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厂西厂锦衣卫区别

东厂西厂锦衣卫区别,第1张

东厂西厂锦衣卫区别:

1、职能不同

锦衣卫掌管刑狱,被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从事侦察、逮捕、审问活动。东厂主要职能是刑狱审讯、社会监视,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西厂主要负责探查侦查臣民的言行。

2、设立时间不同

锦衣卫设立于公元1382年,东厂设立于1420年,西厂设立于1477年。

3、权力不同

东厂本与锦衣卫平级,后期发展成上下级。西厂后来居上,其势力超过东厂。

4、组成人员不同

锦衣卫的首领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属于外臣。而东厂、西厂的首领是宦官,属于内臣。

东厂西厂介绍:

东厂,明代官署名,即东缉事厂,中国明代的特权监察机构、特务机关和秘密警察机关。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设立东缉事厂(简称东厂),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地点位于京师(今北京)东安门之北(一说东华门旁)。明中叶后期锦衣卫与东西厂并列,活动加强,常合称为厂卫,东厂权力在锦衣卫之上,只对皇帝负责,不经司法机关批准。

西厂是明朝特有的官署名称,全称西缉事厂。明宪宗时为加强特务统治,于成化十三年(1477年)于东厂之外增设西厂,与东厂及锦衣卫合称厂卫,用太监汪直为提督,其权力超过东厂,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后因遭反对,被迫撤销。正德元年短暂复开五年后又被撤销。西厂的成员和东厂一样都是由锦衣卫中选拔出来,宪宗钦定西厂所领缇骑的人数要比东厂多一倍。

一、明朝时期的东厂、西厂和锦衣卫的联系:东厂、西厂、锦衣卫都成立于明朝,这三个机构都从属与司法机关,并且直属于皇帝。西厂、东厂和锦衣卫的成立都表明了明朝的中央集权达到了巅峰。

二、明朝时期的东厂、西厂和锦衣卫的区别:

一职能区别

1、锦衣卫建立之初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掌管刑狱,被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从事侦察、逮捕、审问活动。明成祖将锦衣卫重新恢复后,其职能和影响不断扩大,不但可以逮捕皇亲国戚和文武大臣,还介入军中,参与搜集军事情报、策反敌对将领等工作。

2、东厂的职能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明成祖想知道朝中大臣的一举一动,便由东厂来完成,同时也为了对锦衣卫的活动有所监督。

3、西厂是为了加强大内的保卫工作,明宪宗命另一位亲信太监汪直从锦衣卫中挑选精干人手,除了负责皇宫的警戒工作外,还要乔装深入民间,探查百姓的风闻动向等。

二设立时间区别

1、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立锦衣卫,后被废除。明成祖朱棣在“靖难之役”登上了皇位,为了监视和打击朝中的反对政治力量,他又将锦衣卫重新恢复。

2、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设立东缉事厂(简称东厂),东厂是世界历史上最早设立的国家特务情报机关,其分支机构远达朝鲜半岛。

3、明宪宗在成化十三年(1477年)于东厂之外增设西厂,在西厂成立了共5个月之后,因遭反对,被迫撤销。正德元年短暂复开,正德五年,大宦官刘瑾落败后,明武宗永远的废除了西厂。

三权利大小

1、锦衣卫成立时间最早,可是权利却被东厂后来居上。

2、由于东厂厂主与皇帝的关系密切,又身处皇宫大内,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东厂和锦衣卫的关系,逐渐由平级变成了上下级关系。

3、西厂在明宪宗时期,作为朝廷的一个临时产物而存在,而它的存在时间犹如昙花一现。但它的职权比东厂和锦衣卫更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锦衣卫

百度百科-东厂

百度百科-西厂

先把明朝的这四大机构简单地下个定义:

锦衣卫是指具备守卫值宿、监察百官、收集内外情报、侦查与逮捕、审理诏狱等职责,由皇帝直接领导,设置于宫门之外,并独立于法律之外的军政情报机构。

东厂是指具备监察百官与锦衣卫、收集内外情报、侦查与逮捕、审理诏狱等职责,由皇帝直接领导,设置于宫门之内由皇帝亲信的太监领导,并独立于法律之外的特权监察机构、特务机关和秘密警察机关。

西厂是指具备监察百姓、文武百官、锦衣卫、收集内外情报、侦查与逮捕、审理诏狱等职责,由皇帝直接领导,设置于宫门之内由皇帝亲信的太监领导,并独立于法律之外的特权监察机构、特务机关和秘密警察机关。

六扇门是指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类似于现在的公、检、法)三法司衙门的合称,后来引申为明朝的衙门,因为明朝衙门的大门都是六扇可以开关的门组成的,所以就叫六扇门,这是明朝正规的部门机构。

