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古代史书上又称为寺人、阉人、阉宦、中官、内官、内臣、内寺、太监、内监等,是古代在宫廷中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官员。
宦官是中国古老而又漫长的封建专制主义政治的产物。远在周代,宦官就已出现在宫廷中了。但是,这时的宦官对国家的政治生活并没有多大影响,多数宦官也不是由阉割过的人担任,而是由正常人担任的,其人数也比较少。
秦汉以后,封建专制主义不断发展和强化。作为皇权的附属物,宦官实力也日渐膨胀,并且作为一种特殊的政治势力活跃在政治舞台上,其人数也日益庞大,到明朝时竟达十万人以上。
秦和西汉的宦官,虽然多数是阉割过的阉人,但也还用一部分士人,而从东汉开始,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他士”。(《后汉书·宦者列传》)这是由封建专制政治决定的。封建专制政治的根本特点之一,就是皇位的不可转让性。希望皇位能传之千秋万世、确保帝王一系血统的纯洁性,在封建帝王看来,这是头等大事。要做到这一点,唯一的途径,就是让那些因生殖器被阉割而成为不男不女、半雄半雌的人在宫内当差。这种人,就是宦官。
宦官本是内廷官,不能干预政事,但其上层分子为皇帝亲近的奴才,往往能窃取权力,严重干预国家政治生活。“东汉及唐、明三代,宦官之祸最烈。”(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五《宦官之害民》) 东汉中后期,政治腐败,宦官、外戚交相专政。桓帝以后,东汉政权完全为宦官集团所垄断。宦官集团排斥异己,打击士人,先后兴起两次“党锢”。宦官集团的统治使政治更加黑暗,社会问题日益严重,终于爆发了黄巾大起义,从根本上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 唐朝后期,宦官掌握军政大权,致使皇帝也无可奈何。唐文宗自谓受制于家奴,连历史上受制于诸侯和权臣的周赧王、汉献帝也不如。
在唐代后期,甚至皇帝的生死废立也掌握在宦官手里。唐宪宗以后的十个皇帝,有七个是宦官立的。宦官“迫胁天子,下视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资治通鉴》卷二四五)宦官专权,使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直到903年,朱全忠进长安大杀宦官,宦官的权势才彻底垮台。不过,这时的唐王朝也即将垮台了。 明朝的宦官之祸,更超过以往各朝代。明代宦官众多,管理宦官的机构叠床架屋,十分庞大。有所谓宦官二十四衙门(十二监、四司、八局),二十四衙门之首的司礼监,既掌握厂卫、又有批红权,位在内阁之上。内阁大权旁落,无所作为。明以前历代士大夫都和宦官相对立,决不与宦官为伍。
而明代则不然。明中叶以后,朝廷大事成败得失,都和宦官关系极大。士大夫中比较有作为的如于谦、王守仁、张居正等人,无不得力于宦官的帮助。明代宦官贤者少,恶者多。英宗时的王振、宪宗时的汪直、武宗时的刘瑾、熹宗时的魏忠贤,都是明代宦官中的大恶者。“文武大臣见王振而跪者十之五,见汪直而跪者十之三,见刘瑾而跪者十之八”(王世贞:《觚不觚录》)魏忠贤的势力更大,他的走狗有所谓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以中央到地方,党羽密布。他被称为九千岁,很多地方都给他建生祠。宦官专权,给明王朝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严重影响。政治上,强化了封建专制主义,导致各种社会矛盾日趋激化;经济上,横征暴敛,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摧残;军事上,宦官监军,加速了军队的腐败,使边防大为削弱,动摇了明王朝的统治。 清朝建立后,统治者鉴于宦官之弊,废除宦官二十四衙门,以其事隶属于内务府。大臣所上章奏都由皇帝亲自审阅,不再委任宦官。宦官都成为供御膳执洒扫的人物,中国历史上宦官专权之祸自此结束。
