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西佗陷阱”就是社会主体(无论个人还是组织)在失去社会“信任”的特定条件下,其一切社会言行均不被社会接受的状况。
塔西佗是古罗马的执政官,也是古罗马时代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之一,在他的著作《历史》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罗马皇帝尼禄死后,被选为下一任皇帝的迦尔巴下令杀了一个叛军将领,后又要杀一个可能发动叛乱的将领卡皮托时,命令未达之前他就已经被处决了。
有人认为卡皮托没有这样的野心,对迦尔巴的做法产生了不满,随后买通了近卫军,并处死了迦尔巴。塔西佗因此总结说:外界对这两次的处决的反应很不好,而且一旦皇帝成了人们憎恨的对象,他做的好事和坏事就同样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厌恶。
“塔西佗陷阱”的价值
从心理层面上讲,“塔西佗陷阱”之所以能够引起反思,并非是其表面陈述符合因果报应常理的部分,而是陷入困境后,“好人也没好报”的这部分。
也就是即便做好事(有利于事情朝好的方向发展的事情)或者好政策(有利于结束坏事、规避坏事重现的决策、规定等)也都无济于事,会在危机应对的当下或者危机应对政策实施中受到大众的否定甚至抗拒,这才是“塔西佗陷阱”最糟糕、最要警惕的情况,如同陷入泥潭,越挣扎越不利。
这种困境中的无力感和严重的心理失衡,正是心理学上的社会“认知失调”现象,它促使人们要去认真面对、深度思考,以期获得超越性的思维,防患于未然或稳妥地脱离险境。
塔西佗陷阱是指当一个人不受欢迎的时候,不论决策的好坏,都会得罪其他人。“塔西佗陷阱”,得名于古罗马时代的历史学家塔西佗。这一概念最初来自塔西佗的《塔西佗历史》,是塔西佗在评价一位罗马皇帝时所说的话。
塔西佗陷阱是指当一个人不受欢迎的时候,不论决策的好坏,都会得罪其他人。“塔西佗陷阱”,得名于古罗马时代的历史学家塔西佗。这一概念最初来自塔西佗的《塔西佗历史》,是塔西佗在评价一位罗马皇帝时所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