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的肠道正常菌群是宿主赖以生存和机体免于感染的根本保证。肠道菌群一旦丧失平衡,则将出现菌群失调,此时有益菌数量减少,有害菌增多,导致机体发病。
微生态平衡是指正常微生物群与微生物群之间、正常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动态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包括微生物群相对固定的位置、种类和数量。微生态平衡与兔的营养、免疫状况和生物拮抗有密切关系。微生态平衡与兔的营养关系主要表现在维生素、含氮物质、糖类、脂肪等的代谢方面。兔肠道正常微生物群可以合成B族维生素、维生素K等。当日粮中缺乏核黄素、维生素B6、叶酸、烟酸时,一些缺乏症状可因肠道微生物合成的维生素而缓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饲养过程中不需要添加维生素,因为合成维生素的细菌多在肠管后部,该部位已不能充分吸收利用细菌合成的维生素,所以在兔的饲养中,仍需添加足够的B族维生素。有研究证明,一种能合成β-胡萝卜素的细菌——黄杆菌在家兔的肠道中定植,使兔维生素A缺乏的症状大大减轻。除了肠道微生物群对兔维生素营养具有益作用外,也存在一定的负面作用,如无菌兔对维生素B1的吸收比普通兔良好,有些微生物会消耗硫胺素,产生硫胺素酶,增加对硫胺素的需要量,乳酸菌可降低肉兔肝脏生物素沉积,增加了肉兔生物素需要量等。
兔肠道微生物对蛋白质的利用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具有分解蛋白质的能力,甚至几乎可以分解所有的含氮化合物。另一方面,兔肠道微生物又具有利用氮源合成氨基酸和蛋白质的能力。此外,排泄于肠道和泄殖腔中的尿素氮,也可通过肠管逆蠕动,转移到盲肠,由盲肠微生物分解,进入再循环,使饲料中的氮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兔肠道微生物菌群处于平衡状态时,兔的免疫功能正常,感染疾病的机会较少。大量研究表明,普通健康兔或添加益生菌的兔肠道内微生物作为一种抗原物质,促进了免疫器官的综合发育,从而有更多的淋巴细胞分化成浆细胞,产生抗体。还有试验表明,兔肠道微生物菌群处于平衡状态时,正常菌群与疫苗接种在抵抗病原菌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一、什么是微生态平衡
微生态平衡是养殖对象体内和体外的有益菌、条件致病菌和病原微生物与其相对应的水生生态环境体系所构成的一种动态平衡关系。不同种类的微生物群体相互影响和制约,一类微生物群体的消涨会影响到另一类微生物群体的数量变化。 当这些微生物和宿主处于动态平衡时,二者会和平共处,宿主保持健康不会发生疾病:然而一旦微生物失调就可能导致感染,出现疾病发生。感染是微生物之间互相作用的结果,是微生物失衡所致。
二、影响水族微生态平衡有哪些因素
水族动物多是变温动物,其体表内均有正常菌群组成微生态系统,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对宿主有两重性,既有致病作用又有生理作用。微生态平衡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有环境、宿主和微生物三个方面。
1、宿主对微生态平衡的影响。宿主的类别、年龄、性别、习性、生理功能、发育情况、营养条件、应激反应、疾病、创伤等。
2、环境因素对微生态平衡的影响。温度、气候、抗生素的滥用、化学因素、辐射等。
3、微生物对微生态平衡的影响。外来微生物的菌群数量可能对微生态平衡产生影响,导致宿主菌发生显性或隐性的变化,甚至产生疾病。
三、水族养殖环境的微生态失调如何调节
微生态失调与微生态平衡相反,是指微生态系统处于不良条件下时,出现的微生物的种类、生理功能和各种相互关系的紊乱。水族环境中微生物失调影响水族动物的微生态平衡,就会导致水族动物疾病的发生。
研究表明:水族箱中致病细菌数量长期超标,就会导致水族动物正常菌群失调,可能会发生细菌性肠炎、烂鳃病、白点病等细菌性疾病,过量使用抗菌素、消毒剂会使一些致病菌产生耐药性,而导致某些致病菌对某些抗生素敏感而转变为不敏感,用药量不断增加。
在养鱼初期,水族箱里生物量小,有机质不多,溶氧充足,有机物在好氧菌和硝化细菌分解作用下产生二氧化碳、硝酸盐、硫酸盐、磷酸盐等无机盐类,为水草和藻类的光合作用提供营养盐,又为水族动物呼吸和有机分解提供溶氧,并为水族动物的生长营造良好的水色。这使水族箱处于相对的良性生态平衡状态。
随着养鱼期的增长,水族箱中的有机质越来越多,超过水族箱中好氧菌和硝化细菌的分解能力,导致有机物分解不彻底,易产生氨、有机酸、硫化氢、胺类、低级脂肪酸、醇类、甲烷等中间产物,这些产物对水族动物有毒害作用,能使水族动物中毒,致使病原微生物大量滋生引起致病死亡。
由于分解有机质速度慢,水族动物生长代谢产生的有机物得不到及时分解,从而造成水族箱水质浑浊、水体恶化。人为的添加有益微生物后,有益微生物在水族箱内逐渐定植,有机物的分解能力大大提高,能把进入水体中的大量有机物快速而彻底地分解掉,减少或避免有机物的沉积而保持水质的适宜、稳定,达到改善水族箱生态环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