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的历史是什么?

湖北的历史是什么?,第1张

湖北的历史是:

夏王朝时期,夏文化的影响已经到达江汉地区。

商朝建立后,湖北即纳入商的版图。

西周时期,湖北境内已出现诸多小国,春秋战国时期,南方诸国逐渐统一于楚。

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年)后,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湖北大部属南郡,西北、北、西南各一部分属汉中郡、南阳郡、长沙郡、黔中郡和九江郡,并置若干县。

西汉(前206—25年)时期,湖北大部属荆州刺史部。

东汉(25—220年)时期,沿置南郡、南阳郡、江夏郡以及汉中郡、庐江郡等。

三国(220—280年)时期,魏、蜀、吴争夺荆州,后魏、吴分置江夏郡、武昌郡、南郡、宜都郡、建平郡、武陵郡、长沙郡、襄阳郡、南阳郡、南乡郡、义阳郡、魏兴郡、新城郡、上庸郡等。

两晋(265—420年)时期,湖北大部仍属荆州之江夏、襄阳、南郡、建平、宜都、义阳、南乡、南阳、上庸、新城以及南平、长沙、天门、武陵、魏兴等郡,开始侨置州、郡、县。

南北朝(420—589年)时期,湖北主要属南朝范围,仍设州、郡、县,侨置州、郡、县增多,变更频繁,建制紊乱。

地形地貌:

湖北省正处于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地带,湖北省地势呈三面高起、中间低平、向南敞开、北有缺口的不完整盆地。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兼备。山地、丘陵和岗地、平原湖区各占湖北省总面积的56%,24%和20%。

地势高低相差悬殊,西部号称"华中屋脊"的神农架最高峰神农顶,海拔达3105米;东部平原的监利县谭家渊附近,地面高程为零。

湖北省西、北、东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武当山、桐柏山、大别山、幕阜山等山地环绕,山前丘陵岗地广布,中南部为江汉平原,与湖南省洞庭湖平原连成一片,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除平原边缘岗地外,海拔多在35米以下,略呈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趋势。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湖北

历 史

湖北历史源远流长。

夏商(公元前21世纪-前11世纪)以前,南方民族长期在这里劳动和生活。

春秋时(前770-前476年),国土主要在今湖南、湖北地区的楚国在南方诸国中最为强盛。

战国时(前475-前221年),南方诸国统一于楚。

公元前221年,统一的秦朝分天下为四十郡,湖北大部属南郡,西北、北、西南各一部分属汉中、南阳、长沙和黔中等郡。

西汉划天下为十三部(州),湖北以汉水为界,西为南郡,东为江夏,均隶属于荆州。

三国时,吴魏分治湖北,都称荆州。

经两晋至南北朝,刘宋置荆州、郢州,又侨置雍州,萧齐继承了刘宋建制。

梁以后建制紊乱,至隋统一,仍称荆州,一度称鄂州,故湖北简称鄂。

唐分全国为十二道,湖北属淮南、山南及江南道;嗣又分属山南东道、江南西道,一部分隶属淮南道、黔中道。

宋分全国为十五路,湖北有三十多县属荆湖北路,湖北之名始于此;有十九县属京西南路,另数县分属淮南西路、夔州路。

元朝除中央称中书省外,分全国为十一个中书省,简称行省。

湖北长江以北属河南行省,以南属湖广行省。

明朝改制,全国设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湖北属湖广布政使司。

清康熙三年(1664年)湖广分治,大体以洞庭湖为界,南为湖南省,北为湖北省,是为湖北建省之始。

湖北省当时领有武昌、汉阳、黄州、安陆、德安、荆州、襄阳、郧阳、宜昌、施南等十府。

民国初废除府、州建制,省下设江汉、襄阳、荆南、施鹤等四道,共辖69县。

后废道存县。

此后除少数县间有拆、并外,一般无变动。

1932年、1936年,又先后将69县分属11个、8个行政督察区。

另,汉口有时为省辖市,有时为特别市。

自1927年开始,中国***领导的人民革命武装建立过许多革命政权。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成立过黄安农民政权,扩建为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鄂豫皖省苏维埃政府;湘鄂西苏维埃五县联县政府,后改为湘鄂西苏维埃政府、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

抗日战争时期的1941年4月,成立鄂豫边区行政公署,1945年10月至1946年6月,扩大成立为中原解放区行政公署。

1946年8月至1947年5月,在鄂西北先后建立过5个地区。

1947年底,分别成立江汉行政公署和鄂豫行政公署。

1949年5月20日在孝感花园成立湖北省人民政府。

1949年后,省内政区迭有变更。

2002年,湖北省辖有12个省辖市:武汉、黄石、荆州、宜昌、襄樊、十堰、黄冈、孝感、荆门、鄂州、咸宁、随州;1个自治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3个直管市:天门、仙桃、潜江;1个林区:神农架林区。

市、州共辖60个县(市)、38个区。

省人民政府驻武汉。

信息提供单位:湖北省地方志

文 化

文物:湖北地处长江中游,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又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十分丰富,享有“文物大省”之誉。