宦官是中国古代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而成为不男不女的中性人,他们是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下面我根据宦官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整理了相关的资料,一起来看看吧。宦官的解释
宦官,自古都存在着。在古代,宦官特指那些专供皇帝、君主和帝王家奴役的官员,也就是皇宫里面打杂的那些,主要负责宫廷杂事的奴仆,不得参与国家政务,但 因与皇室朝夕相处,遂能博取信赖或有可乘之机,故在一些朝代中存在着宦官掌握国家政务大权的情况。比如秦朝时期的赵高,明朝时期的王振,清朝时期的李莲英 等等就是 历史 上赫赫有名的宦官,并且还一度呈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在现在看来,宦官一般和太监是画上等号的,也就是说,宦官一般都是太监,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而成为不男不女的人。但是,根据史料记载,在先秦时期和西汉时 期的时候,宦官并非都是阉人,有的宦官也是健全的男人。东汉之后,太监就彻底的和宦官画上了等号。宦官被称为太监,是隋唐以后的事情。唐高宗的时候,改殿 中省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监,少监。后宦官亦通称为太监。明朝事情,皇帝赋予宦官越来越多的权力,宦官的权势与日俱增,人们就把所有宦官都尊称“太 监”,因此太监也就称为宦官的代名词。
随着朝代的发展,宦官也被称为公公、寺人、阉人、内官、内侍、中官、中涓、内竖、中贵人等。有古书记载,描绘太监:“望之不似人身,相之不似人面,听之不似人声,察之不近人情。”可见,古代的太监在被阉割之后,不论是形态、 面相 、声音,已经和正常健全的男人有所区别。
结合各个朝代的历史发展,宦官可谓封建帝制的产物。在古代,有的皇帝不务朝政,于是将手中的权力释放给身边随侍的太监,至于宦官是不是就一定是太监,这个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宦官手中有了权力之后,将整个朝廷弄得翻云覆雨,甚至毁灭了整个王朝。
宦官和太监的区别
认为宦官和太监就是一回事。其实,宦官和太监是有区别的。
宦官和太监都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这是他们的共同之处。“宦”,原是 星座 之名,宦者四星在帝座之西,所以就用“宦”来称呼帝王身边的服务人员。史书中亦把宦官称为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等。宦官最初不全是“阉人”,它们的分水岭是在东汉时期:东汉以前的宦官不全是“阉人”东汉以后,宦官则全是被阉割掉生殖器、失去性能力的人了。《后汉书·宦者列传序》中载有“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他士。”当时用“阉人”充当宫廷服务人员的主要原因是:后宫女眷较多,防止正常男侍出入而发生秽乱宫帷的丑事。在中国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宦官有:“宦官宰相第一人”秦始皇时期指鹿为马的赵高,东汉时期“敛财弄权乱汉宫”的张让等。
