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起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最后流入渤海。流域降水量小,以旱地农业为主,冬干春旱,降水集中在夏秋七八月份。
黄河的水文特征:
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由南向北呈递减趋势。大致西起吉迈,过积石山,到大夏河,洮河,沿渭河干流至汾河与沁河的分水岭一线以南,主要是山地,植被较好,年平均降水量大于600毫米,年径流深100到200毫米以上,是黄河流域水资源较丰沛的地区。
流域北部,经皋兰,海原,同心,定边到包头一线以北,气候干燥,年降水量小于300毫米,年径流深在10毫米以下,是黄河流域水资源最贫乏的地区。在以上两条线之间的广大黄土高原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为400到500毫米,年径流深只有25到50毫米,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区。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查哈西拉山的扎曲,北麓的卡日曲,和星宿海西的约古宗列曲,呈“几”字形。从西向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2443平方公里。黄河自西经过黄土高原,裹挟十六亿吨泥向东奔流,其中有十二亿吨流入大海,有四亿吨积淀在下游,形成三角形冲积平原。
早在春秋时期,民间以“河”称呼黄河。《诗·魏风·伐檀》有:“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这里的河说的就是黄河,而且当时河水清波荡漾。时至战国,受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黄河水质开始变浊,《左传·襄公八年》中有“俟河之清,人寿几何”的诗句,到了两汉,黄河的混沌已经深入人心,人们用“浊河”称呼黄河,《汉书·地理志》中首次出现了“黄河”。直到唐宋,黄河被社会主流广泛使用。
巴领客拉山比麓的卡日曲是黄河的源,源头于巴彦颜客拉山脉的雅拉达泽峰,海拔4675米,平均流量1774.5立方水/秒,一路历经5464公里,最后在山东省注入勃海。可谓“雪原雷动下天龙,一路狂涛几纵横。裂壁吞沙惊大地,兴云致雨啸苍宫(左河水)”。黄河是世界第五大长河,中国的第二长河,仅次于长江。
黄河的上、中游分界点:内蒙古河口镇,中、下游分界点:河南省桃花峪。黄河的入海口河宽1500米,一般为500米,较有处只有50米,水深一般为2.5米,有的地方深度只有1.2米~1.3米。