从功能上看,锦衣卫、东厂、西厂都是独立于法律之外,并受皇帝直接领导的特权机构,这三个机构属于一类,而六扇门属于六部、五寺及独立的都察院领导下的明朝正规的部门机构,六扇门属于另一类机构。

锦衣卫有监督百官,包括六部、五寺、都察院等机构百官的职责,东厂有监督锦衣卫和百官的职责,西厂的监督范围更广,除了包括东厂的职责之外,还能监督普通的百姓。

四大职能部门层层监督,职责相互重叠,这是明朝强大的督察功能,四大部门都是为皇权服务的,四个部门在具体的职责上既然有交叉相的职责,又有所不同,同时在不同的时间段,四大部门的职责范围又有所不同。

一、锦衣卫

锦衣卫其实是属于京城禁卫军中的上十二卫之一,明朝的军制是以卫为单位的,每卫大约是五千人,锦衣卫最初相当于明朝的正规军,后来被划入军政情报机构,是从朱元璋开始的。朱元璋用锦衣卫是主要的目的就是打击那些贪官污吏。

锦衣卫的创建者是朱元璋,朱元璋是平民出身,对于贪官污吏非常痛恨,建立政权后,朱元璋担心负责打击官员不法行为的三法司衙门会官官相卫,为了纠察百官,整顿吏治,打击腐败,朱元璋于1382年创立了锦衣卫。

锦衣卫最初的职责是作为皇帝的护卫,陪同皇帝出行,准备仪仗,负责守卫皇宫,同时还可以独立于三法司衙门侦查与逮捕不法官吏,审理皇帝下诏书处理得不法高官,在朱元璋时期的胡惟庸案、蓝玉案中,锦衣卫表现出强大的作用,光是这两个案子就涉及了数万人被杀。

锦衣卫起初办案还是比较规矩的,同时也在百官心中形成了威慑,锦衣卫的人员来自皇帝的侍卫亲军、仪仗队以及从民间经过选拔出来,政治清白没有前科的男子充当,锦衣卫的驻地是在宫外的,没有太监充当,因为在朱元璋时代严格防止太监干政。

由于锦衣卫审理案件可以独立于法律之外,抓捕高官可以不经皇帝同意,所以锦衣卫存在一些滥用职权的事,朱元璋又在1393年废除了锦衣卫,锦衣卫在朱元璋时代只存了11年,但是,朱棣在靖难之役当了皇帝之后,又恢复了锦衣卫,然后一直到明朝灭亡,锦衣卫一直也跟随明朝一起灭亡。

锦衣卫在建立之初是非常风光的,身穿飞鱼服,腰挎绣春刀,他们拥有皇帝许可的特权,可以逮捕任何人,进行审讯,而不需要经过三法司机构,直接对皇帝负责,接受皇帝的直接领导,朝中大臣对锦衣卫非常畏惧,也更一步加深了锦衣卫人员的嚣张跋扈。

锦衣卫从某种程度上说,就跟汉朝、唐朝时期的酷吏一样,用严刑峻法来打击不法官吏,这是皇帝用来加强统治手段的一种工具,锦衣卫主要针对的就是朝臣。锦衣卫的第一任指挥使毛骧负责的胡惟庸案,第二任指挥使蒋瓛负责了蓝玉案,这两个案子都被办成大案,冤杀了很多人,也因为杀人太多,引发众怒,这两个指挥使后来都被朱元璋所杀,这就是酷吏的作用。

二、东厂

东厂的全称是东缉事厂,东厂是由明成祖朱棣在1420年建立的,比锦衣卫晚了38年,朱棣因不是靠靖难之役,通过战争手段上台的,难免朝廷和地方上有人对朱棣进行非议,所以朱棣不仅恢复了锦衣卫的职责,而且还增加另一个职责范围比锦衣卫还要大的机构,这就是东厂,东厂明显比锦衣卫要厉害。

东厂与锦衣卫有几个区别:

1、锦衣卫的官员是皇帝亲自提拔身边的亲信,但东厂的官员却是皇帝提拔人亲信宦官及太监,一个是普通官员,一个是宦官,朱棣开了重用宦官的先河,改变了朱元璋时代的策略,使得宦官专权成为明朝的祸患之一。

