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是一个多音字,竺的拼音是 zhú和dǔ。
一、竺的基本释义:
1、竺[ zhú ]
(1)印度古译名“天竺”的简称。
(2)姓。
(3)山名 ,在浙江省杭州市西灵隐山飞来峰之南,分上中下三天竺,俗称三竺。
(4)古代的一种乐器。
(5)与佛教、佛典有关的。
2、竺[ dǔ ]
(1)古同“笃”,厚。
二、竺的笔顺:
撇, 横, 点, 撇, 横, 点, 横, 横。
扩展资料相关组词 天竺 三竺 竺信 三天竺
一、天竺
[tiān zhú]
古波斯语音译词。中国古代称印度。
二、三竺
[sān zhú]
浙江 杭州 灵隐山 飞来峰 东南的 天竺山,有 上天竺、中天竺、下天竺 三座寺院,合称“三天竺”,简称“三竺”。
三、竺信
[zhú xìn]
深信;忠实地信仰。竺,通“笃”。
四、三天竺
[sān tiān zhú]
浙江 杭州 天竺山 有上、中、下 天竺寺,合称 三天竺。
竺字的读音:[ zhú ] [ dǔ ]
部首:竹
笔画:8
基本解释:
竺[zhú]
1、〔天~〕印度的古称。
天竺是古代中国以及其它东亚国家对当今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南亚国家的统称。在中国历史上,对印度的最早记载在《史记·大宛传》,当时称为身毒(印度河梵文Sindhu对音)。
2、 姓。
竺[dǔ]
古同“笃”,厚。
竺的笔画顺序如下:
相关词汇:天竺、 竺乾 、竺信 、竺域、 竺僧 、三竺、 竺书等。
扩展资料:姓氏起源——竺姓
以国名为姓。夏、商、周三代有孤竹国,到了春秋时,其国君之子伯夷、叔齐之后以国名为姓。汉代,有枞阳人竹晏改为竺姓,其后沿用不改。
源于古印度,属于外来姓氏。古代印度称天竺国,有天竺僧人来中国传教,以国名"竺"为姓。后来,中国僧侣有的随印度僧人学经,也随师父之姓,成为竺姓。通常认为汉代宣帝时竺次为中国竺姓始祖。
竺读音:zhú。
竺意思:天竺的简称。今印度的旧名。
竺出处:双匣犹传竺国经。——林景熙《梦中作》
竺例句
1、这菩提子可是天竺国的千年国树,圣菩提树上所长的,十年也就只生长一颗。
2、她与我道’我乃天竺国国王的公主,只因月下赏月,被风刮来的。
3、公元629年,中国唐朝高僧玄奘法师为了求取佛教真经,不顾路远万里,冒着生命危险,率领他的三个徒弟毅然徒步前往佛教圣地天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