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树》观后感

海水晶2023-02-20  28

《生命之树》是一部充满了哲理意味的内心独白及富有美感与想象力的画面的影片,导演泰伦斯·马力克对影像和音乐的理解和表现力让人叹服。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部影片的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生命之树》观后感

两个小时十八分钟。前面接近半个小时的纯画面,各种绚丽或震撼的画面,爆发、诞生、延伸和生命,和着厚重的音乐声,让人压抑。我跟他说,确实适合你看,极端又神经质的画面,让我看不下去,他说只是因为你看不懂,所以你看不下去。我不知道。但是我还是看完了。每个人都会不自觉的寻找与自己相似的事物,相似的想法,总是想有个人明白自己、理解自己,但太过相似又会排斥,太过理解你又害怕。就是这么矛盾。

我也曾像杰克那样,渴望一个人死去,但后来发现,只是更爱了。我也像他那样,望向这充满未知的世界,新奇,美妙。但是我的矛盾不似他那样来自父亲和母亲,而是来自我自己和父母。就这样一直纠缠着,矛盾着,长大。 他丢掉了自己,庆幸,我死守住了。虽然仍旧矛盾,但总归知道自己在哪里。

《生命之树》这部片子,非常文艺,跟我喜欢看的风格有差距,但是,不妨碍我理解它。来自一个孩子的质问,来自内心里的质问。很多东西是说不出来的,就像朋友说他一直没有看懂。这里面包含的东西很难说的很清楚,个人认为。

他说,《生命之树》是一部电影,你也不必想太多。很多想法是自己冒出来的,你挡不了。可能编剧和导演也没想到的地方,被很多观影者想到了。这是电影的神奇之处,有些你并没刻意表达的竟被人捕捉到了。当然,也有可能只是因为他们想多了。

《生命之树》很文艺的一部电影,画面那么美。想法有些多,有些是用语言无法形容的,只能用眼睛去看,然后用心去体会,不想说,就这样。

篇二:《生命之树》观后感

部电影,是带给我很多思考、启示还有困惑的。之前对这部片子几乎没有任何了解,对导演也是。电影一开始,看到约伯记中的一段话,开始觉得有期待,因为约伯记是我对圣经中看得最多、也是最难感受的一章。

首先,总结性的概括,这部片子是少见的拍得好的,值得看很多遍的片子,无论是画面、演员,甚至每个镜头都可以说是精雕细琢。圣经中的创世记、启示录里原先只能语言表达的东西都用不同的画面表现出了意境!非常赞!

里面有很多喃喃自语,有很多是和神的对话,祷告。影片中大部分的画面,都是通过Jack的眼睛,看到这个世界,然后不停的和神沟通。这种类型的电影,言语是最无力的,也很少有剧情的冲突。但是对于基督徒来说,非常的有共鸣。这个世界都是在神的掌控之下,电影画面中各种美轮美奂的自然风景,对于人来说是那么的奇妙,但是对于神来说,是多么的轻而易举。这个世界,有多少秘密是我们永远也不知道的。我们对于神而已,到底是什么?我们在神的安排下,应该在这个世界上感受到什么?

影片快结束,Jack的弟弟走过那象征性的窄门,然后看到很多人在天上相聚,如同启示录说得那样,你们只是暂时的分开,最终还是会在天上相聚。也许到那一刻,母亲失去孩子的痛苦就会消失殆尽;所有在这个世界受到的苦与乐也会消失殆尽;剩下的就是无尽的海平面,无欲无求。

好奇的是,真到了那里,人会不会怀念这个乱七八糟的世界?

篇三:《生命之树》观后感

万物所在宏观世界与人内心的微观世界并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它们是并列共存的,《生命之树》是一部通过万物之生与内心倾诉所延伸的细部纹理来描述两种世界的梦呓之诗,泰伦斯马力克用最唯美琐碎的向阳镜头去询问生命之意义这一终极问题,脱离了传统的叙事模式,《生命之树》插上了诗的翅膀,它飞的太高太远,让脚踏泥土的人仰望不到轨迹,但是似有似无的,它留下了些东西。

《生命之树》博大无边的主题较难存活于传统叙事之中的,正如电影所呈现的那样,终极问题还是用诗歌去表达比较好,表达的清不清楚永远不是衡量诗歌好坏的标准,不论是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塔可夫斯基的《牺牲》或安哲罗普洛斯的《永恒与一日》,此类设计拷问生命终极意义的电影,写意是重要于写形,因为永远没有人可以真正的触及生命的终极答案,而对于艺术家而言,启迪人去思考是高明于直接给人答案的,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有些问题永远没有答案,但是我们不能放弃去思考。

