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资料

闰年的定义2023-02-18  26

螳螂,亦称刀螂,无脊椎动物,属肉食性昆虫。在古希腊,人们将螳螂视为先知,因螳螂前臂举起的样子像祈祷的少女,所以又称祷告虫。

除极地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世界已知2000多种左右。中国已知约147种。包括中华大刀螳、狭翅大刀螳、广斧螳、棕静螳、薄翅螳螂、绿静螳等,螳螂是农业害虫的重要天敌。

除极地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在夏季,城市的路灯下,经常能见到螳螂,因为螳螂具有趋光性。

扩展资料

螳螂作用

1、饲养释放:将在室外笼罩内喂养到2龄的若虫,于释放前停食1~2天,以增加若虫在田间的稳定性。释放前一天晚上,放置白纱布,将若虫诱集在纱布上。次日清晨,每亩按10一15个点投放100头左右,并根据害虫发展情况,随时往意补充投放。

在释放前田边要挖深沟,防止螳螂扩散外逃。要实行分期催孵,分批释放。在6月上中旬分三次释放,每次间隔10天,使田间虫态龄期相差3一4龄,错开脱皮时间,始终保持螳螂对害虫的控制能力。

2.、大田插卵:6月上中旬,将冷藏的螳螂卵囊加温催孵,趁雨后田间潮湿时,每亩播卵囊20块,一周后再插10块。卵囊要插在大棉株下,以减少阳光直接照射,提高成活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螳螂

螳螂(学名:mantis)亦称刀螂,无脊椎动物。在古希腊,人们将螳螂视为先知,因螳螂前臂举起的样子像祈祷的少女,所以又称祈祷虫。

除极地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世界已知2000种左右。中国已知约51种。其中,中华大刀螳螂、狭翅大刀螳螂、广斧螳、棕静螳、薄翅螳螂、绿静螳等是中国农、林、果树和观赏植物害虫的重要天敌。

中文学名:螳螂

拉丁学名:mantis

别称:刀螂,大刀螂

二名法:Mantidea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亚门:真节肢动物亚门

纲:昆虫纲

亚纲:有翅亚纲

目:螳螂目

分布区域:除极地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

分享百科名片:

形态特征

螳螂

图册 3张

螳螂是昆虫中体型偏大的,身体为长形,多为绿色,也有褐色或具有花斑的种类。标志性特征是有两把“大刀”,即前肢,上有一排坚硬的锯齿,末端各有一个钩子,用来钩住猎物。头呈三角形,能灵活转动;复眼突出,大而明亮,单眼3个;触角细长;颈可自由转动;咀嚼式口器,上颚强劲。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胫节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可以捕捉猎物的前足;前翅皮质,为覆翅,缺前缘域,后翅膜质,臀域发达,扇状,休息时叠于背上;腹部肥大。前足捕捉足,中、后足适于步行,渐变态。

学名螳螂,亦称刀螂,无脊椎动物,属肉食性昆虫。在古希腊,人们将螳螂视为先知,因螳螂前臂举起的样子像祈祷的少女,所以又称祷告虫。

除极地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世界已知2000多种左右。

中国已知约147种。包括中华大刀螳、狭翅大刀螳、广斧螳、棕静螳、薄翅螳螂、绿静螳等,螳螂是农业害虫的重要天敌。

蝗螂的生活周期均在一年内完成,一生中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发育阶段,故属于不完全变态类的渐进变态。若虫期脱皮7~11次,经8~12龄后到达成虫期。虫龄的增减受环境和食物多少的影响。

扩展资料

1、非洲的绿巨螳螂

是一种比较凶猛的螳螂,拥有一个大号的宽腹,实力强悍,能够捕食昆虫、蜘蛛、蜈蜙、蛙类、小蜥、小老鼠、小鸟和小蛇,也吃蝎子蜈蚣蜘蛛,也能捕食体型相当的蛇,老鼠和蜂鸟,因此被称为“非洲绿巨螳”。

一般雌性体长8--10cm ,雄性比雌性小一些,体长通常在6--8cm,这种体型与中华大刀螳的水平相当。

2、中华大刀螳

作为我国一种全国性品种,广布于南北各地,适应力很强。早在1896年就随同苗木一同引进到美国等地,并繁衍后代。头三角形,复眼大而突出,体形大,足细长,整体颜色为暗褐色或绿色。

3、广斧螳螂

也叫广腹螳螂,俗称宽腹螳螂。身型与薄翅螳螂相仿,但粗壮得多。

特征是双刀上三个突起的黄色斑点,和双翅上的一对白斑。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主要分布在南方,北方也有分布,东北地区比较罕见。多为绿色,褐色个体比较少见;因其具有宽而短的腹部,也称为广腹螳,是斧螳属中较著名的品种之一,与勇斧螳、多刺斧螳齐名。

4、兰花螳螂

产于东南亚的马来西亚的热带雨林区。初生幼体呈红黑二色,在第一次蜕皮之后转变为白色和粉红色相间的兰花体色,到成虫之后,粉红色会消失而出现棕色的色斑,体色也会由乳白色转变为浅黄色。它们善于伪装,能够随着花色的深浅调整自己身体的颜色。

它们的步肢演化出类似花瓣的构造和颜色,可以在兰花中拟态而不会被猎物察觉,最适合守株待兔的掠食方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螳螂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97838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