辽代以前只有“宦官”而没有“太监”。据史料记载,“太监”一词最早出现于辽代。当时,政府机构中的太府监、少府监、秘书监中,都设有“太监”一职。不过这时的“太监”是一种官职,并非后来意义上的“太监”。因为是官职,所以“太监”也多有世袭。到了元朝,“太监”一职已升到二级官吏,官儿也不算小。
明代时,“太监”和“宦官”才变为专门为皇室服务群体的统称。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为巩固其政权,在全国范围内设置了由十二监、四司、八局组成的二十四衙门。十二监的提领者被称为“掌印太监”,这些“太监”均由宦官来担任。官级小的称为“少监”、“中监”,官阶高的称为“太监”。虽然明朝时“太监”必须由宦官来担任,但宦官却不一定是“太监”明廷规定,“太监”是宦官的头头,有品有级有俸禄。利益之下,必有所徒,明朝后期,太监“多如蚁阵”,最多时达十万之众,《日下旧闻考》中载:“都人生子,往往阉割,觊为中宫(太监),有非分之福。”
清朝时,基本上就没有“宦官”这个词而只剩下“太监”了。袁世凯称帝时,宫中仆役全部由女官担任,太监全部被赶走,“太监”就此终结。
综上所述,宦官和太监还是有区别的,千万别混为一谈。但不管他们有何区别,却都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老无所养,死无与殡。”均是封建社会里一个被扭曲的社会群体。
史上第一个封宦官为王的皇帝是谁
宦官,作为刑余之人,作为宫腐之族,身体有残缺,灵魂遭扭曲,少了男欢女爱的本钱,人生所剩快事也不外乎口舌上吃香喝辣、 政治 上呼风唤雨了,故对金钱和权势有着强烈的追逐心。其实,宦官靠着给皇室服务这点优势,捞取点油水,倒也无伤大局但一旦染指权力,左右朝政,那这个帝国、这个王朝必遭劫难。
李辅国封王,在朝中不可一世,政敌安禄山红了眼,索性搞了个“安史之乱”,导致皇帝跑路,帝国倾危童贯封王,六贼胡作非为更甚,金人铁骑趁乱冲杀进来,结果演变成“靖康之乱”,导致皇帝被俘,王朝葬送。与此二人相比,宗爱封王虽未给北魏王朝造成致命创伤,却引起了鲜卑拓跋政权政治上的一次大地震,——那个给他王爵的皇帝拓跋余在位仅八个月就遭到了他的毒手。
拓跋余(?—452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之子,生母为左昭仪闾氏,鲜卑名可博真,在存活下来的六兄弟中排在最后。延和元年(432年),拓跋焘立长子拓跋晃为太子,太平真君三年(442年),拓跋焘封其他诸子为藩王,其中拓跋余被封为吴王。作为宗室一员,拓跋余一则年龄小,二则无特长,只是在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九月皇帝南征刘宋、太子北伐柔然时奉命留守过京城,除此之外无其他可圈点之处。如果不是不久发生的太子暴薨事件,拓跋余恐怕一生与皇位无缘。
太子拓跋晃之死,罪魁祸首就是宦官宗爱。宗爱本是一名不起眼的中常侍,因为离拓跋焘近,又擅长钻营讨好,故深得拓跋焘宠信。正平元年(451年)正月,拓跋焘封宗爱为秦郡公,宗爱的地位陡升。然而,宗爱毕竟是个“天性险暴”之人,仗着皇帝这颗大树“行多非法”(《魏书》),别人敢怒不敢言,拓跋晃却“恶之”(《资治通鉴》)。拓跋晃是个精明人,监国视政期间越发恪尽职守,洞察细微,加之他的几个助手与宗爱有些私人恩怨,势必与宗爱格格不入。宗爱担心被迟早会被太子收拾,索性恶人先告状,借拓跋珪之手除掉了拓跋晃的左膀右臂,东宫不少官员也受到牵连被斩首。正平元年(451年)六月,拓跋晃在惊惧中暴薨。
拓跋晃早在太平真君元年(440年)就生下一子,名为拓跋濬。拓跋濬自幼聪明敏达,深受祖父拓跋焘喜爱,被称为“世嫡皇孙”。拓跋晃死后,拓跋焘很内疚,追谥拓跋晃为景穆太子,并渐渐将关爱和关注转移到拓跋濬身上,有了立皇孙为接班人的念头。这一点,史料中虽未明注,但这是肯定无疑的。其一,拓跋晃死后,拓跋焘一直没有从诸子中择优重新册立太子其二,拓跋焘在将拓跋濬封为藩王后不久随即撤销,仍以“世嫡皇孙”待之其三,拓跋焘将诸子的王爵从一字王削弱为二字王,依此提升拓跋濬无与争锋的地位,拓跋余也由吴王被改封为南安王。这些信号,已经清除表明拓跋焘有了日后传位拓跋濬的念头。
