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新课改?新课改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艺术活动2023-02-20  23

新课改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上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新课改的主要内容是:

1、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以前的老师授课比较注重照本宣科,所教的内容大都跟书本一模一样,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其思维能力相对较弱。新课改则更注重引导学生去探索新知识,而不是老师告诉你什么就是什么。

2、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新课改除了需要学生掌握课本知识之外,更强调了德智体美等多方位的发展,使学生更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3、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以前的教育当中有很多难度在中上的知识,导致两极分化,有的学生解难题特别厉害,有的学生却连基础都掌握不了。新课改则更注重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以及全面发展。

4、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以前都是老师要学生乖乖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新课改之后则更强调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学人员应该通过一些方法,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的去学习。

5、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现在强调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发展。例如在评分机制上更为灵活,学生差一点点及格的情况下,老师可以酌情处理,让他及格,增强自信,同事也激发对学习的兴趣。

6、课程管理方面,以前基本上是国家课程、教材一统天下,现在则更强调“因地制宜”,也就是说各地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做相应的改动,使得教材、教学等更适应学生的发展。

扩展资料: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人们已经感受到了一些变化:各地用的课本是不完全一样的,老师上课不是“紧扣教科书”了。学生的“问题”多起来了,“中考”改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了。高中录取不是只看分数了。

高中新课改“最要害”的变化是学生自主选课。也就是说,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程的基础上,有很大的“课程选择权”,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想学什么就学什么”。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课改的主要内容是:

1、转变课程功能。改变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革课程结构。改变过去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3、改革课程内容。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善学生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面对新课改,广大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需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逐步适应不断变革的教育形式,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的“新教师”。

初中与高中改革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就是教育要“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理念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全面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

(2)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文化观;

(3)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

(4)缔造取向的课程实践观;

(5)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

新课改的原因:

从根本上说,课程改革的动因是我们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变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我们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这就是说,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

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显然,全国“万校一书”的课程体系、“万人一面”的培养方式,肯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另一方面,由于高中教育已经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的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只面向少数人的精英主义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高中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不再是只为大学输送合格新生。

当高中毕业生可能继续升学,也可能直接走向社会时,高中教育就应当转变为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职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这些正是新课改所十分强调的。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98522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