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莫重于尊师,事之犹事辅业”的意思是:做学问的人,做的再好也要敬重或者尊敬自己的老师,对待老师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
两句话出处不同,前一句出自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而后一句出自《吕氏春秋劝学》。
中国儒家思想认为“天地君亲师”,“事师之犹事父也”的意思就是说对待老师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表明对老师的尊重。
扩展资料:
师者有尊严,教育才有底气;师道成风尚,国家才有未来。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社会“为学莫重于尊师”,教育便能释放出通达个体梦想、支撑国家富强的伟力。
对教育最大的支持,对教师最好的礼物,莫过于尊师重教。比如,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营造重学习、重教育的文明风尚,方能让教育事业如沐春风;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师待遇,方能让辛勤园丁安心从教、热心从教。
“为学莫重于尊师”下一句是:疾学在于尊师
为学莫重于尊师:
作者介绍:谭嗣同、清朝,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曾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4岁,与康广仁、刘光第、杨深秀、杨锐、林旭并称为“戊戌六君子”,代表作品有《狱中题壁》和《莽苍苍斋诗》等。
出自于《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
意思大概是:办学搞教育没有什么能够比尊重教师更重要的了。
“为学莫重于尊师”一句直言尊重老师在教育事业中无可怀疑、不容代替的地位和意义,给人启迪。
师和傅的意思相近,都是老师的意思。
如果希望国家兴旺发达,必须以师傅为贵,以师傅为重,做学问办学问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尊敬师长,尊重社会上的知识分子了。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
——2014年9月9日《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原文:
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教师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也是最伟大、最神圣的职业之一。人们常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正所谓“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在古代,孔子被推崇为“大成至圣先师”,被誉为“万世师表”。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发展史上,英雄辈出,大师荟萃,都与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辛勤耕耘是分不开的。
出处:(战国)荀况《荀子·大略第二十七》
原典: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
释义:
先秦诸子中,荀子是最为提倡尊师重教的。《荀子》首篇即为《劝学》,体现了对教育的重视。他还看到“师”在道德教化中的重要作用,将其上升为与“天地君亲”并列的高度,《荀子·礼论》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荀子·大略》更是把教师地位提高到关涉国家兴亡的高度:“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意思是国家将要兴盛的时候,一定是尊敬老师并看重有技能的人;如此法度就能保持并得以推行。反之,国家将要衰微的时候,一定是鄙视老师并看轻有技能的人,如此人们就产生放肆之心;人有了放肆之心,法度就会破坏。这一观点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荀子认为,教师参与治国是通过施教这一中介实现的。《荀子·儒效》说:“故人无师无法而知,则必为盗,勇则必为贼,云能则必为乱,察则必为怪,辩则必为诞……故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在荀子看来,教师就是礼义的化身,只有向教师“师法”,学生才能掌握礼义规范,提高自身素质;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人在本性的诱使下只能走向放纵,与社会的要求背道而驰。因此,无论是个人修养还是国家治理,都必须重视教师的作用,这关系到个人的修为和国家的兴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