对于《生命之树》这部电影我们很难给予一个衡量标准,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它是一部极具艺术价值的作品。它的电影语言和主题内核实验性意味很强,有很多值得讨论的地方,而泰伦斯马力克对此片的拿捏也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电影前半部分花了很多的时间去描绘生命的形成历程,大爆炸之后的星云、地球初期的岩浆与火山爆发、海的形成与生命的孕育、生命的形成与毁灭,伴着呢喃似的祈祷。这些事关生命终极意义的终极图景构成了影片的前景,而正是这些万物宏观世界部分的引人,使得电影后面关于人内心微观世界的描绘变得更具深意,这些貌似是脱离于叙事的东西其实正是电影叙事的重要表现部分,人有时候过分关注于人类自身而或略了这样一个事实:我们并不是这个世界的唯一主角,除了我们细部的微观世界,还有更大更广的存在。

电影对于人类微观世界的描述琐碎而又具有神谕一般的深意,影片中大儿子杰克的孕育和成长便是描述人类内心微观世界的过程。从一开始,影片便设下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关于顺从自然(nature)与服从规矩(grace)的抉择,一者是关于人类的自然本源,第二个是关于人类文明形成之中所产生的道德和社会规则等约束。对于人类来说,这两者矛盾的存在早已不是一时之事,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这两者的矛盾一直存在着,当然作为个体的选择,我们的选项并不多的由得我们去考虑。

影片之中,这个五口之家的.发展便是一种微观化的人类世界,孩子一出生,他便开始接触学习人类文明的各种点滴,从道德、国家、宗教、法律、暴力、纪律、服从、死亡、性等等一切,这些或直接描述,或存在于电影隐喻之中。比如电影之中,父亲教儿子如何打斗和防御,这便是自然界之中长对幼的一种经验传授,使之更容易在这个世界存活,这是生命的延续和继承,是生命终极意义的组成部分。再譬如影片40余分钟时父亲对儿子关于花园边界概念的教育,或是母亲夜晚读故事时对“边界”的反复提及,结合配乐“我的祖国”(斯美塔那),这明显是一种关于“国家”概念形成的隐喻。人类的微观世界之中,各种“细微而庞大”的元素构成了我们的精神世界。

除此之外,影片之中对付“父亲”与“母亲”的定位也是人类内心世界的组成部分,对于人类而言,母亲代表大自然,她的爱是无私无边无条件的,而父亲这个角色代表的是纪律和服从,他的爱是有偿的,影片之中关于父亲与母亲的描绘与德国精神分析学派著名人物爱利希弗洛姆的关于个体成长与的父母角色关系的阐述相差无几,个人的心理过程与理解社会的心理过程是相互结合的,而在影片之中,这两种的关系也是非常紧密深入的,这种人类世界细部纹理的描写也是影片所询问“生命终极意义”的一部分,影片整体关于“爱”的解读,是导演关于终极问题解读的重要线索,而全片弥漫的宗教色彩似乎成为了“爱”的载体。结合泰伦斯马力克自小接受基督的熏陶,这个个人情结化的表达值得商榷,一方面它使得影片气质更加浓郁,一方面它似乎限制了影片的发散性。

把人类微观世界与宇宙宏观世界关联起来使得整部片子博大而深沉,在眼花缭乱的剪辑和梦呓式画外音的作用之下,整片放弃了传统叙事,代以诗性的表达,从电影语言方面来说,《生命之树》开创性不大,但是从整体效果而言它是非常成功的,而对于电影内容尚存在争议,这点争议主要体现在电影关于泰伦斯马力克个人关于“爱”的解答上,西恩潘片尾似有似无的微笑出卖了泰伦斯马力克。其实《生命之树》这部片子并不难理解,但是它对于每个人口味的“兼容性”是比较差的,争议多的电影一般会更有价值,就像当年《2001太空漫游》上映时存在争议一样,时间会遗忘一些作品,也会铭记一些作品,而《生命之树》是前者还是后者其实都并不重要。

对于诗电影来说,超越电影记录性的局限性是非常重要的,隐喻、象征等只不过是辅助叙事的手段而已,而现代电影对于诗电影的涉及已经越来越少,所以《生命之树》的出现显得弥足珍贵,虽然在电影语言上并没有太大的突破,但是它却很好的继承了诗电影的一些内核,而之前对于“个人情结”之于《生命之树》的争议在此不过只是无意义的讨论而已,对于诗人而言,限制住了自己的情感,怎么能写出好的诗呢?