2、锦衣卫的驻地在皇宫之外,而东厂的首领则在皇宫之内,相对来说,皇帝更信任东厂,而且可以随时指派东厂行事。

3、锦衣卫监督的是百官,而东厂不仅能监督百官,还能监督锦衣卫,也就是说锦衣卫受到监控,而东厂不受监控,东厂的职责超过了锦衣卫。

东厂的官员及士兵都是从锦衣卫中挑选出来的,起初东厂只有侦察与抓人的权力,不能审讯,审讯要交给锦衣卫,后来东厂也有自己的监狱,可以自己审理犯人了,明朝历史上很多有名的大太监都是东厂的首领,比如明英宗时期的王振、明武宗时期的刘瑾、明穆宗时期的冯保、明熹宗时期的魏忠贤。

东厂权力鼎盛时期,锦衣卫都得依附于东厂才能生存,东厂的势力延伸到朝廷的各个角落,锦衣卫内部审讯犯人,东厂要派人聆听,朝廷的各个部门,东厂都要派人坐班,实际上就是监视,明朝的所有大臣,无论级别高低,甚至包括皇亲国戚都受到东厂的监视。

东厂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事,就是东厂的机构内摆放了大幅的岳飞画像,要知道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对国家忠义,对百姓爱戴,却被东厂拿来当偶像,提醒东厂在办案时要秉公执法,实际上东厂根本就没有达到,至于岳飞画像就是个摆设。

三、西厂

西厂的全称是西缉私厂,在所有机构中,西厂的存在时间是最短的,设立时间也最晚的,西厂是明宪宗朱见深在公元1477年设立的,当时的明朝已经有了东厂和锦衣卫,为什么明宪宗还要设立西厂?

西厂的设立是因为一件偶然发生在深宫中的事,明宪宗朱见深在位期间,有一个叫李子龙的人,专门以旁门左道蛊惑人心,在朝廷也有不少支持者,更为神奇的是,这个李子龙又没有担任官职,却能够有机会进入到皇宫之中,并且传说他还有弑君的意思,后来被锦衣卫发现并杀死。

这事发生后,明宪宗感觉皇宫不安全,皇宫中戒备森严,一个外人如何能进入皇宫,进而对现有的宫中之人产生怀疑,尤其是对锦衣卫和东厂产生怀疑,于是明宪宗派出自己的亲信宦官汪直到民间秘密打探消息,并了解民间对此事的看法,汪直一直表现得非常积极,同时也提供给明宪宗很多有用的情报。

于是明宪宗认为干脆设置一个机构,负责情报侦察与缉私,这个机构就是西厂,首任提督就是明宪宗信任的汪真,西厂是明朝皇帝对原来的锦衣卫和东厂失去信任而建立的,西厂的人员也是从锦衣卫中挑选的,并且人数多于东厂,同时西厂的职责也与东厂和锦衣卫相当,并且还有延伸,西厂不仅可以随意逮捕大臣、皇亲国戚,甚至可以逮捕普通百姓,这是把三法司的活也干了,所以西厂存在的时期,职责与权限超过了锦衣卫与东厂。

西厂建立之初,为了邀功,以汪真为首的西厂开始迅速扩张,肆意扩大打击对象,把很多案子办到了大案,而且仅凭怀疑就任意逮捕朝中大臣,大搞刑讯逼供,气氛压过了锦衣卫与东厂,引发朝臣的大量反对,成立仅5个月时间,就有内阁大学士商辂以及朝臣一起上书皇帝,劝谏废除西厂,明宪宗同意了。

废除西厂一个月后,又有小人建议明宪宗恢复西厂,加上明宪宗不信任东厂与锦衣卫,所以西厂又恢复了,此后在明宪宗时期一直存在,后来因为宦官汪真镇守辽东,被东厂弹劾,再加上明宪宗对汪真产生警惕,于是明宪宗再次解散西厂,西厂在明宪宗时期断断续续存在了五六年时间,但西厂的权势是超过东厂与锦衣卫的。

到了明武宗朱厚照时期,太监刘瑾掌权,西厂再次重新建立,提督是谷大用,与东厂一起受刘瑾领导,这个时候的西厂权势已经大不如前了,并且与东厂不断内斗,互相拆台,后来刘瑾又新设了一个内行厂,与东厂、西厂、锦衣卫职责相似,一起合称为四大厂,也就是四大特务机构,这个时候是明朝特务机构最鼎盛的时期。

刘瑾倒台后,西厂和内行厂也被废除,之后就消失在历史舞台上,西厂跟内行厂一样,在明朝就是个临时机构,虽然汪真在的时候权势很大,但在明武宗之后彻底废除。

四、六扇门

六扇门前面讲过,就是明朝的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法司衙门的合称,后来引申为明朝的衙门,是正规的政府机构,主要负责民事,管理普通百姓的刑法、审理与侦察,至于大臣与皇亲国戚,六扇门是管不了的,非得锦衣卫、东厂、西厂这些机构来管的,所以六扇门的职责权限其实是最小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7084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16
下一篇 2023-02-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