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赵是哪个朝代

后赵是哪个朝代,第1张

后赵(319年~351年)是十六国时期羯族首领石勒建立的政权,共历七帝,享国33年。[1][2]

公元319年,石勒在襄国(今河北省邢台市襄都区)自称赵王,史称后赵。公元329年石勒灭前赵,次年称大赵天王,不久登基称帝。

建平四年(333年)石勒驾崩,次年其侄子石虎篡位,称居摄天王。建武元年(335年)迁都邺城(今河南安阳北至河北邯郸临漳南)。建武三年(337年)称大赵天王,太宁元年(349年)称帝,同年病逝。石虎非常残暴,杀人如麻,征役无时,大兴土木,荒淫无度,社会矛盾尖锐,百姓生活悲苦。[3]

石虎死后,诸子为争帝位互相残杀,石虎的养孙冉闵坐大揽权,因胡人不愿为己所用,下令屠杀羯胡和不支持自己的人。冉闵于350年称帝,诛杀石氏子孙,改国号为魏,史称冉魏。同时,石虎之子石祗也在襄国称帝,内战全面爆发。永宁二年(351年),石祗被手下大将刘显所杀,后赵灭亡。刘显在襄国称帝,被冉闵攻杀,前燕乘这场内乱兴兵南下,杀冉闵,冉魏灭亡。

石勒灭前赵后,占有了除东北三省、河西、新疆以外的整个北方地区。与当时的晋朝残余政权东晋形成实际的南北朝对峙局面。后赵前期采取胡汉分治政策,但注意笼络汉族士人,减轻租赋,发展农业生产,推行儒家教育。统治地区包括冀州、并州、豫州、兖州、青州、司州、雍州、秦州、徐州、凉州及荆州和幽州部分地区。

此外,后赵的国号赵就是表示继承了西晋的金运正统,是为水德,这也体现了其深受中原儒家文化的影响。

后赵采用胡、汉分治政策,设置大单于统治各少数族人,又设置专门的官职管理胡人辞讼和出入,甚至强行规定称汉人为“赵人”,胡人为“国人”,并严禁呼羯为胡。石勒、石虎均沿用前赵的徙民办法,将被征服地区的各族人民迁往其统治中心襄国、邺及其周围地区,以便控制。对人民的统治,除以州、郡行政系统管理外,同时存有以军事组织形式管理并占有人口的制度。

石勒初起时,对西晋王公卿士、坞堡主及士大夫多加杀戮。以后则在俘虏中区分士庶,将士族集为“君子营”,以示优待,并选用某些士族为官。称赵王后,石勒对一些士族委以要职,明令不准欺侮衣冠华族。恢复魏晋以来的九品官人制度(见九品中正制),使士族取得了特权。石勒两次清定九品,又设立太学、小学和郡国学,培养将佐和豪族子弟。石虎即位后,也肯定士族特权,并将对关东士族的优待扩大到关中的望族。

羯语

关于羯族语言,历史记载只有一句。《晋书·佛图澄传》中所记载的“秀支替戾冈,仆谷劬秃当”这一句羯语谶语,是佛图澄对石勒说的。《晋书》对这句话解说:此羯语也。秀支,军也;替戾冈,出也;仆谷,刘耀胡位也;劬秃当,捉也。此言“军出,捉得刘曜”也。

1、后赵,十六国之一。羯族石勒所建,国号赵。

2、后赵(319年~351年)是十六国时期羯族首领石勒建立的政权,共历七帝,享国三十三年。

3、公元319年,石勒在襄国自称赵王,史称后赵。公元329年石勒灭前赵,次年称大赵天王,不久登基称帝。

4、此外,后赵的国号赵就是表示继承了西晋的金运正统,是为水德,这也体现了其深受中原儒家文化的影响。

十六国之一。羯族石勒所建。都襄国(今河北邢台),后迁邺。盛时疆域有今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山东及江 苏、安徽、甘肃、辽宁的一部分。历七主,共三十二年。

1朝代建立

公元308年,刘渊称帝,遣使授石勒持节、平东大将军、平晋王。从前是小打小闹过家家一样瞎打瞎混,现如今真有个“皇帝”封自己为王,石勒当然兴奋。刘聪进攻壶关时,石勒自率七千精锐为前锋都督,杀晋将黄秀接着,他又进攻邺城、赵郡、巨鹿、常山,攻杀晋军数万人,并派和他起兵的十八将分头率兵并州山北诸郡县,说降了不少散落游荡的胡人地方武装来附。石勒虽替匈奴汉国攻城陷地,和刘氏家族的兵将不同,他很少残杀当地居民。对于魏郡被攻陷的各个民间地方坞堡,他“简强壮五万为军士,老弱安堵如故,军无私掠,百姓怀之”。

攻陷冀州后,石勒又能把各地的读书人安置在一起,号为“君子营”,成为为他出谋划策的智囊班子。他手下最得力的谋士张宾,也是此时闻名而归顺的。转战之中,石勒惟一遭受较大的挫败是飞龙山战役。晋朝幽州刺史王竣派遣的鲜卑头领务勿尘(段匹之父)等鲜卑、晋朝联军共十余万,把石勒打得败走黎阳。即便如此,石勒未伤元气,转而进寇信都,杀掉晋朝冀州刺史王斌。接着,他东袭鄄城,杀晋朝兖州刺史袁孚。乘胜而进,石勒连陷广宗、清河、平原、阳平诸县,降九万多人。武德之战,石勒攻杀晋朝冠军将军梁巨,坑杀抵抗的降卒一万多人,威震河北。“河北诸堡垒大震,皆请降送任(子)于(石)勒”。匈奴刘聪继位后,又赠石勒征东大将军、并州刺史等一大堆头衔。一是在新主人面前挣面子,二是为自己争地位,扩充军队,石勒配合刘聪的儿子刘粲会攻洛阳,又进攻襄阳,陷江西垒壁三十余所,“欲有雄据江汉之志”。

谋士张宾有远谋,劝石勒北还。正在兴头上大获胜利的石勒忘乎所以,不听。不久,晋朝琅琊王司马睿派王导率军讨石勒。由于粮草不继加之军中瘟疫流行,石勒损兵折将,伤亡大半,最终听从张宾之策,裹粮卷甲,一路攻杀,折军北还。西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四月,以讨贼为名逃出洛阳的东海王司马越忧急病死。他带出的二十多万朝中卿相将军士兵以及随军家属,拥着司马越的大棺材向东撤退,准备到东海(山东郯城)为司马越归葬。石勒闻讯,于五月间亲率轻骑倍道兼行,在苦县宁平城(河南鹿邑县)包围了这只送丧大军,“大败晋兵,纵骑围而射之,将士十余万人相践如山,无一人得免者。”晋朝太尉王衍、襄阳王司马范等六个宗室王爷以及数十朝廷高官皆成为石勒的阶下囚。

历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8900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22
下一篇 2023-02-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