延伸线和江西与湖南交界线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

在不同历史时期,江南的文学意象不尽相同。江南最早出现在先秦两汉时期。在东周时期是以吴国、越国等诸侯国所在的长江中下游,即今上海、浙江北部、江苏南部、安徽东南部、江西东北部等长江中下游以南部分地区(摘自央视纪录片《何处是江南》)。

自古以来,江南汉族地区曾有会稽郡、吴郡、江南道、两浙路等行政划分。

扩展资料:

相对于北方而言,江南地区的地形地貌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多丘陵多平原和多水。江南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地形上呈南高北低之势,其北部地势平坦,以平原、丘陵为主,南部则分布有一些山地;另外除了降水丰富以外,江南地区还拥有长江和钱塘江两大水系,两者通过运河相互连通。

江南地区河道棋布、湖泊众多,有中国著名的三大淡水湖,即江西的鄱阳湖和湖南的洞庭湖、江浙两省的太湖。

在长期的开发过程中,又兴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使之相互勾连,如伍子胥开胥溪、夫差开凿邗沟与江南运河等等,所以历来就享有“水乡泽国”的美誉。在这样的气候和地形地貌下形成的江南自然地理有着和北方显著的不同。

江南不仅素以鱼米之乡、风景秀丽著称,重文也是江南的传统之一,这也铸就了部分江南人的文化性格,江南文化算是一种情义绵长的代表,被广为传颂的才子佳人等佳话则是对文化底蕴的另一赞美。白墙青瓦小桥流水式的经典江南建筑风格也别有一派恬静内秀的韵味。咸鲜润甜的精致菜肴也可以作为部分江南的一种代表。

江南素以文化教育繁盛著称,位于南京秦淮河的夫子庙是纪念孔子的庙宇,夫子庙建筑群中的江南贡院在古代为学子科举考试的考场,均是江南科举文化的象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江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9005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22
下一篇 2023-02-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