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封“刮羹候”,到底是嫂子太小气还是刘邦太记仇吗?

被封“刮羹候”,到底是嫂子太小气还是刘邦太记仇吗?,第1张

我们都知道汉初刘邦封了一个侯爷叫刮羹候。刮羹,意思就是刮锅底。我们煮饭的时候常有饭粘在锅底,古代人们穷,为了贴锅底的剩饭不浪费,于是就常用勺子在锅底不断的刮,能刮上来一点是一点。

话说刘邦当皇帝之前四十岁了还一事无成,而且还很懒,在家不思劳作,经常带着一帮狗朋狐友到处混吃混喝。不仅如此,刘邦大嫂家也成了刘邦的常客,经常呼朋唤友去大嫂家吃饭。时间一长,大嫂就不乐意了,心想你一个大男人一天到晚游手好闲白吃白喝这算什么?

有一天刘邦又带了樊哙等人去大嫂家等饭吃,大嫂一看刘邦来了,故意用勺子把锅底刮得呱呱响,意思是饭没了,羹也“已尽”。刘邦只能不好意思的送走了朋友,跑到厨房一看,锅里还有很多饭,就这样刘邦对大嫂心存怨恨。这件事让刘邦觉得很没面子,觉得大嫂故意在朋友面前给他难堪。

汉朝成立后,坐上皇位的刘邦大封天下诸侯,刘姓的家人也都封侯了,却唯独大哥的儿子没有封侯。大嫂一看,不干了,大家都封侯了,凭什么单独不给自己的儿子封侯?

于是大嫂就闹到太上皇刘太公那里去。刘太公心想自己的大孙子怎么能不封侯呢,于是找到刘邦。刘邦一想到嫂子,那阵阵刺耳的刮羹声又在耳边响起,但又不能拒绝老爹,非常不情愿的封大嫂的儿子刘信为“刮羹侯”

刘太公心想,刮羹候就刮羹候吧,虽然不是很好听,但好歹也是一个侯啊。

看到这里有两个问题摆在大家面前。大家讨论的焦点是,到底是大嫂太小气不给刘邦饭吃还是刘邦太记仇了?有很多人说是大嫂太小气了,小叔子不就来吃顿饭吗,有必要给脸色看,还让小叔子在朋友面前丢了脸,好歹也是一家人啊!

其实在小编看来支持刘邦的人都没有深入了解当时老百姓的生活状况。那时候正是秦朝末年,胡亥统治奸臣当道,老百姓的日子已经处于水深火热。在当时的背景下吃饱饭成了普通老百姓的奢求,而且当时刘邦的大哥英年早逝,大嫂带着一个儿子生活本来就很困难。刘邦不但没有体谅到大嫂的不容易,还经常带一群朋友来蹭饭吃,这搁谁也是无法接受的。

正所谓升米养恩,斗米养仇。如果你经常给一个人施舍,突然有一天自己困难不给施舍了,那么这个人就会到处说你坏话,并且恨你一辈子,之前对他的好全部一笔勾销。

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之前有新闻报道说有一个人资助了十几个山里的孩子考上大学,有一天他病了,被资助过的学生没有一个来看他。有一个学生的母亲还打电话问他到底什么时候去赚钱寄过来给他们母子,而对他的病情却不闻不问。

想想世间世态炎凉,别人对你的好要记得感恩,哪怕有一天别人突然中断了对你的资助,也要常念人家曾经对你的好,即使没有能力报恩,也要心存感恩,不能让帮助过你的人流泪伤心。

有时候帮助别人的目的并不是要求对方报恩,而是看你困难无助的时候好心拉你一把,仅此而已。人都是有良知的,良知失去,心也就凉了!

刮羹候传了40代。

刮羹候即“羹颉侯”汉高祖刘邦的大哥刘伯的儿子刘信。话说刘邦当上了皇帝,自然是要封赏的。不光外人在要封赏,家里人也要。刘邦封了一堆王侯,就是不封他大哥的儿子。原来,刘邦年轻时游手好闲,偷鸡摸狗,还老带着不三不四的狐朋狗友回家蹭饭,全家都很烦,大嫂尤甚。有一次,刘又带朋友回来了,大嫂就故意用勺子刮锅底,提醒刘邦没饭吃了。(据《史记。楚元王世家》记载,刘邦在发迹前,常呼朋唤友去兄嫂家吃饭,嫂厌其常来,故意敲锅以示“羹尽”。)到现在他还记着大嫂的仇。刘大叔不乐意了,虽然他并不清楚封王有什么好处,可觉得人家都封了,就自己大孙子没有封,对不住死去的大儿子。他这一闹,刘邦只好又给大侄子封了个“刮羹候”,名字不大好听,但毕竟也是个侯。

世人皆有贪嗔喜怒,只不过有人不拘小节,有人睚眦必报,刘邦就是后者,这也是他被称为混混的缘由。至于他封自己的侄儿为刮羹侯之事就要从刘邦未发迹的时候说起了。刘邦未成长为一代帝王之前,我们都知道他是有名的混混,经常东家蹭一点,西家吃一口的,他的好兄弟屠狗者樊哙就没少被他“洗劫”,兄弟都被他打秋风,自然他的亲人刘邦也不会不去叨扰。

刘邦一共有兄弟四人,他的大哥刘伯早逝,留下妻子和年幼的儿子刘信,要说如此家庭,刘邦应该替自己兄长好生照看才对,可是刘邦并没有,相反他经常拉着狐朋狗友去自己的嫂嫂家蹭吃蹭喝,时间久了,嫂嫂有些厌烦,一次在刘邦再带人来蹭吃蹭喝之时,刘邦的嫂嫂、刘信的母亲假装吃完,然后故意用饭勺碰锅边发出声响,以此来表明饭吃完了,刘邦的狐朋狗友一看如此便知趣的走了,过后刘邦特意去厨房看了一下,然后发现还有饭,之后刘邦便记恨上了自己的嫂嫂。

从一般常人角度来说,刘邦做的是有些过分,你说你一个人来蹭吃蹭喝也就罢了,还没事领自己的狐朋狗友来,刘信一家孤儿寡母的,又不是大富大贵之家,长久下去肯定会越来越贫穷,因此刘邦嫂子的做法无可厚非,只是做法可能有点不合时宜。

之后秦末起义爆发,刘邦成王成帝,在建立汉朝之后,刘邦开始论功行赏,要说无功不受禄,刘信在征战中也不是无寸功,他曾击败韩王信,也曾担任中郎将,如此功劳加上和刘邦的亲戚关系,封侯自然不在话下,要知道刘邦的其他兄弟,比如他的二哥刘喜被封为代王,四弟刘交被封为楚王,可是刘邦在把自己的亲族封赏一边后,独独忘了自己大哥的儿子刘信。

这时刘邦的父亲刘太公还在世,得知自己的孙子没被封赏,于是就向刘邦求情,然后刘邦说了一句:“某非忘封之也,为其母不长者耳。”意思是我不是忘记封赏了,我只是看不惯他的母亲没有长者的风范,也即刘邦还记恨当年不给他吃饭之事。刘邦睚眦必报的性格从中可体现。

最后碍于父亲的求情,刘邦还是封了刘信为侯,只不过是带有侮辱性质的刮羹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8409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20
下一篇 2023-02-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