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的意思:明白万事万物的道理,明察人伦关系。
原文:
《离娄下·第十九章》
战国时期-孟子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译文:
孟子说:“人区别于禽兽的地方只有很少一点点,一般的人丢弃了它,君子保存了他。舜明白万事万物的道理,明察人伦关系,因此能遵照仁义行事,而不是勉强地施行仁义。
扩展资料:
1、《孟子·离娄下》是一本古籍,作者是孟子,全书共33章。
2、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3、孟子是孔子第四代弟子,是曾子的再传弟子。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是大成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其道,多数人称为“孔孟之道”。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随后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与其弟子的言论汇编于《孟子》一书,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性是善的。但孟子只说性善,南宋朱熹补充为“人之初,性本善”,后世有学者提出“性向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子·离娄下
百度百科-孟子
明于庶物,察于人伦意思是:明白万事万物的道理,明察人伦关系。
原文: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出处:孟子《孟子·离娄下》
释义:人区别于禽兽的地方只有很少一点点,一般的人丢弃了它,君子保存了他。舜明白万事万物的道理,明察人伦关系,因此能遵照仁义行事,而不是勉强地施行仁义。
扩展资料:
《离娄》重点论述了君臣、父子家人相处之道,说明了君王者治国施政的最高修养境界至诚,为人臣者、高官厚禄者的责任——能格君心之非,为人师者的文化修养和教育的职责——促成完整的人格,为子女者事亲尽孝之道——守身,即坚持一种人品、行为的标准。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孟庙:又称“亚圣庙”,是历代祭祀孟子的地方。孟子有庙奉祀始于宋景祐四年(1037年),创建于邹县东北12公里的四基山西南麓,孟子陵墓前。后迁于现邹县城南关。
1、对身边的平常事物有透澈了解,对人与人相处各种事情的因由、变化和处理方法都非常的清楚。出自《孟子-离娄下》
2、原文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3、译文
孟子说:人区别于禽兽的地方只有很少一点点,一般的人丢弃了它,君子保存了他。舜明白万事万物的道理,明察人伦关系,因此能遵照仁义行事,而不是勉强地施行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