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滴子,明末清初通俗小说中记载的暗器。
传为雍正皇帝的特务组织粘杆处所独有的一种暗器,像鸟笼,专门远距离取敌人首级。
“血滴子”首次出现是在清末民初的小说中,当时最后一个封建社会——大清刚刚灭亡,人们脱离了延绵数千年的封建统治,从此,可以无所顾忌地去谈论皇帝和皇室,而那些文人也不失时机地捕风捉影,寻找能博取大众眼球的市井素材。
政治气氛始终紧张神秘的雍正朝无疑是最佳选择,于是,一大批和雍正帝有关的小说脱颖而出,什么《胤禛外传》、《吕四娘演义》、《清史演义》、《满清十三朝宫阙秘闻》等等都成为人们争相购买的八卦书籍,在这些小说中,作者不仅凭空构造了吕四娘这样一个侠女形象,还妙笔生花,为雍正帝手下的特务机关配置了“血滴子”这样的“高科技”武器。
由来:
根据文献的记载,我国古代的确存在“血滴子”这种剧毒之物,这是由几种毒蛇的毒液与某种树的汁液混合炼制而成的毒药,只需一滴就能让人穿肠破肚,全身溃烂而亡。
据考证,这种毒药中最重要的一味原材料就是“撒树”的汁液,这种树多见于广西地区的深山老林,苗族的猎人喜欢用该树的汁液制作毒箭。只要将树汁放在锅中熬煮,浓缩的汁液就会变成剧毒的毒药,猎物在中了毒箭之后往往在顷刻之间毙命。
血滴子是小说中描写的暗器。
血滴子,明末清初通俗小说中记载的暗器。传为雍正皇帝的特务组织粘杆处所独有的一种暗器,像鸟笼,专门远距离取敌人首级。
血滴子以革为囊,内藏快刀数把,控以机关,用时趁人不备,囊罩其头,拨动机关,首级立取。也有传说是雍正帝时的一种毒药。
血滴子的考证:
对于血滴子而言,很多观众的第一直观印象是鸟笼状的物体,用来百步之外取敌人之首级,很像是我们游戏中的飞去来器。但是追根溯源,这个充满神秘感的东西,在历史上却是为了稳定江山而诞生的产物。
此人不是旁人,正是在小荧屏上最为忙碌的四爷——雍正。雍正的江山是从何而来暂不必细究。单说其处心积虑的演绎“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就值得一书。其中便有特务组织粘杆处的功劳,以及其所创制的这种独门暗器——血滴子。
其实无论是早年的锦衣卫抑或清朝的粘杆处,少不了的是生杀予夺的上演。单说这粘杆处就有点意思,他们被合法化与半公开化。
首领甚至获封“粘杆侍卫”,是由有功勋的大特务担任的。在朝中有一定的官职之后,地位自然也水涨船高。其实听到这个名字“粘杆”二字就知道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皇家玩物。帝王家的游戏上升到杀戮,则实在是可怕与让人不寒而栗。
当然,血滴子的第一代,也即是传说中的原始版本。是综合所有的说法大致推断出来的。既是带着绳索被放出去,如鸟笼般罩在敌人的头上,拉动后便可取下首级的一件暗器。形状就如同一个鸟笼,完全超过成年人头颅的大小而且据说不同版本的传说有材质的差异。有的是皮革,内藏短刀。有的是金属,内有机关。
答案:血滴子类似于明朝的东厂和锦衣卫,是直接服从于皇帝的管理部门和特务组织。事件回顾
血滴子大家可能只是听说过,与血滴子齐名的还有一个组织,这个组织叫粘杆处。
与粘杆处不同,血滴子有着更多的模糊性和可塑造性。我们先来看看粘杆处,在雍正时期就已经开始秘密谋划,而真正发扬光大则是在乾隆时期。
为什么说血滴子比粘杆处更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呢?因为它的建立时间、建立人物、如何建立、怎样建立,咱们都不知道。
目前来看,血滴子存在的可能性有着两种不同的说法:
第1种是皇帝认为粘杆处知道了皇家太多的秘密,所以需要对他们进行一个血腥屠杀,只不过在屠杀的过程中总不能指望着皇帝拿着大刀随便的四处乱砍吧,终归是需要几个负责人,来帮助皇帝解决困难的。这个时候血滴子就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血滴子的主要作用和职责便是消灭粘杆处的所有人,并且不留痕迹的做到。
第2种可能则更通俗一些,皇帝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为了收集所有的情报,所以创建了这样的一个部门,它与粘杆处进行密切合作,双方之间业务的往来、信息的共享谁也离不开谁。而信息共享完之后,所有的信息通通上交给皇帝。
目前来看,血滴子非常出名是因为血滴子有足够大的威胁力,血滴子究竟使用了怎样的武器咱们不知道,可是有着这样的传言,血滴子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必然会人头落地。
而且传说血滴子的确有一种秘密武器,这种秘密武器可以在很远的地方直接把你的头颅给砍下来,并且不留痕迹。但是究竟是怎样做到的,或者说这个消息是以讹传讹,咱们暂且不知道。
没错,这就是事实
我们会发现明朝的时候有东厂和西厂还有锦衣卫,而清朝的时候又有着血滴子和粘杆处。
这并不是特例,反而反映了封建王朝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往往向往着皇权能够无限扩大,怎样能够无限扩大呢?监视住普天下所有的人就可以了。
那么紧随其后又有一个问题,该如何监视普天之下的所有人呢?很简单,这便需要锦衣、粘杆处和血滴子这样的特殊部门,这样的特殊部门直接与皇帝进行信息对接,而且他们不受当时法律的掌控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