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苟子的简介

关于苟子的简介,第1张

苟子即王修,别称王苟子。

王修(334-357年),字敬仁,小字苟子,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王濛之子。东晋著作郎、书法家。擅长隶书、行书,与王羲之、许询交好。升平元年(357年),王修去世,年仅二十四岁。

王修,小名苟子(参照《世说新语》),字敬仁,官至著作郎。

王修少年时就有美善的声誉,十三岁就写出来了《贤人论》 。刘惔看到《贤人论》后,赞赏嗟叹不止。王修擅长隶书、行书。

曾经向王羲之求要书法墨迹,王右军写了一纸《东方朔画赞》给他。王僧虔说:“王敬仁的书法已经将王羲之的精妙之处都学到手了。”王献之每当看到王修的书法时,都惊叹地说:“王敬仁的书法进步特快,其势咄咄逼人!”

晋穆帝升平元年(357年),王修去世,年仅二十四岁。早先时候,东晋大臣王导爱好钟氏的书法,虽在丧乱流离中,犹在衣带中藏着钟繇书法的真迹,每每拿出来给人看。

来到江南后,王导将钟繇真迹送给了王羲之,后来王羲之又将它们送给了王修。王修死后,他母亲见到儿子生前非常喜爱这些墨宝,于是将它们放进王修的棺中陪葬。王修的隶书、行书达到神妙的境界。

扩展资料:

苟子王修的父亲王濛也是魏晋时期较为出名的人物。

王濛(309年-347年),字仲祖,小字阿奴,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东晋名士、外戚。深得辅政的会稽王司马昱倚重,官至司徒左长史。

王濛年轻时放荡不羁,至后期才开始克己励行,从而获得风雅潇洒的美好名声。王濛与刘惔齐名,并且是好朋友,二人互相称许。当时的人以刘惔比为荀粲;王濛比为袁涣,并成当时风雅潇洒名士的典范。

参考资料:

王濛—百度百科

王修—百度百科

苟子和荀子不是一个人。历史上没有苟子这个人。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一说时人相尊而号为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两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讳称“孙卿”,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

荀子曾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两度出任楚兰陵令。晚年蛰居兰陵县著书立说,收徒授业,终老于斯,被称为“后圣”。荀子批判地接受并创造性地发展了儒家正统的思想和理论,主张“礼法并施”;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反对鬼神迷信;提出性恶论,重视习俗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并强调学以致用;其思想集中反映在《荀子》一书中。荀子还整理传承了《诗经》、《尚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典籍,为传播保存儒家思想文化做出巨大贡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7657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17
下一篇 2023-02-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