宗爱大概也看到了这一点,唯恐将来拓跋濬即位后会报仇,杀心渐起。不过,他要杀的人不是拓跋濬,而是准备把皇位传给拓跋濬的当朝皇帝拓跋焘。正平二年(452年)二月,宗爱趁拓跋焘熟睡,将其勒死,拥立年龄较小且与自己关系向来不错的拓跋余为皇帝,并将政敌铲除掉。拓跋余登基后,大赦 天下 ,改元永平(或作承平),成为北魏第四任皇帝。从一个不起眼的王爷,摇身一变成为高高在上的皇帝,拓跋余新的人生刚刚起步,但噩梦已在不知不觉中降临。这场噩梦,正是由拓跋余的不自信、不作为,到后来的乱作为、不掩饰,慢慢酿成的。
鲜卑拓跋氏虽属北方游牧民族,但自道武帝拓跋珪倾心汉化以来,立嫡以长的皇位承传制度早已深入人心,根深蒂固。在拓跋焘众子中,拓跋余非嫡非长,身上也没有什么闪光点,加之有那位“世嫡皇孙”的存在,拓跋余坐在龙椅上一直不自信,甚至如坐针毡,生怕哪天会被赶下台去。为了坐稳江山,拓跋余摆出了大手笔,一是“厚赏群下,取悦于众”,二是“为长夜之饮,声乐不绝”,结果很快就花光了家底,“旬月之间,帑藏空罄”(《魏书》)。即使遇到外敌侵扰,拓跋余照旧宴饮自如,不恤百姓,造成上下离心,群情愤恨。
除此之外,拓跋余为了报答宗爱拥立之功,还“以爱为大司马、大、太师、都督中外诸 军事 ,领中秘书,封冯翊王”(《资治通鉴》),给了宗爱无限权势。当年,拓跋焘封宗爱为公,已是不妥如今,拓跋余封宗爱为王,更是出格。拓跋余由此成为第一个封宦官为王的皇帝,宗爱成为第一个被封王的宦官。然而,狼终归是狼,给了狼王爵,给了狼权势,难保不被狼咬,不被狼吃。
宗爱总揽朝政军事大权后,飞扬跋扈,为所欲为,“坐召公卿,权恣日甚”,俨然无冕之皇,不久便搞得内外上下人人忌惮。大臣们也认为宗爱“必有赵高、阎乐之祸”(《魏书》),将来一定会像赵高杀掉秦二世那样对拓跋余不利。拓跋余也在耳闻目睹中渐渐开始怀疑宗爱,并筹划削夺宗爱的权力,但行事不够隐秘,最终招来杀身之祸。宗爱得知拓跋余要对他动手后,乘拓跋余十月 初一 夜间祭庙之机,安排几个小黄门杀死拓跋余。二月登基,十月丧命,拓跋余在位仅八个月。
拓跋濬即位后,诛杀宗爱等人,拨乱反正,追谥没当过皇帝的父亲拓跋晃为景穆皇帝,但不承认坐了八个月宝座的叔叔拓跋余为皇帝,最后只是“葬以王礼,谥曰隐”(《魏书》)。因拓跋余登基前曾为南安王,谥号为隐,故在史学界称之为南安隐王。按照古代谥法,“陷拂不成曰隐,不显尸国曰隐,见美坚长曰隐,隐括不成曰隐,不尸其位曰隐,违拂不成曰隐,怀情不尽曰隐”,观拓跋余在位之情形,其死后被废去帝号,被免上庙号,被谥为隐,倒也恰如其分。
猜你喜欢:
1. 宦官打一成语是什么
2. 明朝宦官阮安介绍
3. 明朝的六大好太监都是谁
4. 唯才是举的意思是什么
5. 鸡犬不宁是什么意思
6. 古代皇宫中有哪些饥渴的女人
7. 太监为什么要净身
君主时代宫廷内侍奉帝王及其家属的人员,由阉割后的男子充任,也叫太监。
“宦”,原是星座之名,宦者四星在帝座之西,所以就用“宦”来称呼帝王身边的服务人员。史书中亦把宦官称为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等。宦官最初不全是“阉人”,它们的分水岭是在东汉时期:东汉以前的宦官不全是“阉人”;东汉以后,宦官则全是被阉割掉生殖器、失去性能力的人了。
代表人物
秦·赵高
赵高,可能是赵国贵族后裔,精通法律,是秦始皇幼子胡亥的老师,深得秦始皇赏识。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沙丘,赵高策划阴谋,巧言令色拉李斯下水,瞒天过海,矫诏逼杀公子扶苏,将大将军蒙恬兄弟下狱,成功帮助胡亥篡位。
事后升为郎中令,控制朝纲。接着赵高充分施展其凶残手段,诛杀异己腰斩同盟者李斯,他指鹿为马,玩弄秦二世于股掌之上,又发动政变逼杀二世。最后被自己立下的秦三世子婴所杀,灭三族(父族、母族、妻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