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纱禅衣怎么念

茂源2023-02-20  110

素纱襌衣,“襌”音【dān】。

素纱襌衣(“襌”音【dān】)是中国国家一级文物,于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代表了西汉初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此件素纱襌衣为交领、右衽、直裾,类似汉时流行的上下衣裳相连的深衣,而袖口较宽。除衣领和袖口边缘用织锦做装饰外,整件衣服以素纱为面料,没有衬里,没有颜色,故出土遣册称之为素纱襌衣。它由精缫的蚕丝织造,以单经单纬丝交织的方孔平纹而成,丝缕极细,轻盈精湛,孔眼均匀清晰,通身重量仅49克,可谓轻若烟雾,薄如蝉翼。

2002年,素纱襌衣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文物特征:

素纱襌衣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5厘米,袖口宽29厘米,腰宽48厘米,下摆宽49厘米,共用料约2.6平方米。整件素纱襌衣分量仅49克,不足一两。除去袖口和领口部分,其余重25克左右。

素纱襌衣是上衣下裳连缀的深衣样式,右衽交领、直裾。以素纱为衣料,几何纹绒圈锦为缘饰,其方孔纱的织物孔眼均匀,布满整个织物表面,织物密度稀疏,经线密度为每厘米58根,纬线密度为每厘米40根,因此素纱孔眼大,透光面积在75%以上,每平方米织物仅重12克,质地轻柔透亮。

素纱襌衣(襌,也写作褝,音dān,《说文解字》:衣而无里,谓之襌。是单衣的意思。经常被误写为“禅”,1972年在中国湖南省长沙马王堆汉墓 一号墓出土,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素纱襌(单)衣,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0厘米,由上衣和下裳两部分构成。交领、右衽(rèn)、直裾。面料为素纱,缘为几何纹绒圈锦。素纱丝缕极细,共用料约2.6平方米,重仅49克,还不到一两。是世界上最轻的素纱襌衣和最早的印花织物。 可谓“薄如蝉翼”、“轻若烟雾”, 且色彩鲜艳,纹饰绚丽。它代表了西汉初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

这件素纱襌衣中,襌衣用纱料制成,因无颜色,没有衬里,出土谴册称其为素纱襌衣。

1972年,马王堆汉墓不仅出土了千年不腐的马王堆女尸辛追夫人,而且还出土了两件薄如蝉翼的素纱襌衣,简直是巧夺天工,令人惊叹不已。然而,就是这样两件国宝在出土后,竟然被人盗走了,其中一件素纱襌衣,还被冲入了下水道。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穿越历史了解真相。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缭绫》中写道:“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霜。”在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以为白居易在诗中对那缥缈如雾般轻盈,晶莹如水般剔透的缭绫的描写,不过是诗人的夸张的艺术手法。但直到闻名于世的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墓中大量丝织品,特别是两件素纱襌衣的出土,证实了诗人的描写并非凭想象夸张而作,而是据实形象化的描写。

1972年,马王堆汉墓出土两件素纱襌衣,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0厘米,素纱丝缕极细,共用料约2.6平方米,重仅49克,另一件重48克,还不到一两,是世界上最轻的素纱襌衣和最早的印花织物。它代表了西汉初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湖南博物馆曾经试图复制这件文物,但是首个复制品重达80克。后来,专家发现如今的蚕变胖了,吐出的丝要比古代粗重很多,在同样数量的蚕丝面前,明显比西汉时候的蚕丝要重了很多了。因此,由于蚕丝的变化,导致我们现在无法复制出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最轻的素纱襌衣。

但是就是这样的国宝,竟然在博物馆出现了意外。1983年,湖南省博物馆被一个叫许反帝的青年给盗掘了,一共有6个展柜被砸,30多件珍贵文物被盗掘,其中最珍贵的就是这西汉的素纱襌衣,除此之外,还有一批漆器等珍贵文物。后来,警方追缴文物,查到了许反帝,但是这个盗贼的母亲为了销赃保护自己的儿子,就将一部分文物烧毁后冲入了下水道。

在这烧毁的文物中就包括那件重48克的素纱襌衣,这件素纱襌衣被烧毁后,冲进了下水道。虽然事后他们二人都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但是这件48克的素纱襌衣就这样永远的消失,而另外一件49克的素纱襌衣也遭到了严重的损坏,这真是令人痛心疾首呀!

现在,这仅存的一件49克重的素纱襌衣静静地躺在湖南博物馆中,向游客述说着几千年前我国高超的丝绸织造工艺。各位,有时间去湖南长沙,一定要去参观湖南省博物馆参观一下。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98500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