树的象征,丰富,生机有活力。它寓意着生命与成长,对应着我们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发展及其形式,自下向上,或自上向下。

它也和母性原则有关,它是庇护者,是生命之源,它结下丰硕的果实,是我们的保护人。

树还是生命循环的体现,它的外形是人格形态,生长历程从生到死亡,再到重生。

​生命之树,被认为是人类最动人的传说,它在神话中占据了核心地位,并有多种多样的变体及衍生故事。

在中世纪炼金术的书中,树一般代表的是神秘物质的成长和向金子(或其他目标物)的转换。炼金术的转换过程,就像是“一棵受到精心照料的树,一棵有人浇灌的植物,由于有充足的水分而得以蓬勃成长,在潮湿和温暖的空气中发芽,凭借大自然的美妙温柔和独特性而开花结果。”(佐西莫斯)

​生命之树和人的成长相映,也是宇宙星河的缩影。土壤由水星组成,土星、木星、火星和金星构成树干,而太阳和月亮是种子。生命之树的构成部分,不是普通物质,而是哲学家和炼金术士们眼中可以进行发展与转化的能量。

七颗行星,是心理物质的象征,它们暗示着我们的先天特质以及成长倾向,是生命的赞美诗。

​树干慢慢的,分成越来越多的树枝,树枝扎根土地又长出新的枝条。树枝就像人体内遍布的血管,覆盖整个地球,树木死亡在地上腐烂消失,但又会从同样的地方长出一颗新的树。

树成长、伸展、死亡、再生,树枝伸展到地球最遥远的地方,但它们都属于同一颗巨型大树。生命之树不断自我更新,血液凝结成果实。

哲学家和炼金术士的生命之树有七个金色的树枝,对应着七种金属。树的果实奋力向天上长,诠释着大自然的生命体的转换过程。

生命之树,是“生命力”的隐喻,是大自然蕴含的奥秘,它的象征意义,比人们仅凭一眼所见所知的要多得多。

​树上挂着太阳和月亮之果,点缀着七颗行星,就像节日里被点亮的圣诞树。七颗行星,象征七种金属,同时也象征着炼金过程的七个阶段。

爬上生命之树,这是通往天国的旅程。树顶端花朵里的种子,便是重生的转换工具。生命之树的四种颜色的花,对应着炼金过程里的四元素,它们合而为一,成为包罗万象的统一体。

​生命之树的果实,即是生命之粮,是精神之粮,是智慧之果,它里面的种子,被称为太阳和月亮。这些果实,引领人们走进黑暗并穿越黑暗。

炼金过程的目标是从自然生产的链条中传递出世界灵魂,这种观点激活了树木诞生的原型。在萨满教中,世界的统治者居住在世界之树的顶端。

​生命之树通常独自成长,它长在大海之上,矗立在山上。树与水、盐、海水由特殊的关联,和永恒之水有关,和炼金术士们的奥秘有关。

树也常常是黄金的象征,它与七种金属相联,和七颗行星相联,所以它成为世界之树,它那闪闪发光的果实便是星辰点点。

​我们也常常看到上下颠倒的树,中世纪时有个很流行的观点,认为人是一颗颠倒的树。在印度文献中,树都是从上往下长的。树是生命过程的象征,是宝藏的卫士,是炼金技艺的呈现。

鸟常和生命之树画在一起,它预示了炼金过程的完满。蛇也和树联系在一起,它是树的守护神。

​作为转化和新生之地,树具有女性和母亲的意义。树的守护神是梅露西娜,她是一个头戴皇冠、赤身裸体的女人,一只手上举着火炬,,一只鹰坐在她头上的树枝上。

当树守护神为女性,树可以解释为人的自性;在印度神话中,天堂的树则是一个男人;在其他古老传说里,树是男人的一种中间形式。在众多象征中,树与女性神袛的联系是更紧密一些的。

​《福者之歌》有一段很美的文字——

在古代的传说中,

有一颗无花果树,

这颗巨大的圣无花果树,

这颗永恒的树,

植根于天国之中,

它的树枝指向大地;

它的每一片树叶都是一首吠陀之歌,

凡是熟知此事之人都知道所有的吠陀。

向下低垂和向上翘首其弯曲的树枝

是靠品质喂养的,

它长出的花蕾是有感觉的事物,

它也有树根向下延伸进入世界之中,

这就是人的行为之根。

当我们再看到树,忽然体会“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意境,人们赋予它的意涵,从远古便得到呈现。当我们给一颗树拍照片,或在纸上画下一棵树,里面蕴藏的象征密码,悠然升起。

生命之树,寄托着人们的情感、冲动与幻想,寄托了我们对生命的深切渴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98569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