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君侧指清除君主身旁的亲信、奸臣。本应是正义之举,但总是成为叛乱发动者反抗中央政府的主要理由。
读音:qīng jūn cè
出处:《公羊传·定公十三年》:“此逐君侧之恶人。”驱逐君主身侧的恶人。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清除君主身旁的佞臣。
扩展资料:
历史事件:
1、历史上第一次著名的清君侧是西汉初年(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年间。御史大夫晁错向皇帝上书,建议削藩,为汉景帝所采纳。而当时的各藩国中,以吴、楚的实力最强,吴王刘濞为了保住自己的实力,纠集了包括楚国在内的七个藩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汉景帝为了平息叛乱,只好将晁错杀掉,但叛乱并没有因此而停止。
2、唐安禄山在天宝十四年(755年),以清君侧为由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叛乱后称帝,757年,被其子谋杀。
3、元朝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孛罗帖木儿也以“清君侧”的名义,攻入大都。
4、明朝初年的靖难之役。明太祖朱元璋死后,他年轻的孙子朱允炆即位,史称建文帝。建文帝接受了大臣齐泰、黄子澄等的削藩建议,着手进行削藩。而盘踞在北平的燕王朱棣,对此极为不满,他打着“诛齐黄,清君侧”的旗号攻入南京,自立为帝,年号永乐,即明成祖。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清君侧
勤王,是一个汉语词语,读作qín wáng,意思是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君王(皇帝)。
古代夏商周时只天子称王,其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诸侯。后来乱了套,地方诸侯也纷纷称起王来。所以孔子写春秋时,最恨名实不符的事情,他主张搞政治第一在正名。
其实勤王还有很多种情况,有些是瞎起哄的,有些是来清君侧的,也有些是志在夺权的。东汉灵帝末年的十常侍之乱时受大将军何进之召率军进京的董卓,名义上是去洛阳帮何进的忙,但是到了洛阳之后,就变成心怀不轨的坏分子了。古罗马帝国规定军队不得越过罗马河,就是因为怕勤王之师造反弑上。
清君侧指清除君主身旁的亲信、坏人。本应是正义之举,但总是成为叛乱发动者反抗中央政府的主要理由。
扩展资料
①历史上第一次著名的清君侧是西汉初年(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年间。御史大夫晁错向皇帝上书,建议削藩,为汉景帝所采纳。而当时的各藩国中,以吴、楚的实力最强,吴王刘濞为了保住自己的实力,纠集了包括楚国在内的七个藩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汉景帝为了平息叛乱,只好将晁错杀掉,但叛乱并没有因此而停止。
②唐安禄山在天宝十四年(755年),以清君侧为由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叛乱后称帝,757年,被其子谋杀。
③明朝初年的靖难之役。明太祖朱元璋死后,他年轻的孙子朱允炆即位,史称建文帝。建文帝接受了大臣齐泰、黄子澄等的削藩建议,着手进行削藩。而盘踞在北平的燕王朱棣,对此极为不满,他打着“诛齐黄,清君侧”的旗号攻入南京,自立为帝,年号永乐,即明成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