全省已查出各类不可移动的文物点15000处,已公布的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共3127余处,其中省政府审定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365处,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2处。

省政府还审定公布了10座湖北省历史文化名城,其中荆州、武汉、襄樊、随州、钟祥等5座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中山舰于1997年元月整体打捞成功,目前已完成维修工作。

全省文物古建筑丰富,形成“三二一”格局,即以武当山古建筑群、荆州古城墙、钟祥明显陵三处为龙头;以鄂州吴王城、赤壁古战场、荆州三国遗址、当阳关帝陵、襄樊城墙及古隆中等三国文物建筑和利川大水井、鱼木寨、咸丰土司王城、来凤仙佛寺等少数民族建筑为两条线;以黄梅四祖寺、五祖寺、当阳玉泉寺、襄樊广德寺、武汉宝通寺、归元寺等佛教建筑和武当山、长春观等道教建筑为代表的宗教建筑为一个重点,并辅以秭归屈原故里、汉阳古琴台、东湖行吟阁等楚文物纪念建筑的格局。

武当山古建筑群、钟祥明显陵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博物馆:目前,全省有各类博物馆121个,其中综合性博物馆75个,纪念性博物馆22个,专门性博物馆24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二。

日前,投资2.35亿元的省博物馆扩建工程已经国家计委批准立项。

全省形成博物馆布局五大系列:以荆州、荆门为代表的楚文化特色博物馆;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武昌起义门管理所为代表的辛亥革命史纪念馆;以红安县革命博物馆、麻城市七里坪革命旧址纪念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等为代表的革命斗争史纪念馆;以李时珍纪念馆、闻一多纪念馆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名人纪念馆;以恩施州博物馆为代表的民族博物馆。

各类馆藏文物丰富,数量达53万余件,一级文物2926件,其中国宝级文物19件。

馆藏自然标本总数57万余件。

腊月三十——武汉人最重视的节日,俗称"过年"。

这一天,全家欢聚一堂,吃一顿丰盛的团年饭。

年饭一般要用"三全"(全鸡、全鱼、全鸭)、"三糕"(鱼糕、肉糕、羊糕)、"三丸"(鱼丸、肉丸、藕丸)等。

近年来人们又在桌子中间置一火锅,热气腾腾,更增添了节日气氛。

开饭时间多在天黑之前,也有在晚间的。

吃饭前,人们先在门外点一挂鞭炮(现已禁鞭),放完鞭炮即关上大门准备开饭。

在大家围坐饭桌之前,守旧规矩的人家还要先祭祖,摆上几副碗筷请祖宗入席。

祭祖仪式之后,大家才开始上桌吃饭。

鱼这道菜是不能吃的,以祈年年有余。

家人边吃边谈,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户户都要炸制春卷。

元宵节的晚上,人们还要用糯米粉和豆沙馅做汤圆食用,以预祝一年工作圆满、顺利。

春节期间,人们还吃糖炸年糕,以象征新年生活甜蜜、高升。

武汉过年习俗

除夕:

男人:这天要把水缸挑满,保证3天有水用,这叫“福水长流,子孙富足”(有自来水后,该习俗无形废止)。

然后要收拾屋子,换春联,贴门神。

黄昏时开始祭社,过小年(腊月二十四)时请灶神 “上天言好事”,除夕时灶神已回来,欢迎他“下地降吉祥”。

女人:不管多忙,到这天一定要做好全家人的新鞋,这叫“过年穿新鞋(Hai), 喜事一起来”。

然后要将牲畜喂饱,嘱咐狗不要乱吠,以免吓跑财神。

年饭:先放鞭驱邪,天亮前吃年饭,“越吃越亮”,吃时鱼不能动筷,要“年年有鱼(余)”。

其间长辈给晚辈“压祟”钱(今之压岁钱其实是讹传)。

守岁:年饭后全家围炉喝茶聊天,据说这天如果午夜前入睡,鬼魂就会附体。

守岁时家里灯都要亮着,午夜一过,家家鞭炮齐鸣(武汉1994年开始禁鞭)。

初一:

听动静:五更时鸟雀鸣叫则主丰年,群狗乱吠则主乱象。

观天色:风宜北,谚曰“北风吹到南,无钱也去担,南北吹到北(Be),有钱也没得”。

出方:初一起来,衣冠整齐,以酒酹地,拜天地家神,年幼拜尊长,然后燃鞭出门,向喜神方拜,称为“出方”。

头三天:

接年饭:头三天不能煮生米,要吃过年时吃剩的饭菜,企盼“有吃有剩”。

后来演变为家家煮面条、豆丝、糍粑当顿。

不能向外泼水,也不能扫地,以免走了“财喜”。

拜年:初一拜父族,初二拜母族,初三拜妻族,否则就是“欺祖灭伦,宠妻灭母”。

初三以后拜亲友要先拜那些比自己有钱有势的,这叫“人往高处走”,否则便一年走下坡路。

送年:初三后可继续拜年,但要开始焚香敬神了,各寺僧侣出来沿家收年饭,施主们都不吝啬,谓之“越把越有,富贵长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8430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20
下一篇 2023-02-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